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做中国伦理学”:第二届“历史变局与中国思想”学术论坛举办
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历史变局与中国思想”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做中国伦理学:观念与实践”,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市伦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课题组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丽娃河畔,共话伦理问题,为“做中国伦理学”研究贡献智慧与方案。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红亮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学校“三大卓越计划”实施、哲学和伦理学学科建设等情况做了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是我国伦理学研究的重镇之一,老一辈伦理学家周原冰先生、朱贻庭先生、赵修义先生在伦理学界享有盛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鲜明学术传统和时代特色的伦理学研究前沿方向。东南大学人文学部主任、资深教授樊和平聚焦“中国伦理学如何承本开新”和“应用伦理学如何应用”两个关键问题,对华东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的学问风格、学术贡献表示赞许,指出前瞻性地做中国伦理学,需要建构合理的人类文明价值生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杨国荣代表主办方致辞,指出做中国伦理学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对“伦理”的理解是“做伦理学”的前提,做中国伦理学应坚持史思结合、中西对话的理论视野,以及规范现实、培养人格的实践指向。
开幕式 致辞
论坛特别举办了“《应用伦理学辞典》出版十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哲社版学报常务副主编付长珍作了“赓续学脉 承本开新”的专题汇报,哲学系副主任朱承教授、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孙本初分别介绍了应用伦理学学科建设和《应用伦理学辞典》出版情况。
在引言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赵修义先生指出,当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做好中国的伦理学研究和普及,特别是如何回答经过数十年市场经济洗礼后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此类问题的前提是必须直面现实中国的“泥土”和“大地”。
《应用伦理学辞典》主编、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教授从付长珍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课题组公众号“大地上的伦理学”谈起,指出“大地”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的大地,规定了做中国伦理学的方向与视角,由此引申出文化和文明的关系问题。继而聚焦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悟”,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发出改造传统思维方式的号召。最后朱先生指出应在认清时代、关注社会、瞄准科技前沿的基础上,做好应用伦理学研究及《应用伦理学辞典》的修订工作。
在与谈环节,江畅教授、李萍教授、邓安庆教授和樊和平教授纷纷表示,两位前辈以学术研究关心社会,学术风范令人钦佩、思想活力启人深思。
《应用伦理学辞典》出版十周年座谈会
本次研讨会共设三场主题报告。第一场报告的主题为“做伦理学的时代阐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李萍主持。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张怀承认为,要在古今中西文明互鉴、互融的视域下重建中国伦理学的道德本体。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华在社会学的视域下,从影响途径和作用因素两方面强调社会暗示对伦理强化的重要作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珏教授指出,数字经济对伦理学研究抱有更高期待,在新的“竞合”状态下,伦理学如何更恰当地发挥作用有待深入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着眼于实践转向问题,提出恢复亚里士多德划分的古典三项尺度,肯定制作活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在价值上的平等地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龙静云从生态伦理学的产生、研究主题和地位三方面,强调了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创生发展的重要性。
主题报告一:做伦理学的时代阐释
第二场报告的主题为“做伦理学的多维向度”,由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名誉院长江畅提出了做伦理学的五种基本方法:思辨方法、经验方法、直觉方法、分析方法、评价方法,并表示运用思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伦理学才能解决人类生存危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田海平指出了做中国伦理学的两个关键点:在元问题上,要回答世界如何向“好”发展;在方法论上,要从文化政治批判、观念史批判中开启具有改变世界意义的做哲学、做伦理学的方式。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邓安庆认为,只有把握“道”与“义”的本体论差异,结合每个人实存的当下处境所面临的真问题,才能避免所确立的道德原则及标准成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夸夸其谈,避免因将伦理放到伦常规则中而使“道”本身被隐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冯书生认为,“好人”是一个超越传统与现代的德性本原概念,做好人要避免陷入各种强制关系的羁绊,既要防止基于私人关系的好人主义,更要防止以组织名义合法化的好人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时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强对与会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
