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3,10个上海故事·
不知从何时起,每一年都要盘点一下不平凡。
站在2023的终点边,
我们盘点了发生在这座城市的10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前几天,有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对小编而言,2023,上海,那些看不见的光,都在他们身上。
曹再飞:读诗的理由
今年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曹再飞在人民公园读诗的第四年。
“你家儿子年薪多少啊?”“买房了吗?”“身高不行啊!”
2019年,他第一次来到人民公园,被始终徘徊在这里的嘈杂的相亲场面所震撼。
他觉得,爱情是浪漫的,美好的,柔软的,“但相亲角恰恰缺少这部分” 。
必须要在这个地方做点什么,曹再飞想,那就读情诗吧。
为此,他置办了一套行头,一张小板凳,一个小音箱,还有像相亲广告一样被塑封起来的诗集。每到周末,曹再飞站上小板凳,大声念诗。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 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
刚开始,他被公园的工作人员质问过,被相亲中介嫌弃过。曹再飞说:“这是一场无望的浪漫”。
但是,慢慢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加入了读诗的行列,不仅如此,甚至有位为自家孩子相亲的妈妈,在小板凳上深情地读了一首诗。读完之后,她感到自己放松了,心情好了。也许过去几年的时间她都在为儿子操心,但这三五分钟的时间里,她只属于自己。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的最后几句,是曹再飞最有感触的诗句,相亲角正慢慢变成他脚下的土地,他也变成了相亲角的一道风景。
“我和为孩子相亲的阿姨爷叔是对抗的、冲突的,但相亲角和爱情应该是相融的,这也是我读诗的理由。”曹再飞说。
12月9日,人民公园,曹再飞从包裹里取出诗集,准备读诗。
人民公园,读诗的曹再飞。
人民公园,曹再飞面前人来人往,不少人驻足围观。
人民公园,曹再飞身后是相互交谈的阿姨爷叔。
人民公园,曹再飞正在整理诗集。
人民公园,曹再飞的脚边是许多诗集,有叶芝的《我们的爱情长成星辰》和余秀华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顾一帆:继续,跑100米是100米
2年前右侧髋臼骨质断裂的顾一帆,今年跑完了上海马拉松。
从只能平躺到正常行走,顾一帆花了一年多时间,但是从开始跑步到完成上马,他只花了8个多月。
“医生建议我不要从事需要户外运动的工作,但我是不会被打倒的,我一定会成功。”
3月5日,顾一帆术后第一次踏上跑步机,一蹦一跳地跑了2.5 公里。5月份的时候,他能在1个小时内跑完10公里。7月份,他已经能跑完半马了。跑着跑着,髋部不痛了,腿好像又重新属于自己了。
11月27日,顾一帆站在上马的起跑线上,还没跑,心脏怦怦直跳,心律超过180,他知道,过去的人生,马上就要翻篇。
跑到36公里的时候,右腿抽筋,剧痛,就是动过手术的那条腿。“肯定是要继续跑的,跑100米是100米。” 顾一帆告诉自己。
最终,他举着自己的X光片冲过终点。胯骨位置映射出一排钢钉。
顾一帆的X光片,右侧髋骨上是一排钢钉。
清晨,徐汇滨江,顾一帆准备跑步。
顾一帆跑过龙华港桥。
跑步中的顾一帆。
跑步中的顾一帆。
跑步中的顾一帆。
11月27日,顾一帆举着自己的X光片冲过上海马拉松终点。
吕茂玉:老地方搬了新地方
“搬迁后,变化多到讲不光。” 吕茂玉说。
6月19日,“老地方面馆”第二次开业。由于房屋征收,这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面馆今年从襄阳南路永康路辗转腾挪至思南路。
虽然新老店面距离仅两公里,但老板娘吕茂玉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不少食客的回忆中,吕茂玉有着“最强大脑”,面硬面软多油少糖加辣,要求多刁钻都记得住。三十年间点餐,传菜,指挥厨房,都是她一人包揽。而且从不记账,全靠心算也能做到脱口而出,分毫不差。
也有人记得,老面馆有着夏休的传统,甚至曾流传过传说:老板娘每年夏天都要去马尔代夫度假。实际情况是,由于店面太小,空调仅2匹,夏天吃面热烘烘,厨房热气腾腾,酷暑难耐,只能夏休。
老店搬迁后,熟悉的街坊邻居不在了。店里有了扫码点单,老板娘不需要再站在柜台迎客了。店员变多了,点餐,传菜,指挥厨房,开始轮班分工了。店里有了中央空调,但夏休没有了。租金贵了,店面也大了。
吕茂玉说,“要养那么多人,不能再像以前那么任性。”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老店面的搬迁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吕茂玉也不舍得原来的街坊邻居,“城市要发展,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有人说,搬迁之后,“老地方”面馆就不在老地方,但是老板娘的大嗓门依旧,兴许“老地方”还是老地方呢。
12月6日,老地方面馆,忙碌中的吕茂玉。
吕茂玉正在指挥厨房。
面馆的厨房,厨师正在现炒浇头。
上菜啦。
在面馆用餐的人们。
面馆柜台上放着许多夹子,用来标明浇头和面条的类型。
2017年,吕茂玉在搬迁前的老店面用计算器算账。
凉卷:每一场日出和晚霞都不便宜
“有火烧云,快出来看,就这几分钟!”
