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鹏先生论《凉州十八拍》
读完《凉州十八拍》,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胡笳十八拍》的最后一句:“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自2022年下半年《凉州十八拍》首先在《芙蓉》分三期连载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以来,不仅好评如潮,各种宣传推介分享活动一浪高过一浪,而且关注度极高,各种榜单上几乎都没有落下。我作为一名甘肃本土读者和叶舟的朋友,深深为他也为甘肃感到骄傲和自豪。联系此前读完他的《敦煌本纪》,我也不揣谫陋谈一些自己的读后感。
大哲学的境界
笔者学哲学出身,曾认为哲学有大中小之分,倡导一所好的大学应有好的哲学。现在看来,一部好的小说也应有大的哲学。《凉州十八拍》就有一种大哲学的境界,读完之后使人心神激荡、思绪万端,正应了“思无穷”三个字。
首先,《凉州十八拍》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心目中的宇宙人生根本大道,而我理解的哲学无非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宇宙人生根本大道的认识、体悟(体验)、反思与力行。《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共用过黄庭坚的“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这便是一种高超的心灵哲学,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要更哲学一点,因为“一念”比“思”更宽泛更易得更适合于普通人,包括《敦煌本纪》中躺在高房子里半死不活的那个人和《凉州十八拍》中其实并没有真正出场的权大人。《凉州十八拍》超越了《敦煌本纪》以心灵哲学为主、辅之以儒家忠义仁智的处世哲学的视域,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旋律统摄儒释道人生哲学之精华,在隐身于主角背后的权爱棠权大人、英勇赴死的尹先生、北京来的女学生沈阁兰、热血少年徐惊白身上处处都流淌着这种真正体现大中华风范的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使每一个读过《凉州十八拍》的人都无形中沐浴了一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生哲学之阳光。
其次,《凉州十八拍》恰似一部《增广贤文》式的民间哲学读本,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论深处、“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人格论高度和“人应该如何面对具体生存状态”的人生论广度展现了人性的光芒、确立了人格的理想、哭诉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而巨大的反差。大甘肃热土上孕育的一大群中华好儿女,真切地表露出中国人的人性刚强、朴实善良。《凉州十八拍》中没有一个高大全的“完人”,顾山农出场时全身被披上了耀眼的金光,而曲终之前他就成了一个不再值得让人敬仰的大烟鬼,好儿郎徐惊白也有小时尿床、大了上房的不足与毛病。作者借凉州书写了陇原千年曲折的历史,映照出我大中华历史之辉煌与近代的社会动荡,而这一切都是从书中每一个人的现实人生中来塑造的。
最后,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合一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凉州十八拍》通过对普通人信仰“天地君亲师”有意无意的描写,完成了中国式审美境界的攀升。救孤的主题被越来越强烈地演绎,而其中贯穿的“天意不可违”“大地不可欺”“师严而道尊”“亲情融大义”的国人处世哲学则是对主题最鲜活的诠释。
有以上三点所承载的玄心、妙赏、深情、洞见,谁能说《凉州十八拍》中不是一种大哲学呢?至于其中随处可见的是非曲直、黑白虚实、此起彼伏的辩证思维与实用理性更是不在话下。
大历史的纵深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都是史诗式的鸿篇巨制,而后者则更胜一筹。
本来的历史已经是一条封冻了的河且永无再解封的可能,而写的历史则可以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等多种多样的写法,用小说书写历史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和某些作家的优势,叶舟便是其中之一,而奇特的构思与大写意式的化用则匠心独具。用小说写历史而所写并非历史小说对作者比历史学家和一般的小说家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不仅要使史料烂熟于心、对细节了如指掌,而且要通过形象化的描写,落史实于情节,铸灵魂在故事。《凉州十八拍》几乎沾遍了河西走廊特别是凉州几千年的大事却不露述史的痕迹,汉武帝的伟业、李将军的两难、霍去病的神勇、藏经洞的经卷,尤其是那被赋予河西人的灵气、凉州人精神的铜马,在小说的展开中非常自然地给我们打开了史诗般的画卷,这种阅史的经历,比上历史课读教科书不知要好玩多少倍。
尽管全书呈现了无数苦难,但《凉州十八拍》带给我们的却是历史的自信而不是自卑,也不是狂妄的自大。读《凉州十八拍》不仅会使读者大致了解大甘肃的历史,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大中华的历程,会增强我们大中华必振兴、大甘肃也不会总是落伍滞后的信心。从战胜闹草等天灾、挫平邪教等人祸到艰难曲折、惊涛骇浪中保留民族大义的真种子,我们似乎在吟诵“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铿锵誓言,在聆听“强国有我”的少年心声。作为六旬已过的“年轻老人”,我从《凉州十八拍》中看到了甘肃的希望,看到了中华的明天,像一个热血青年般心潮激扬。