主题报告二:做伦理学的多维向度
第三场报告的主题为“应用伦理与中国价值”,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蔡蓁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晏辉教授从“朝向伦理学自身的反思”“朝向生活世界的反思”“朝向解决思路的反思”这三个方面,对重建当代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做了前提性批判。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分析》主编成素梅认为,伦理规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关于技术伦理学的新思。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从主体性、资本、理性化、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中西比较与中西结合的视野下,讨论了克服与超越这些问题的可能路径。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波借助梁启超的思想资源,反思了现代道德观的生存基础,指出梁启超对个人主义和现实快乐主义的批判对我们培养更健康的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吴先伍教授认为,在意志无力问题上,儒家关注的是能而不为,要求人们“仁以为己任”,从而自觉自愿地承担起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责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容南对诸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评议。
主题报告三:应用伦理与中国价值
伦理学知识体系专题研讨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分析》主编成素梅主持。成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的实践做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需融入世界性知识概念体系中,以期开辟出前沿理论,最终贡献出解决时代问题的中国智慧。
东南大学人文学部主任、资深教授樊和平指出,中国伦理话语系统的建构需要两步,一是通过几个话语支点建构中国伦理学的基本话语,二是建构话语生态以证成前者的合理性。他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伦理精神”的话语体系,而非“道德理性”的话语体系,继而论证了“伦理”话语优先性所具有的历史及理论合理性。他提出伦理道德的语言应该是“精神”而非“理性”,某种意义上良知理性即为精神。最后樊教授指出,“伦理精神”的话语应以“伦理”为本位,彰显“精神”气质,形成“伦理”与“精神”的同一,展现出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世界精神相协调的“建构”文化的气派。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教授,从应用伦理学中的“有‘用’无‘学’风险”,以及“如何‘应’?”“在哪里‘用’?”这三个问题,回应了樊和平教授对应用伦理学的看法,阐释了应用伦理学的中国精神。他指出要思考应用伦理中的元伦理问题,从伦理的“应用”研究层面上升到可打通各领域的“学”的层面。他认为,如何“应”与所要回应问题的领域有关,亦取决于我们的回应方式,而当下最重要的在于,如何应对“有组织的不负责”问题。曹教授表示,在中国大地上做伦理学,不仅要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寻求“在一起”的生活本体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从厚概念的诠释进路探讨如何做中国伦理学,具体从“观念与方法的反省”、“厚概念何以重要”、“厚概念的创发性”三个方面展开。她认为做中国伦理学,需要重新认知和分析中国伦理学的思想原点、元问题、元概念,建构厚概念以拓展反思生活、参与生活重建的大伦理学。厚概念作为一种伦理学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性的知识服务功能,而且具有实践性的价值范导意义。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李萍在评议环节指出,要真正把握“做中国伦理学”和“建构伦理学知识体系”的方向,需要对特殊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和追问,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两面性展开深刻的批判总结。
伦理学知识体系专题研讨
圆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韬洋副教授主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郦平教授提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需要反思当代伦理学面临何种危机,进而提出伦理学的范式转型为何必要及何以可能。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振钰从弱者伦理视角诠释《庄子》的残缺意象,通过对庄子伦理思想的现代性解读探讨AI时代的人类何以自处。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望玉基于对荀子思想的考察,指出荀子在理想上不将道德视为心理束缚,而是自发、自然的品性倾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李佳琦通过分析人类对机器道德主体惧怕情绪的根本来源,探究了一种“低限度仁慈”的伦理意涵。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丁洪然从“为无为”和“不争”的角度分析了《老子》意义上好生活的柔弱性。华东师范大学王九洲博士从语用学角度切入,认为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志”概念或能为伦理学知识的辩护提供新的可能性。圆桌会议这一形式为青年伦理学者提供了思想发声的平台,为做伦理学的学脉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圆桌论坛
闭幕式由郦平教授主持,曹刚教授做总结。曹教授认为,道德知识有显性和默会之分,持续一天半的研讨既充满着发言者们给大家带来的很多显性知识,又涌动着给人以道德力量的感动、榜样等具有厚概念意味的默会知识。与会专家学者以学术智慧和使命担当书写道德文章,为如何“做中国伦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引。
——————————
图片 陈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