凌晨5:43分,凉卷正在松江石湖荡镇拍日出,这里距离他的工作场所78公里。
不出意外,上班又要迟到了。
这位00后小伙是航拍发烧友,现在从事变频器维修测试工作,按小时结算工资,时薪30元。
5年前,他高中毕业开始打工,攒了5个多月的工资,买了第一台无人机。
3年前,他只身来上海,“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只带了摄影器材和5000元现金。
之后,他一直租住在几平米的小屋里,除了工作,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全市打卡,一点点拼凑着属于自己的上海空中地图。
今年,他的VR全景摄影作品“这就是上海”在IPSHANGHAI上线,囊括了150余处上海地标,目前还在持续更新。网友评论说:“他好像把整个上海搬到了数字世界。”
凉卷估算过,工作日出去拍摄一次,成本要一百多元,除了去市郊拍摄的住宿费,最大头就是打工迟到的扣款。对他而言,相当不便宜。
但每一场日出和晚霞治愈着他,消解了生活的压力。“我是一个看风景的人,摁快门的人,哪怕坐上好几个小时的地铁,一想到即将看见的美景,心中的焦虑便会烟消云散。”
清晨,凉卷来到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附近,开始用无人机航拍。
凉卷的航拍手柄显示器里是停泊在港口的“爱达·魔都号”的一角。
航拍中的凉卷。
航拍中的凉卷。
航拍中的凉卷。
张梦真:不会坐地铁和不认识秧苗一样
今年,短视频博主张梦真的账号“打工仔小张”涨粉了335万。
这一切源于春节时刷到的一条视频。视频里的女孩说,从小到大一直在老家,没出过远门,也没坐过飞机、高铁,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些事。
张梦真想起自己也曾经半夜生病去医院,却因为不知道怎么挂号,在门口徘徊很久。
1月底,她用抖动着的手机镜头,制作了一条不到4分钟的《小张手把手教你,第一次去高铁站如何坐高铁》,记录了自己如何进站、安检、取票、刷身份证上车。
后来,她接着拍了如何坐地铁、如何去医院看病、怎么办银行卡、如何去星巴克,甚至如何开煤气灶……
不到一周,粉丝破了百万,一个月后,再翻番。
有人夸她是“社恐救世主”,有人说,她是“社会生存学的顶流”。
张梦真不想走进这些人设,她觉得只是在帮助过去的自己。她从小被家人带来上海,后来又回到家乡生活。城市和乡村交替生活的经验,让她从许多小镇青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会坐地铁和不认识秧苗是一样的。”日常生活里有数不清的难以启齿的微妙瞬间,需要小张这样一个网络好友,陪伴你一起度过。
12月8日,张梦真打算为自家宠物狗办理狗证,打狂犬疫苗。她把整个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如何在上海办理狗证》分享给网友。
张梦真在宠物医院录制办理狗证的过程。
张梦真在宠物医院录制办理狗证的过程。
回家后,张梦真用手机剪辑拍摄素材。
Chloe 和Ben:创意让城市更有意思
6月下旬,一段上海的“迷你音乐会”视频,火速出圈——在安化路一户简陋的门面房内,年轻人即兴弹奏,观众在马路对面席地而坐。
组织这场街边音乐会的,是“Together Social Club”——一个招募达人进行社交活动的社群。
他们的主理人Chloe 和Ben,已在安化路运营3年。他们觉得,音乐会能够出圈,离不开这条闹中取静小马路独特的气质,也离不开社群三年运营所拥有的创意人群资源。
“这是一个很穿越的地方,从繁华的马路走到安静的马路,推开门就感觉像回家一样。”
除了音乐会,Chloe 和Ben更想打造一个随时可以串门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爱好和知识,收获更亲密的人际关系。
“上海是座俯拾皆是惊喜的城市。”Chloe 和Ben说,“吃完饭散步,就能遇到很不一样的事情。”
12月12日,安化路69号,Ben正在主持一场关于漆艺的分享会。
社群成员正在专注地听一位漆艺专家分享。
一位社群成员向Chloe展示自己的漆艺作品。
Chloe正在与社群成员交流。
分享结束后,社群成员相互交流,分享食物。
安化路69号玄关处,贴着不少照片,是他们过去活动的记录。
乐乐:法国姑娘在沪创业做Citywalk
来沪8年的法国女孩乐乐选择在沪创业,做的还是Citywalk。
2015年,乐乐来到上海学习中文。走上街头,她忽然发现上海的老建筑和汉字好相似。雕花的砖拱和山墙,就像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嵌成一个个建筑“合体字”,像拼图一样。
慢慢地,上海就变成了乐乐的拼图,而这幅拼图要靠不停地行走,才能变完整。于是,她踏出格子间,走出高楼。
