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挺过去又是一个天地! | 杨本芬豆瓣答读者问

2023-12-30 1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豆子芝麻茶》

入选豆瓣2023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

杨本芬

入选豆瓣2023年度作者

2020年,一本薄薄的小书《秋园》让80岁的杨本芬奶奶成为国内文学圈备受瞩目的新人作者,杨奶奶在妈妈离世后于日常做饭的厨房里,写下这位名叫“秋园”的女性坎坷的一生—凭借微薄的力量扛起生活的重担,在沉沉浮浮的时代大背景下,始终保持一颗善良、温暖的内心。

曾经,有人告诉杨奶奶,大家都想看伟人、传奇人物的故事,一个普通人书写的普通人的一生,是没有人想看的。

杨奶奶却认为,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你如实呈现,也会焕发出感召他人的力量。读者的一条条真实的留言也鼓励着她继续用笔赶路,一直写下去。

在2023年11月3号—11月16号,豆瓣联合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在豆瓣club发起一场《豆子芝麻茶》新书共读活动。在网友的近百条留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对新书的阅读分享,有对文字和写作的好奇发问,也有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于人生的痛苦与虚无,她说:

@深空转体两周半 杨奶奶,有人说人生在世,要有一个心中的内核,要有一个内心追求的东西才能支撑自己走下去,对于杨奶奶来说,这个内核是什么呢?我时常觉得人生痛苦虚无,也不认同长辈口中的“完成任务”式的人生,希望得到杨奶奶解惑。

杨本芬:是的,建立自己稳定的内核很重要,这个内核我想就是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真正在意的东西是什么,要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我到现在仍然觉得人生痛苦虚无。用博尔赫斯的话来说:“我们的虚无并无多少不同。你是这些习作的读者而我是它的编写者这一情形是无不足道和偶然的。” 对我来说,彼岸不再遥远,想到这点甚至是不无欣慰的。但你是年轻的生命,我希望你竭尽全力去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活!

@ Northeast_杨奶奶,那些鲜活的生命来了,又走了。生活的琐碎往往就能将一个人折磨至崩溃。请问,您是如何保持着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给予的困难,甚至能在老年时候完成理想?如何好好活下去,您能否给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一些告诫或一些提示?

杨本芬:生活给予的困难,对我来说除了咬牙挺过去没有别的办法。那是一种生与死的抉择,它并不以一种惊天动地的形式呈现,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细流中。我觉得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放松过,到现在也没有。这件事情里面既有生命本身的坚韧,也有生命本身的悲哀。

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只有挺住这一个办法。挺过去又是一个天地!

@罗大屁·J 【提问】杨奶奶您好,您的前三本书陪伴我度过了失去奶奶最痛苦的那段时光,前几日又读完了《豆子芝麻茶》,读完后内心一如既往地平静。我奶奶与您年纪相仿,很感激您的文字让我有机会看看奶奶出生的年代。想要问您的是,既然人的归途都是死亡,那人生活得精彩的意义是什么呢?您见过令您钦佩的人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您会给后辈什么建议呢?

杨本芬:人生活得精彩,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不需要别的意义了。给后辈的建议,那就是尽最大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精彩。

对于如何开始写作,她说:

@吃不饱的张小猪 想问一下杨奶奶,生活中的这些细碎的小事,是如何记录并整理成书的呢?有时候我也想写点东西,但是很难提笔,不知道如何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将记忆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很想知道杨奶奶的创作历程~

杨本芬:你还是把写作这件事情看得太严重,太渴望完美。这样人就会僵住。如果就从最简单的句子开始,记录最强烈最真实的感受,写作的开始就会变得容易一些。我的创作历程,就是拿起笔,开始写。近20年没有出版机会,可我还是写,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地写……我并不是每年创作一本书,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作品是在那十几年中完成的,这样机会来了我才能抓住。

@十月与小蜗牛杨奶奶,看您的《秋园》和《豆子芝麻茶》文字都写进了生活里,很真实,往事的种种细节是怎么记住的?这中间有多少是回忆有多少是需要文学的创作?我也很想记下与母亲的点滴,越长大越发觉得儿时乡村的生活是最留恋,但我却记不住太多细节了,如果我都不记得还有谁会记得。

杨本芬:好记性帮了我。此外强烈的情感帮助我记住更多,让我渴望表达。所以我想,只要你的情感、感受强烈到一定程度,你会找到你的方法去表达。

@麗麗麗麗 看过杨奶奶的《秋园》,以女性视角写下这些看似是生活琐事,实则是历史烙印的事情十分重要,很敬佩杨奶奶有下笔的勇气,在我看来,写作的第一步也就是写,希望能看到杨奶奶更多作品!

