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炉子、发物资、学生复课……这个冬季,震后的河沿村同样温暖

央视新闻
2023-12-31 07:32
直击现场 >
字号

12月22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新闻调查》来到了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这里是青海省受灾最重的地方。

刚到这里,就遇到了这样的景象。交警告诉我们,由余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时有发生,这里常常封路。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叫河沿村,那里距离震中大约5公里,隔着一条黄河,对面就是甘肃省积石山县,村里大部分房屋受损。这里属于高海拔区域,严冬中,白天出太阳时气温只有五六度,到了夜里则会下降到零下十多度,村民们迫切需要能够挡风的棉帐篷。

河沿村是官亭镇最大的行政村,有村民545户,常住人口加上陆续赶回来的村民近两千人。可到22日为止,村里一共领到的帐篷不到200顶,一顶只有12平方米的帐篷里需要安排将近10个人。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民和县共设置129个安置点,集中安置了2477户、11054人。为受灾群众发放帐篷、取暖用具、生活物品等各类救灾物资35837件。这些救灾物资是如何发放的?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吗?

郭福生保是河沿村的村委主任,地震后,他每天清晨都要去10公里外的官亭镇领取各种救灾物资,然后回村发放。非常时期,一路上各种工作电话就没停过。

我们跟着郭福生保来到官亭镇高级中学,学校的教室和校舍在地震中出现大量裂痕,墙体掉落,所幸无人伤亡。现在全校900多名学生已经被分流到县城其他学校复课,校园广场被当作镇里的赈灾物资临时接收点使用。

郭福生保特别希望今天的物资中能有炉子、棉被、帐篷这些保暖用品,可他没能如愿。

镇里负责发放物资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最初是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不管村大村小都一样的数量进行分配。几天后随着救灾物资的逐渐增多,他们开始对人多户多的大村有所倾斜。

我们看到工作人员对物资分门别类做了记录,以帐篷为例,截至22日镇里接收帐篷1580顶,单日最多入库量为702顶。显然,这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物资,或许可以一下子解决某一个村子的难题,但如果需要兼顾全镇13个村子,他们需要相互分担压力,共同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郭福生保从镇里签字领回的物资集中在河沿村村委会,为公平分配,村里学着镇里的办法,对9个社组平均分配。这样,统一分配之后,就可能有一些剩余,村委会要根据一些老弱病残村民的实际情况对他们优先照顾。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争执在所难免。

物资的到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于村干部而言,有时候分配时的取舍比最简单的一碗水端平更难,他们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个村民叫赵金花,家在达帮沟社,她家的房子在地震中成了危房,现在住在安置点的帐篷里,没有分到火炉子。因为丈夫患有疾病,最近又感冒咳嗽,她来到村委会找村主任单独要一台。

让赵金花别激动,可郭福生保在电话里对着达帮沟社社长已经嚷嚷起来。郭福生保告诉赵金花,现在达帮沟社社长同意单独给她解决一台炉子,现在去找社长就可以领。我们便跟着赵金花坐上她的电动三轮车一起回社里的安置点。

达帮沟社的安置帐篷都集中在一个小广场上,我们来到了赵金花家的帐篷时,却意外地看到了炉子。

我们了解到,达帮沟社采取以户为单位,用抓阄的方法来分炉子。红衣服姐姐家也没有领到,她把从家里搬出来的一台小炉子给了赵金花。

达帮沟社社长年龄大了,他从村里挑选了几个年轻人帮忙一起分发物资,在玉树做生意的郭高平是其中的一个。

虽然带着村委主任的指令,可赵金花在郭高平这里依然碰壁。郭高平说,今天村里领来的6台炉子分给村民了,再没有多余的发给赵金花。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还把发放物资的记账本给我们看。赵金花今晚只能还是借用别人家的炉子取暖了,这对她来讲是很重的心理负担。

床上躺着的,是河沿村村支书郭积俊。在地震中,他75岁的父亲受伤住进了县城的医院,但身为儿子的他作为村支书只能留在村里。其实,地震前他自己也刚从西安住院治病回家,医生嘱咐他千万别熬夜。但地震发生后,他几乎没有好好地吃过东西睡好觉。

原来镇里把山东捐赠的30套活动板房分给河沿村了,正在路上。郭积俊赶紧去对接,可到了原定的板房安置点,他发现了问题。村道狭窄,大车不好进出,甚至有压坏村道的风险,郭积俊他们只能换一个安装点。

终于处理好所有细节后,第一批板房的吊装开始了。这个晚上,首批12间板房到位,其余18间也会在第二天陆续到位。寒冬中,活动板房要比帐篷更实用,郭积俊心里已经盘算好分配方案。

第二天,好消息接踵而来,邻村多出来的40顶帐篷转给了最需要帐篷的河沿村。不止如此,镇里下发的又一批帐篷也很快会到来。就在郭积俊跟我们分享这个好消息的同时,村民马过的户走了过来。

