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索欧洲评论|“德意志式悲观”与三个“年度词语”(上)
【编者按】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团队与澎湃新闻国际部合作推出的专栏“西索欧洲评论”的第34篇。从“德国年度词语”前三名,可以看出德国人以一贯的怀疑和批评的态度看待自己的2023年。为什么德国2023年GDP有望超过日本、重回世界第三的预测,仍然令德国人陷入“德意志式的悲观”?
当地时间2023年3月30日,德国不莱梅哈芬,停泊在不来梅港集装箱码头的船只。视觉中国 资料图
纯粹就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向好与否无疑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指标,2023年的德国经济表现在国际对比中并不能说很差,甚至有所进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德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在2023年岁末超过日本,达到4.43万亿美元,重回世界第三的位置。[i]当然,德国的经济力量超越日本,与其说是德国上升,不如说是日本尤其是因为日元汇率疲软和高通胀率而导致的排名下滑,因为德国的实际表现大概率将因为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而陷入“技术衰退”,德国央行预计德国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衰退0.1%。[ii]
所以,也难怪德国媒体对于本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完全无感,而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宣布岁末的汽油价格持续走低、降至年内最低点可能还更引人注意些。那么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德国人对于国家、社会全年总体发展的感知?
答案恐怕还是典型的“德意志式悲观”,也就是说,德国人以一贯的怀疑和批评的态度看待自己的2023年。这种态度集中体现在2023年“流行”的德语词汇之中,德语语言协会把“危机模式”(Krisenmodus)选为“德国年度词语”第一名,居于第二位的是“反犹主义”(Antisemitismus),“缺乏阅读能力”(leseunfähig)获得了第三高的关注度。[iii]我们不妨沿着这三个年度词语开始按图索骥:德国,究竟在过去的一年里因为哪些话题辗转反侧,乃至面临社会分裂的危险?
究竟是“危机模式”成为常态,还是联合政府无能?
德语语言协会是如此解释“危机模式”的当选理由的:“危机始终是存在的。但是在今年(2023年),危机以及克服危机似乎达到了顶峰。这里不妨借用一下稍加修改的副总理哈贝克的表述:我们处于危机的包围之中。尚未克服的危机如气候变化、俄乌战争或能源危机等正在被新的危机所取代,现在又加上中东战争、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就连教育危机也已进一步恶化。特殊状态早已成为常态。不安全感、恐惧、愤怒、无助和无力感支配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在漠不关心和危言耸听之间,人们很难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应对当前的特殊局面。这一点,可以在公共领域日益激进的语言中观察到。”[iv]
近年来,研究界更多从“多重危机”(Polykrise)即不同的危机叠加和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某一时期社会和制度的韧性。[v]但是,至少从2007年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为欧债危机开始,世界对于欧洲的印象就没有脱离过此起彼伏的重重危机,如何克服危机,而不是谋求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欧洲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甚至有人试图从“危机驱动”的角度衍生出新的社会发展动力学模式来,不知道是否可以视为现代人神经质之最新变种?