所谓大历史就是再现已经逝去的一切、反思其中的教训、总结做好当下面向未来的经验。文学作品尤其是史诗般的鸿篇巨制往往承担着一部分向读者述说大历史的使命。在这方面《凉州十八拍》为我们拉开的历史大幕以河西走廊为主,以凉州为中心,而以甘肃为互动平台,为人们认识甘肃了解河西把握凉州重要的历史地位提供了一个“现实+隐喻”的历史书写方式:民国时期的中原大战,使凉州成为相对安稳的后方与文化积累场所,而这与历史上魏晋时期的情景如出一辙,魏晋时期相对安定繁荣的河西使五凉文化成为后来隋唐制度的渊源之一。《凉州十八拍》演绎的“现实”再一次映现了“过去”,使人们再一次感悟到:河西乃中国的命门,而敦煌与凉州则是命门之门闩,它们东西各执一端使甘肃成为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要地。
急递社与保价局虽功能各异,其正义性也并不相同,但“打通”河西则承载着与历史上惊人相似的功能,“通”成为河西之于甘肃乃至于中国的要害之所在。“通古今之变”是写的历史的价值所在,而“通东西之道”则成为河西真实的历史意义之首。为什么历史上善于经略河西者能成就大业,道理大概在此。
记得九十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说过这样一段话:“落后的亚洲也会进入文明和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政府如果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中国人民一直在为此而奋斗,而《凉州十八拍》为我们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大历史……
大文化的自信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人的精神生产过程及其成果,而所谓大文化即人化与化人的一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凉州十八拍》以一些值得永远记忆的人化符号与化人场景作为灵魂而演绎出一场宏大的活剧,从而使人作为现实的人敢于昂首挺胸。
先是历史上曾经“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甘肃在《凉州十八拍》描绘的这段历史之前不久便一落千丈而成为“苦瘠甲于天下”的荒凉穷苦之地,甘肃人可谓泡在苦海中难以自救。所谓陇右河西实乃甘肃的全境,全境的苦造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朴实无华、坚忍不拔的甘肃人的地域性格,在《凉州十八拍》几乎所有人的脸上和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影子,这种共性使徐惊白、陈匹三等少年人成熟得惊人的迅速;使顾山农、刘北楼等中年人柔中带刚、刚中有慧;使尹先生、朱先生老而不衰、文而不弱;使权达云、沈阁兰(尽管她自京城而来但事实上已然是真正的“甘人”了)等女流之辈往往气势压倒不少男将!
当下,文化自信成为举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而甘肃人的体会尤为深刻,因为甘肃是一个最热切盼望着复兴的地方,作为陇原大地之子,河西引以为傲的叶舟以其强大的精神身躯扮演了时代的弄潮儿。中国文坛久违了的“西北风”再次强劲地吹起,且大有西进之势,甘肃也由之被这水中一叶小舟带向了高潮,尽管这只是文学的高潮,但任何一个社会的高潮都少不了最鲜活的文学,这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不矛盾。文学中的哲学在施展精华的过程中往往比哲学教科书的高头讲章更令人神往。
文化以其人化和化人而成其为大,但终究要靠文字显其神现其精。叶舟以“引舟如叶”为其微信名号,举重若轻地驾驭文字使这一名号名副其实。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叶舟是运用甘肃民间语言和中国当代文学语言的大先生。甘肃人读《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比外地人要有更多的精神享受,这就是只有甘肃人才能读出其真正味道的人人皆讲、个个难写的甘肃特别是河西方言,诸如“儿子娃娃”“待诏”“仰衬”“声嗓”“湿溻溻”“青皮寡脸”“一河滩的知心话”等,如果不在想象中翻译成甘肃人自己熟悉的那种口吻,就读不出独特的大甘肃感觉。叶舟在写作中还形成了不少独具个性特点的语言,比如“介绍”肯定写成“绍介”,“听说”总是写成“耳食”,而语言主体往往后置等。使其对语言的操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一点当今文坛很难有人与之比肩。
还值得一说的是叶舟的文字技术技巧背后的构思能力与喻隐水平,他的伏笔随时就埋下了,他心中一定有一幅河山万里图与故事人物谱,近乎“颠四倒三”的写法,一开始真是让人难以忍受,中间有几天我几乎看不下去,以至于给友人发牢骚:叶舟为了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可能早已把普通读者忘了,他忘了小说是写给大家看的了吧?文学的艺术构造超过了说书人一清二白地讲故事的需要,这甚至引起过我的愤怒。可是进入第三卷,我喜欢的那种说书人的本分似乎又回来了,在一周之内一气读完了最后五拍的四十多万字,有时还真有“追剧”的迫切,不少章节变成了谍战片与武打戏,叶舟将文字写成大片的功夫真是叫绝!声音、动作、场面、烟火、沙尘,在其笔下运用自如,俨然是一个电影大导演,他导出的作品必将以其高品位、大气场、神境界、广传播和十分久远的影响获得读者的口碑。千奖万奖不如百姓茶余饭后热讲,电视剧《人世间》已获此荣,《凉州十八拍》经过一番铺天盖地般的分享与推介,也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热讲”话题之一。一个成天面对抽象名词术语的哲学人,一个以讲理论而闻名陇上的别样教书匠能如此长篇大论地写下的读后感,不已经说明《敦煌本记》《凉州十八拍》在一定范围成为“热讲”话题了吗?快要写完了又想起一件小事,得知叶舟在写一部关于凉州的大书,当着他的面我随口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名字《凉州粮》,叶舟神秘地说名字还没起好,暂且就叫《凉州粮》吧。其实,《凉州十八拍》没有先起名后生孩子的大创意怎么可能“写起来”而“写下去”呢?《凉州十八拍》只有在给读者提供了一份鲜活的精神食粮的意义上别称《凉州粮》了。此虽后话,但多少还是有点超前吧!
言不尽意……
(《凉州十八拍》,叶舟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来源:甘肃日报、奔流新闻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