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史英华】百年足印:三苏生平大事时间轴

2024-01-03 16: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百年足印:三苏生平大事时间轴

刘川眉 李成 夏钦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

一月七日,苏洵(字明允)生于西川眉州之眉山县(今四川东坡)一个“三世不显”的乡绅家庭。此时北宋立国已经50年,宋与辽澶渊之盟后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苏洵7岁。范仲淹及进士第。

天禧五年 1021

苏洵13岁。父苏序对这个“游荡不学”的儿子,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态度。王安石生。次年宋仁宗赵祯继位。

宋仁宗天圣二年 1024

苏洵16岁。仲兄苏涣及进士第,“一乡之人欣而慕之,学者自是相继辈出”。

天圣四年 1026

苏洵18岁,第一次参加乡试举人不中,次年娶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程氏为妻。

明道元年 1032

苏洵24岁,母史夫人卒。“少年不学”的苏洵“年二十五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二十七,始大发愤”。

景祐三年 1036

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字子瞻)出生于眉山城西南纱縠行苏宅。此年,苏洵28岁、程夫人27岁。梅尧臣35岁,司马光、曾巩18岁,王安石16岁。48岁的范仲淹、30岁的欧阳修等因反对权臣乱政被贬。

景祐四年 1037

三月,苏洵东出巫峡入京参加礼部贡举未中。次年西越秦岭返眉。

宝元二年 1039

二月二十日,苏辙(字子由)出生于眉山城西南纱縠行苏宅,此时距宋朝建立已有80年。1038年元昊称帝立夏,开始爆发宋夏之间持续数年的战争。

庆历二年 1042

苏轼7岁,入眉山天庆观学堂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得见《庆历圣德诗》、闻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名,始有景慕时贤之意。次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庆历新政”开始,北宋由此进入开朝以来最繁荣时期。

庆历四年 1044

苏辙6岁,入学天庆观。兄弟俩在母亲程夫人辅导下勤奋学习,为《范滂传》所感,“奋厉有当世志”。次年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庆历七年 1047

苏洵39岁。头年在京参加“茂才异等”科考试不中,遂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回程一路南游庐山等山川形胜。五月苏序去世,苏洵匆匆返家,自此闭门为父居丧、读书教子,作《名二子说》勉励苏轼兄弟。

至和元年 1054

苏轼19岁,娶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十一月张方平知益州,访知苏洵之名。范仲淹已于两年前去世。

至和二年 1055

苏洵携苏轼到成都拜访张方平,献《衡论》10篇提出一整套政治革新主张;张一见苏轼“待以国士”。苏辙17岁,娶眉山史氏。

嘉祐元年 1056

三月苏洵三父子携张方平致欧阳修、雷简夫致欧阳修和韩琦的推荐信,北越秦岭,东出关中,于五月抵汴京。八月苏轼和苏辙参加开封府进士考试,双双首战告捷。苏洵上书和拜访欧、韩等人,附所撰《洪范论》《史论》《权书》《几策》等文,被荐诸朝,苏洵声名鹊起。

嘉祐二年 1057

正月苏轼兄弟参加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贡举考试,兄弟同科进士及第。苏轼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首次公开发表其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深得欧阳修、梅尧臣等奖誉。苏辙考后求见韩琦作《上枢密韩太尉书》,提出“文气说”。三苏名动京师。四月程夫人病逝,父子仓促返眉奔丧。

嘉祐三年 1058

三苏父子居家服丧。十一月朝廷召苏洵试舍人院,洵称病不赴,作《上皇帝书》针对时弊“所条十通”提出10项革新建议。

嘉祐四年 1059

十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携家眷东出巫峡北上汴京,一路交朋会友、作诗唱和、江陵过年,汇成《南行集》。苏轼长子苏迈出生。

嘉祐五年 1060

二月到京候官,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均未赴任,即被荐举参加来年的制科考试。各呈《进论》《进策》50篇,同居怀远驿苦读备考。苏洵得欧阳修力荐,八月试秘书省校书郎。