虽说每一届政府都要完成自己以及时代和外部环境所设定的任务,但是德国本届所谓“交通灯”三党联合政府也诚属时运不济。首先,该联合政府在百年罕见的大流行疫情危机中就任,在疫情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冲击下矢志推行进步主义的制度改进方案。但是冷战,甚至是二战以来欧洲罕见规模的军事冲突的陡然升级,使得德国这个承平既久、长年不愿直面北约军费约定额度的国家不得不严肃对待欧洲传统安全架构崩塌的风险。同时,放弃长期所依赖的俄罗斯能源,在让普通德国人生活压力大增的同时,也无法不对德国经济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产生疑虑。于是,德国政府,尤其是绿党原本雄心勃勃的气候保护方案,不得不在经济部长哈贝克前往卡塔尔寻求天然气供给的新闻照片前沦为笑柄。
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自由民主党的奇异执政组合,天生有理由相互龃龉,但是内部纷争的尺度给民众的观感却是衡量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汉堡的《时代》周报如此评价“交通灯”联合政府:“相互找茬的联盟伙伴,对自己的决定提出异议的联邦部长,决断可信度维持不了两周的联邦总理。”[vi]更为夸张的是,居然是工会和经济团体等社会力量呼吁政府维持起码的自律:“这个政府比社会更需要团结。”[vii]无论是在移民和难民问题、“暖气法”问题、“经济增长机会法”问题、儿童基本保障金(Kindergrundsicherung)问题、核电站延期运营问题等等,联合执政的三党,尤其是绿党和自民党互为“反对党”,结果是三党的支持率均一路下滑,自民党甚至陷入支持率能否维持在5%之上、从而能否进入联邦议院的生死焦虑,而联邦议院真正的反对党如联盟党、德国选择党等可谓渔翁得利。
“最后一根稻草”:联合政府会解体吗?
压倒民众对于政府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岁末暴露出的联合政府预算危机。预算问题之所以浮出水面,是因为2023年11月15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决联邦政府2022年通过的2021年第二次补充预算案违宪。这起事件第一眼看去似乎无关现状,但是的的确确动摇了三党联合政府的执政基础。
为了理解联盟党之所以提起违宪诉讼,就要回到德国从2008-2009年的欧债和经济危机中得出的制度性结论,即需要更为严格地执行平衡的财政原则。于是,2009年德国修宪,《基本法》第109条第3款规定:“联邦和联邦州的预算应该原则上在没有贷款收入的条件下保持平衡。”联邦财政预算的举债比例则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0.35%。这就是德国所谓的“债务刹车”。不过《基本法》也为“自然灾害或非同寻常的紧急情况下”采取例外的财政手段留有空间。[viii]
2021年底,三党联合政府成立。由于三党各有执政的侧重,所以三党最终达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2022年第二次补充预算案,其中确认了可以例外举债的情况成立,而且允许把没有用掉的600亿欧元预算内贷款转移至所谓的“能源和气候基金”,用于未来几年的气候和经济转型支出。[ix]
这样一来,社民党能够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推进民生项目,绿党可以大力推进气候政策和能源转型,自民党则可以继续宣称减税和严把“债务刹车”关,维护自己的经济理念。然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决600亿欧元贷款本属于疫情例外条件下的补充预算,不得挪用于非财政预算年。这就意味着联合政府突然缺少了600亿欧元的财政手段,三党各自的政治议程势必要大打折扣。
德国舆论岁末热议的话题于是成为:三党联合政府会因为预算问题解体吗?绿党主席丽卡尔达•朗格(Ricarda Lang)在2023年12月30日柏林《每日镜报》刊载的采访中誓言:“我们支持联合政府,而且联合政府将坚持到任期结束。”很显然,联合政府的内部稳定性已经成为三个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
这场有关预算的争端已经超越了朝野的党争,可能更应该引发德国政界和社会的体制性思考。比如,德国以《基本法》为“债务刹车”背书的做法是不是过于僵硬,从而有可能无法对经济和社会运转做出及时的反应?是否到了对“债务刹车”进行改革,甚至是取消的时候了?[x]又比如,预算之争暴露出德国事实长期存在预算外的种种财政空间,这些做法究竟应该受《基本法》的约束,还是取决于朝野的妥协?