2020年,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致力于推动中法交流和户外活动”,带着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上海“轧马路”。她设计的路线里,古典、浪漫、惊险、童趣的故事精彩纷呈,骑行、剧本杀也穿插期间,让参与者的体验更多元。
今年,Citywalk成为网络热词。这位来自异乡的“上海通”成为沪上Citywalk的先行者之一。
“上海是一座非常适合漫步的城市。”乐乐说,“我喜欢看老东西,也喜欢看新东西,希望以后能一直留在这里,看它的变化。”
12月14日,北苏州路,乐乐正在苏州河边漫步,这是她最喜欢的Citywalk路线之一。
乐乐喜欢通过漫步的方式,了解上海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Citywalk的过程中,乐乐与本地居民交流。
在苏州河边漫步的乐乐。
乍浦路桥是乐乐最喜欢的位置,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与现代并置的上海。
汪观清:60年后再画好八连
1963年,汪观清接到出版《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任务。和官兵们生活一个多月后,画家们用连环画记录下这群“霓虹灯下的哨兵”最初的模样。
2023年,92岁的汪观清回到了这里,第四次提笔画“好八连”。
60年前,汪观清绘制了中国第一幅雷锋肖像,和“好八连”一起学雷锋;60年后,雷锋的老连长虞仁昌来南京路上看望“好八连战士”,他又把这个故事画成了连环画。
一甲子过去,汪观清一次次回到这里。
“60年前,我们七个人一起画好八连;十年前,我们还有‘五老’一起画;到今年,只剩下我了。”
他仍然希望,十年后,还能把“好八连”画下去。
12月13日,汪观清在画室展示过去的作品,这是1959年他为上海解放10周年创作的。
作画中的汪观清。
作画中的汪观清。
作画中的汪观清。
汪观清的工作台上,有一座牛的雕塑。他常说:"我有一股牛劲。”
翁国良:耄耋之年的手绘攻略
“2023年,我太爽啦。”80岁的翁国良开怀大笑。
他出生在上海黄浦“城隍庙边上”,1973年从部队转业,定居苏州50年。至今还记得过去坐“棚车”、小火轮往返探亲的画面。
今年,他最爱的两个家乡,被轨交串联。激动万分的翁国良,干了件大事——手绘《上海苏州地铁攻略》,汇总了超过10万条官方数据。
他在PS软件中建立了3700个图层。字号多少?什么字体?怎么把线条画直?又怎么把直线弯成想要的弧度?耄耋之年的老先生硬是跟电脑斗上了。
为了绘制苏沪轨道交通区内的卫生间、无障碍设施,他不但自己踩点,还经常让上海的弟弟帮忙跑上海的路线。
他的攻略甚至包括地铁站的台阶数字,他还发现,“上海有212个地铁站没有厕所”。
6月,苏沪11号线正式牵手,翁国良夫妇来回坐了3次,获得了精确的数字:从他苏州的家里出发,到上海大木桥路站,用时3小时39分。
翁国良绘制的苏州上海地铁攻略。
翁国良去地铁站实地踩点。
地铁站内的翁国良。
踩点过程中,翁国良会用手机记录一些地铁站的细节,作为绘制攻略的参考。
地铁上的翁国良。
回到家后,翁国良用电脑绘制地铁攻略。
舒秦蒙:医生的治愈与被治愈
在云南支边的这一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舒秦蒙,看到了更多诊室之外的事情。
一位老人摘八角时刮破了眼睛,真菌感染,在当地却无药可治。他从上海用冷链运来抗真菌药物才治好。
一位30岁的男子,骑自行车摔破了眼球,以为睡一觉能好,来治疗时一只眼睛已失明。
“来云南之前,我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病人。临床上要学的很多,能做的却不多。” 舒秦蒙很感慨,他开了社交账号,将病人的故事和自己从医生涯的点滴记录下来,发到网上。
今年5月,他发了多年前的一件小事——一位五十多岁男人,眼内出血,走了20公里去县里看病,被告知无法医治,辗转来上海求医,却错过了门诊时间。已经下班的舒秦蒙给他开了药,又搜罗了小十瓶硼酸洗液,免费送给他。几个月后,男人找到了他,郑重表达了感谢。舒秦蒙庆幸自己当时避免了遗憾,“回想起来,被治愈的其实是我自己。”
帖子掀起了巨浪。24万网友点赞,患者和网友潮水般的跟帖,讲述着一个个治愈与被治愈的故事。
“我是以医生的角色接触到这些故事的,当我们的情感共鸣时,就没有医生和患者之分了。” 舒秦蒙说。
诊室中的舒秦蒙。
诊室中的舒秦蒙。
诊室档案柜里存放的病历卡。
诊室中的舒秦蒙。
舒秦蒙在云南支边,与当地患者交流。
看完了他们的故事,要不要也来分享一下你的2023?
挑一张自己今年的照片,留下几句话,生成属于你的年度封面故事。
参与方式:
登录www.ipshanghai.cn,注册账号并上传作品,报名者须在IP SHANGHAI 注册,上传作品时选择【参与活动“2023上海故事”】
点击此处,也可参与分享。
策划:鲍志恒 张婧
采写:李思聪
海报:赫濛
编辑:梁嫣佳 朱喆
图片:杨深来
协调:张丽婷 徐虹 王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