杨本芬:你说得非常对,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写!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地写。

对于近两年火热的

女性主义思潮,她说:

@cloudy.【提问】最近两年女性主义很火热,您是否也读过有关的书呢?读完之后,您对自己及母亲的人生,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杨本芬:没有读过,仅仅是从编辑们那儿了解到“女性主义”。我身上仍然有许多束缚女性的观念,毕竟人是被文化与环境塑造出来的。庆幸的是,我二女儿章红曾对我说:妈妈,你在观念上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你用行动实践了女性主义。她举出的例子,是我没有一丁点重男轻女的思想,竭尽全力让所有孩子接受教育,鼓励和支持他们追求自身的幸福。

@Barbalala 【提问】杨奶奶您好,我读了您的四本书,非常喜欢您写的故事,希望还可以读到您更多的文字。《豆子芝麻茶》中上部的三个故事里,我都看到了女性的觉醒,下部中读到了亲情的温情。但其实我本人和我母亲的母女关系是特别别扭的,她很爱我,但是也对我有着控制欲,让我既想逃离,又心疼,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处理好母女关系呢?

杨本芬:我觉得母女之间应该像朋友一样相处,我个人的想法是你母亲做得不对,你的母亲当然是爱你的,但在控制你的方面做得不对,有些偏激和自以为是,她以为这种控制欲是对你的爱,“我都是为了你好呀”,这是一种误区,会在实际行动中伤害到自己的女儿,还是应该多多交流,要慢慢来,祝你幸福。

对于阅读和推荐,她说:

@tb***4779 【提问】杨奶奶您好,您的文字朴实但非常有感染力,平时有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可以分享下吗?关于生活瞬间的素材平时会怎么发现和记录?

杨本芬:谢谢你的夸奖。现在读书不太多了,因为眼力不济。流行的书都没太读,喜欢的还是那些有一些年头的书,比如赛珍珠的《大地》,一个外国人写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对中国农民的生活有那么深的理解,真是不容易。当代作家我喜欢韩少功先生的《马桥词典》,这与我是汨罗人有关,但也不止于此,更重要的还是书本身,它又好读又现代。

@迷鹿 刚读完《豆子芝麻茶》,正在读《秋园》。还有两本在书架上,好喜欢杨本芬奶奶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这些平常的生活,特别好奇这样记录的方式是怎么做到故事的完整性?还有很多细节,让我们和您一起回到了当年当时当地在看这些故事的亲历者。

杨本芬:谢谢你的喜欢。好像我没有做到“故事的完整性”呐,我喜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而真实的生活不会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完整发展。我愿意像你说的,娓娓道来那些平常的生活。细节的书写算是我的强项。我的作品获得成功很多时候有赖于那些真实的细节。

@ 中华小神猪 【提问】杨奶奶下一本书是关于什么内容呢?很期待。

杨本芬:谢谢你,下一本书是关于疼痛和衰老的主题。

@画九满 【提问】本芬奶奶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带给年轻一代读者如此美好的阅读体验。我个人是从今年7月份开始阅读您的第一本书《秋园》,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您的文笔。今日难得有机会,想向您请教一下:我认为每代人都会有自己的苦难,但如果上一辈无法理解自己的苦难,我们应该继续像旧时的人一样隐忍,还是应该表达出来?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阅读您新书的第二章时,我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眼泪哗哗哗地流,一方面当然体现在您对文字的超高把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对亲人离世这样的事情还完全无法接受。请问您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这样的情况吗?

杨本芬:谢谢你的阅读与喜爱,这些也会带给我以力量。第一个问题,每代人都会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困境,这是毫无疑问的。你是在问两代人相处的问题吗?人上了年纪以后,多数人思维都固化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就像水泥凝固了,要改变除非打破重建。这很难做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稳定的内核,在这个基础上想表达就表达,愿隐忍就隐忍。但别人(哪怕是亲人)改不改变是别人的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你只能选择你自己想要的状态。对自然规律,人除了接受没有别的办法。你完全不能接受,但你终将接受。

@板烧鸡腿堡 【提问】请问杨奶奶接触过年纪最大的读者是多少岁呢?下一部作品准备以何为主题再给大家说故事呢?

杨本芬:我接触过七十六岁的读者,她很喜欢我写的故事,而且体会很深。下一部想以我的衰老和疼痛,写一个我亲自经历的疼痛过程,但是我已离彼岸不远了,不知我的设想是否能实现。还要看我的运气啰!

这次豆瓣线上问答,没有任何技巧的修饰,有的只是一颗炽热、真诚的心对另一颗心的回应。

杨奶奶说,80岁成为作家,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对她来讲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和精神的寄托,如今病痛缠身,在等待良好状态抽笔写作之外,阅读网友给她的留言便是她每日最大的乐趣。

原标题:《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挺过去又是一个天地! | 杨本芬豆瓣答读者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