三党联合政府原本充满内部冲突的局面在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之后更加混乱,政府必须重新制定2024年的财政预算,把预算规模缩减170亿欧元。据《明镜》周刊报道,三党共协商了200多小时,最终于12月19日就新的2024年预算达成了协议。[xi]虽然联邦总理朔尔茨强调“政府的既定目标不变”,[xii]然而如何开源节流的措施还是引发了社会普遍不满,比如为马格德堡兴建芯片厂提供补贴不变,减少对太阳能、电动汽车、农业用燃料等支持,普遍提高能源的碳税、境内航班考虑征收航油税等。
但是,解决财政预算困境最可行的办法——宣布2024年为“紧急情况”,从而摆脱“债务刹车”的束缚——却依旧延宕无期,因为除了反对党可能会再次提起宪法诉讼之外,执政党之一的自民党很可能为了坚守原则、也是挽救自己即将跌破5%的支持率而拒绝妥协,从而引发政府危机。类似的危机,历史上曾经在联盟党和自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中出现过一次:1966年,联邦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政府中,联盟党希望增税,自民党希望缩减财政支出,双方互不妥协的结果是联合政府解散。
所以,不妨借用副总理、经济部部长哈贝克岁末的原话作为三党联合政府当前心态的总结: “我们处于现实的包围之中。”[xiii]
“两线作战噩梦”与国内反犹主义
所谓的“两线作战噩梦”,指的是德国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一直企图回避,但是始终未能突破的战略困境,这种困境起源于德国的地理位置,形成于德国错误高估自己战略能力的野心,从而不得不应对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本文且借用这个对德国人的历史记忆而言刻骨铭心的战略困境,分析德国目前事实卷入的两场军事冲突,以及可能面对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冲击。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德国已经事实成为乌克兰的第二大军事援助国,仅次于美国:“2023 年的计划资金总额约为 54 亿欧元(继 2022 年的 20 亿欧元之后),随后几年的承诺拨款总额约为 105 亿欧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xiv]同时,德国还接受了1125850名来自乌克兰的避难者(数据截至2023年12月2日),是接受乌克兰避难者最多的国家。德国上下一致支持乌克兰抗俄,已经是写入国家《安全战略》的定论。但是除了战场上你死我活之外,这场显然不是从天而降、有着复杂历史经纬和现实地缘政治背景的军事对抗究竟该如何结束?即使乌克兰能取得最终军事胜利,俄罗斯能接受军事失败吗?德国如何设想一个排斥俄罗斯的欧洲,以及欧洲与俄罗斯长久对抗的安全局面?这些问题当然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是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不应该成为讨论的禁忌。
在目前的德国政治话语里,乌克兰问题,或者说俄罗斯问题的政治解决空间阙如。联邦总理朔尔茨誓言的“时代转折”,看来仍逃不过书面文章的命运。
同样的局面出现在10月7日哈马斯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之后。基于纳粹暴政屠犹的恶行,德国在战后形成了“以色列的生存是德国的国家原则”的观念,严禁反犹言行。但是,德国战后的左倾政治力量曾经同情和支持第三世界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极端左翼团体“红军派”还接受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军事训练。同时,德国社会的记忆文化也随着来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地区移民的增长而发生了变化,这些移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德国人的对以色列的认知。
于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冲突成为德国的内部冲突,而大量带有移民背景的人走上街头呼喊反对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口号,一方面踩到了德国人严禁反犹言行的红线,另一方面更是刺激了德国人对于外来移民话题本已绷紧的神经,现在德国已经出现了“外国人加入德国国籍时必须要宣誓支持以色列”的政治意见。
但是,从德国在联合国大会10月27日就巴以冲突决议投了弃权票,就能看出德国当前联合政府的进退维谷:一方面,德国不可能放弃由历史罪责衍生出的对以色列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所面临的难以否认的人道灾难,尤其是大量妇孺丧生,让德国现政府所标榜的价值观外交、女性主义外交不值一哂。德国政府目前的做法无疑无法令冲突任何一方以及国际社会满意:在坚决支持以色列的同时,加大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xv]
然而,德国对于已经成为内部问题的巴以冲突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解决的设想?如果德国因为历史原因而无法不支持以色列,那么在下一次巴以冲突爆发时——下一次冲突迟早会到来——德国的态度仍将是同时支持以色列并向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吗?这究竟是有助于解决问题,还是在拖延问题的解决?但是,巴以问题如何解决对于德国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任何国家,因为反思屠犹暴行可谓德国战后建国的道德基础,而这个道德基础正面临新的道德困境。
(胡春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
(未完待续……)
注释:
[i] Patrick Freiwah, Deutschland in der Rezession – dennoch Aufstieg im Ranking der größten Volkswirtschaften, 8. November 2023, https://www.merkur.de/wirtschaft/deutsche-wirtschaft-rezession-deutschland-japan-bip-volkswirtschaft-laendervergleich-ranking-zr-92637151.html.