嘉祐六年 1061

以王安石知制诰,以欧阳修参知政事。七月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奉命与人在京编纂礼书。八月,苏轼兄弟同举宋仁宗主持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策,苏轼《御试制科策》系统提出革新主张,受到皇帝青睐,取为第三等(实为一等);苏辙因激烈针砭时弊而起制策风波降入四等。怀远驿兄弟“夜雨对床”,相约此生尽早功成身退。苏轼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年底到任,作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七年 1062

八月苏涣卒于利州路提点刑狱任上。苏辙任商州(今陕西商州)军事推官,因故辞官不赴,留京侍父,研读《周易》,撰《新论》3篇。兄弟多有隔空唱和,后汇编《岐梁唱和诗集》。

嘉祐八年 1063

三月仁宗去世,英宗即位。苏洵上书力主薄葬仁宗,引发群臣非议。苏轼在凤翔任,转官大理寺丞,作《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

宋英宗治平二年 1065

苏轼凤翔签判任满还朝,二月转官殿中丞、差判登闻鼓院,得直史馆职,参与撰史;五月王弗卒于京师,终年27岁。三月苏辙出任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推官。九月苏洵修成百卷《太常因革礼》,其一生著述有《嘉祐集》20卷、《谥法》3卷等,遗作《易传》未告成。

治平三年 1066

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享年58岁。苏轼兄弟扶丧回眉。六月,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从六品上)。欧阳修作《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明允)墓志铭》。是年夏,司马光为苏母程夫人作《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次年八月苏洵与程夫人合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老翁井侧(今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永光村),苏轼之妻王弗葬于公婆墓旁。

宋神宗熙宁元年 1068

苏轼苏辙居乡为父服丧,至七月期满。十月苏轼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是年冬,离蜀陆行北上还京。头年,英宗去世,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外知亳州。

熙宁二年 1069

以王安石接替欧阳修参知政事,设立变法机构三司条例司,“熙宁变法”开始。二月还朝,苏辙任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轼任殿中丞直史馆差判官告院。兄弟不断上书直陈新法之弊,劝谏神宗用政分清先后主次。神宗几度欲用苏轼未成,是年冬轼权开封府推官。

熙宁三年 1070

王安石拜相。苏轼以青苗法害民《再上皇帝书》。苏轼兄弟遭御史谢景温诬告但查无实据,均请离朝外任。苏辙被贬为陈州(今河南周口)学官,时张方平知陈州。苏轼次子苏迨出生。

熙宁四年 1071

四月苏轼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途经陈州看望苏辙、拜访张方平,并携弟前往颍州(今属安徽阜阳)拜见退隐在此的欧阳修,十一月抵杭,三子苏过生。兄弟多有陈杭唱和诗作,体恤民间疾苦,指斥新法伤民。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次年,欧阳修去世,苏轼作《祭欧阳文忠公文》。

熙宁六年 1073

苏辙改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苏轼在杭州通判期间循行属县,监察河运,至周边地区考察堤防、赈济灾民,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大量诗文。

熙宁七年 1074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王朝云年12岁进入苏家。此年大旱,流民涌入京城。王安石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十一月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熙宁八年 1075

苏轼在密州领导军民抗旱、灭蝗、缉盗;作《江城子·记梦》悼亡妻王弗;知密州期间,重读《庄子》,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超然台记》《水调歌头·中秋》等200多篇诗词文章。是年,王安石复相,颁行《三经新义》作为权威科举教材,因其可能给未来埋下加剧党争的隐患而受到苏轼等人批评,苏辙作《东方书生行》予以辛辣讽刺。

熙宁九年 1076

九月苏轼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十一月离密赴任。苏辙任满自齐州回京改官著作佐郎,上《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更具体更系统地驳斥新法;时张方平知南京(今河南商丘),邀苏辙为南京签判。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离开北宋政治舞台。宋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