马过的户的帐篷里住着他们三兄弟家全部9口人,他之所以去申请帐篷,除了妻子生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开始注意到,发放帐篷时,不同于一般人的争先恐后,马过的户常常默默地观望,性格内向的他似乎很少表达。直到他们无意中说出其中的原委。

每天下午,河沿村的每个社都在分发物资。少到皮鞋三双,多到500箱面包,分配都很顺利。但是当分到炉子的时候,问题来了。张家一社共有村民60户,刚刚到了八个炉子,加上之前分下来的一共有15个。张永录他们决定按照四户一个炉子平均分配,但这个决策似乎并不能让大家满意。

天色将暗,从山东来的饺子哥正在为村民们准备着晚饭。为了能让河沿村人在冬至那天吃上饺子,他跟着村里的一位大妈来到河沿村给村里人下饺子。

河沿村的年轻人还在忙碌着运送物资,而张永录他们关于炉子的分配也还没有结束,他们需要下一批炉子来解决难题,而对于赵金花来说,她又能如愿得到炉子吗?

震后第八天,有一些村子的救灾物资基本完善,官亭镇的物资发放点也没了前几天的紧张忙碌,上午只有河沿村一个村子来领物资。

这一天,郭福生保如愿给村里领到了120台火炉、190箱方便面、200条棉被。下午4点多,上午领到的120台炉子已经分到了各个社里,达帮沟社得了13台。惦记着赵金花的事,于是赶到了达帮沟社。帐篷里,郭高平和社长他们正准备抓阄的小纸团。

郭高平说,他们几个商量了,准备先与22户还没有炉子的村民们商量,是否同意优先给赵金花家发一台炉子,如果同意就把其余的12台用来抓阄分配。分炉子时,赵金花没在,邻居说她带着丈夫去卫生所输液了,她的老父亲替她搬走了炉子。

很快,12台炉子都分了下去,这样,达帮沟社54户人家只有10户人家没领到政府分发的火炉子。郭高平说这10户人家也不用特别担心了,毕竟还有从家里搬出来的旧炉子可以相互调剂着。

活动板房安装好了,到底哪些人住了进去呢?我们听说最终村里还是把这12间板房交给了马家社来分配。

马兴平是退伍军人,他在马家社负责分配物资,他说这里安排了他们社30多个村民。12间板房先拿出一间给了社里的一个残疾老人,剩下的11间则按各家老人的年龄大小从大到小依次分配。

12月26日是星期二,按照之前的通知,学生们应该已经开始上网课了,当我们来到马过的户的帐篷。没想到,马琴琴已经去学校上课了。

鲍英桃花边说边把手机里储存的视频给我们看:原来,昨天晚上她接到学校通知,上七年级的儿子和八年级的女儿都集体安排到民和县四中复课。官亭镇到县城有60多公里,镇里特别安排了几辆大巴送学生们。

我们了解到,民和县在三中和四中调剂出教室和宿舍,来安排这些因地震而停课的初中学生,全部在26日下午复课。其中民和县四中接收了657名学生以及随班而来的39名老师。

吴校长说,四中近年新建的一些多功能教室、实验室都还没有正式启用,正好可以安排这六百多个老师学生。为了让家长们放心,班级老师还录制了学生们在学校食堂用餐的视频发在家长群里。鲍英桃花特地告诉我们,左边第一个是她女儿。

对村主任郭福生保来讲,这一天同样是个相对轻松的日子。河北涿州捐赠的救援物资就要到了。进河沿村的路窄,他与对方约好在村口交接卸车。

即使在安置点,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村民们正努力把日子过得正常起来。最终我们没能赶上和他们一起吃大锅羊肉汤,因为我们被村里的一件更有趣的事情留下了。

女主人说,儿子的婚期早在半年前就定下了,虽然遇到了地震,但是大家商量后还是如期举办。女主人告诉我们,她们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只是外墙瓷砖出现了几个小裂纹,有关部门来检查评估后认为没有问题。

张建忠在兰州工作,特地回老家办婚礼,可是地震后,婚宴食材的采买非常不方便。

张建忠:最先开始的时候想着其实也挺难,但是后面大家一合计之后,还是说难归难但还是办吧。我们都是少数民族,所以说像我们这边一般开席的话,男方家是办三天酒席的,关键采买量特别大。

记者:那现在怎么解决?

张建忠:去县上的农贸市场专门拉了一车回来。地震之后镇里所有店铺都开不了门,像这些婚房布置,一些杂七杂八小东西都买不上。今天早上又去往县城跑了一圈,买了一些像这种大一点的拉花、蜡烛。

记者:洞房花烛夜是吧?

张建忠:长明灯。

记者:你们这边讲究?

张建忠:对,讲究长明灯。

    责任编辑:王嘉琦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