[ii] mic/Reuters/dpa-AFX, Deutsche Wirtschaft beendet das Jahr mit einer Rezession, 18. Dezember 2023, https://www.spiegel.de/wirtschaft/konjunktur-deutsche-wirtschaft-beendet-das-jahr-mit-einer-rezession-a-f00297d0-5ea5-4908-bc92-a6174c578f78.
[iii] GfdS wählt „Krisenmodus“ zum Wort des Jahres 2023, 8. Dezember 2023, https://gfds.de/wort-des-jahres-2023/.
[iv] GfdS wählt „Krisenmodus“ zum Wort des Jahres 2023, 8. Dezember 2023, https://gfds.de/wort-des-jahres-2023/.
[v] Christian Breuer, Polykrise als Gefangenendilemma, Wirtschaftsdienst. 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spolitik, 2023, 103. Jahrgang, Heft 1, pp. 2/3.
[vi] Tina Hildebrandt, Nicht mehr normal, 25. August 2023, Die Zeit Nr. 36/2023.
[vii] Albert Funk, Ampelstreit und kein Ende: Gewerkschaften und Arbeitgeber rufen Koalition zur Ordnung, 27. August 2023, https://www.tagesspiegel.de/politik/ampel-braucht-mehr-zusammenhalt-gewerkschaften-und-wirtschaft-fordern-konstruktives-und-effektives-regieren-10371121.html.
[viii] Bundesministerium der Finanzen, Kompendium zur Schuldenregel des Bundes (Schuldenbremse), 25. Februar 2022.
[ix] Deutscher Budnestag, Bundestag billigt den zweiten Nachtrag für den Haushalt 2021, https://www.bundestag.de/dokumente/textarchiv/2022/kw04-de-nachtragshaushaltsgesetz-877110.
[x] Albert Funk, Reform der Schuldenbremse: Veränderung, Aushöhlung – oder gar Abschaffung? 30. Dezember 2023, https://www.tagesspiegel.de/politik/reform-der-schuldenbremse-veranderung-aushohlung--oder-gar-abschaffung-10985617.html.
[xi] Sophie Garbe, Florian Gathmann u.a., Rettung – oder Aufschub, Der Spiegel, Nr. 51 vom 16. Dezember 2023; Presse- und Informationsamt der Bundesregierung, Zum Haushalt 2024, Pressemitteilung Nummer 280/23 vom 19. Dezember 2023.
[xii] Die Bundesregierung, „Die Regierung hält an ihren Zielen fest“, 19. Dezember 2023,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suche/einigung-haushalt-scholz-lindner-habeck-2249182.
[xiii] Peter Luley, Habeck: "Wir sind umzingelt von Wirklichkeit", 4. Dezember 2023, https://www.t-online.de/nachrichten/deutschland/innenpolitik/id_100295068/anne-will-robert-habeck-im-tv-wir-sind-umzingelt-von-wirklichkeit-.html.
[xiv] Die Bundesregierung, Krieg in der Ukraine: Liste der militärischen Unterstützungsleistungen, 22. Dezember 2023,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schwerpunkte/krieg-in-der-ukraine/lieferungen-ukraine-2054514.
[xv] Auswärtiges Amt, Lebensmittel und Medikamente für Gaza – Deutschland hat humanitäre Hilfe aufgestockt, 21. Dezember 2023, https://www.auswaertiges-amt.de/de/aussenpolitik/nahermittlererosten/-/2627842.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