熙宁十年 1077

二月,苏轼于途中得令改知徐州,经过开封时有旨不许入国门;苏辙出京远迎兄长陪同赴徐,七月折返南京到任;过南京时,苏轼拜会张方平。八月,黄河决堤水困徐州,苏轼亲率军民抗洪保城,获朝廷嘉奖。苏轼作《舟中夜起》《西江月·平山堂》等大量诗文。十一月朝廷累赠苏洵都官员外郎。次年“元丰改制”实施,新党加剧打压异己。

元丰二年 1079

二月苏轼改知湖州;七月被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控以诗语讥讽朝廷,自湖州任上被逮捕押到京城,关进御史台监狱;在狱中被折磨130天后结案出狱,十二月底诏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司马光、张方平、王诜等20余人受该案牵连被处罚金。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多年各地为官相继结识和授学的大量朋友,如今追随如故。

元丰三年 1080

苏轼二月抵黄州,受知州徐君猷礼遇得寓居定惠院,编纂《易传》《论语解》,黄州人士多与往来;老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老军营废置地数十亩,苏轼一家躬耕其中求取生活,并自号“东坡居士”。五月,苏辙护送兄长家眷至黄,即赴筠州任所,南迁途中留诗50余首,寓筠期间写出《茶花》《东轩记》等大量诗文杰作。次年,宋兵分五路进攻西夏。

元丰五年 1082

苏轼筑成雪堂新居,时常高朋满座。两游黄州长江的赤鼻矶,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贬居黄州4年零4个月,苏轼留下《定惠院海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753篇诗词文章,并续撰父亲未竟之作《易传》。次年西夏大举伐宋,宋军兵败求和。

元丰七年 1084

正月,苏轼诏移汝州(今河南汝州)团练副使。四月惜别黄州父老乡亲,自九江南下筠州见苏辙;返九江与家眷会合,游庐山、石钟山,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侍妾朝云所生苏遁病亡于旅途中;七月船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拜会归隐于此的王安石,彼此相谈甚欢;年底至泗州(今安徽泗县),上表乞居常州待复。苏辙九月改任歙州绩溪(今属安徽)县令,阻止搜刮民马。此年司马光等修成《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 1085

神宗驾崩,年幼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五月,正赶赴常州的苏轼接旨官复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此时50岁;到登州任仅5天,又以礼部郎中被召回京,十二月升任起居舍人。苏辙也被召为右司谏,兄弟一同成为高太后支撑元祐政局的重臣。

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高太后临朝,司马光主政,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认为免役法不应全盘废止;三月任中书舍人,四月差同详定役法,九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值司马光去世,恐苏轼拜相,御史孙升等人极尽攻讦,但高太后依然器重苏轼。十一月苏辙迁中书舍人,紧接升任户部侍郎,治国理政强明练达。是年王安石卒。

元祐二年 1087

苏轼任翰林学士兼侍读,与苏辙同侍小皇帝哲宗读书。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洛蜀党争”加剧,被定为蜀党之首的苏轼再请离朝外任。

元祐四年 1089

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上奏乞赈济。苏辙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八月出使辽国。

元祐五年 1090

苏轼在杭州任上治钱塘六井,疏浚西湖,建南北长堤,后人称“苏堤”;因浙西灾伤,连章请求赈济。苏辙使辽归来,任御史中丞。新任宰相吕大防等欲起用新党人士以调和朝内矛盾,遭苏辙强烈反对而作罢。

元祐六年 1091

二月苏辙升任尚书右丞(六执政之一,位同副相)。朝廷追赠苏洵太子太师。三月苏轼被召还朝为吏部尚书,因弟辙位在宰执,自乞避嫌,改任翰林学士承旨;自杭州接旨内调到京,连番上奏请辞;五月又侍读小皇帝。是年,左右相失和,朋党之争复起,程颐门人贾易等人不断弹奏苏轼。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今安徽颍州)。

元祐七年 1092

苏轼在颍州任半年,拒开八丈沟,整治颍州西湖;二月移知扬州,罢万花会;七月奉调回京为兵部尚书;八月兼侍读;十一月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充礼部尚书。苏辙升任门下侍郎,位在尚书右丞之上。

元祐八年 1093

苏轼在朝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蜀党又遭攻击,朝局变幻莫测,再乞外放,九月获准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八月继室王闰之卒。九月高太后驾崩,十月哲宗亲政,苏轼兄弟进谏勿轻改国是,苏轼临行前请求与皇上面辞不允。

绍圣元年 1094

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罢免元祐党人吕大防、苏辙等重臣,章惇拜相。年近六旬的苏轼被指以文字“讥讽先朝”,被连番贬职,六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三月苏辙获罪被贬出知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降官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七月又贬筠州居住,所谓“岁更三黜”。

绍圣三年 1096

苏轼自感北还无望,决定终老惠州,遂于白鹤峰筑屋凿井,使得儿孙一年后来惠团聚有了安居之所;七月侍妾朝云去世;协助当地官府兴建东、西新桥和广州引水入城工程。苏轼寓惠期间创作587篇诗词文章。

绍圣四年 1097

朝廷权臣大肆围剿“元祐党人”。苏辙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境)。闰二月,苏轼再贬琼州(今海南海口境)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州)安置,四月携子苏过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与苏辙相遇,一同徐行至雷州,当地官员出城迎接。六月十一日苏轼登舟渡海,兄弟遂成诀别。七月初抵昌化军贬所,军使善待苏轼父子。苏轼与邻里共作载酒堂,方便黎民交游问学。

元符元年 1098

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将苏轼逐出儋州官屋。遂在当地士人帮助下,于城南桄榔林中结茅屋5间陋居,取名桄榔庵。谪居岭海期间,苏轼讲学明道、移风易俗、劝农传技、修道参禅,潜心学术创作留下大量传世之作。八月,年届六旬的苏辙携幼子苏远自雷州再贬至循州(今广东龙川),龙川父老待他情深,著《龙川略志》《龙川别志》追记仕途。

元符三年 1100

正月哲宗去世,北宋最昏庸的皇帝徽宗继位,皇太后向氏权同听政,大赦被贬元祐臣僚。苏轼五月以琼州别驾量移廉州(今广西北海)安置,六月父子渡海北归与秦观别;八月授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会齐全家30余口乘船往永;十一月又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二月由循州量移永州,四月被命移居岳州(今湖南岳阳),十一月中途又接命官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

朝廷为调和党争,兼用新旧党人,故以“建中靖国”为年号。苏轼正月度大庾岭北上。五月至真州(今江苏仪征),病中作诗《自题金山画像》。六月至常州,上表请求退休。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享年66岁。次年葬于汝州郏城小峨眉山(今河南郏县茨芭镇苏坟村),苏辙为兄所作《东坡先生墓志铭》,为宋代第一次对苏轼生平作系统记述的文章。

崇宁元年 1102

六月,苏辙被追削三官降为朝议大夫,闲居颍昌(今河南许昌)。七月徽宗以蔡京为相,九月于端礼门立“党人碑”打击政敌,司马光、苏轼、苏辙及“苏门四学士”等309人在列。

崇宁二年 1103

为避祸,苏辙独自迁居离京更远的汝南(今河南汝南)。正月,苏轼当年在儋州培养出来的海南第一位进士姜唐佐前来拜访。一年后,苏辙还居颍昌,此时子孙成群,百口团聚,三个儿子忙于建造宅院。

大观二年 1108

正月苏辙复官。杜门颍滨,建筑房舍,躬耕田地,培育子孙,编辑旧文,潜心学术。续撰完成父、兄未竟之作《易传》,后称《苏氏易传》。整理诗文辑《栾城集》共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研究修改完成《春秋集解》《老子解》《历代论》等著作,写下大量抒发情怀和鞭挞时弊的诗文。

政和二年 1112

九月六日,苏辙作《坟院记》。九月由中大夫转大中大夫退休。十月三日病卒,享年74岁。葬于汝州郏城小峨眉山其兄苏轼墓旁。十一月,朝廷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徽宗朝腐朽误国,蔡京贼党乱政,金兵强势压境,农民起义频发,直接引爆“靖康之变”,苏辙去世15年后,大宋被迫退守南方,是为南宋。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刘川眉 李 成 夏 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