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灵三部曲:跟拍孤寡老人30年,他到底图啥?
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被业内称为“灵魂狙击手”。 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学色彩,以独特的方式深度探寻人物内心。
采访刘德东前有许多好奇,好奇他为什么在获得诸多摄影大奖之后转型做起了独立纪录片导演,好奇从做红色大片到传统意义上的小众心理学纪录片是一段怎样变化的心路历程……这种好奇多了,就不可避免的体现为一种既激动又紧张的期待。
这样多的迫不及待在真正坐下来采访的时候,反倒转换成了一种平静。他似乎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你也不自觉地跟着他一起沉静下来。
见到刘德东的时候,他刚结束一天的复评工作。连续几个小时的审片、讨论,着实不是一个轻松的差事。接受采访前,已经可以看到他脸上的疲惫,我有些犹豫,他转过身来说:“没关系,我配合你。”
在评审的会议室里,我们开始了当天的采访。
“真实的东西,它就是内心的真实”
“求真”,是贯穿刘德东做纪录片的思想。这个“真”是纪录片的真,也是人的真。这一点,在他的采访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免去客套官话,长驱直入,他会和你分享他的想法、愿望甚至焦虑。这种真诚着实是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下都最渴望的交谈状态。
GZDOC:您将作品命名为“心灵三部曲”,“心灵”这个主题可能是比较内化的一个概念,而纪录片又是一个影像化的表达方式,那您如何将这种内化的东西用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刘德东: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自从有导演意图以后,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就希望纪录片内化。
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全世界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假如说纪录片不做这方面的努力,或者说艺术品不做这样的努力,来解答人们内心的困惑,那我认为是失职的。而纪录片,我认为是有这样独特的优势的。
"真实的东西,它就是内心的真实,而不是表面的一些即时的性状。"
对内心的探索,对心理依据的寻找,在这方面我们国内还处于很弱的状况。比如说每个事件、每个人行为的背后,大家没有去寻找心理依据的习惯。其次,我们缺乏技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咱不具备这样一个影像的能力,一个电影的心理分析的能力。我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我的“心灵三部曲”就直接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不认为国内这方面有多么好的形式。在前年上海的一个纪录片论坛上面,我就直接说过,咱们应该建立一个关于纪录片的心理学派,也就是想做一些这方面的突破。
我认为大家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心理分析的习惯,形成一个对自己的正视,这样我们才可以过得很轻松,我们可以各自的解决自己的心灵问题,从而解决一个巨大的社会的心理问题。这会让我们觉得轻松、开放、通透,以至于人和人的沟通可以变得很真诚。
自身经历是作品基因的一部分
看刘德东的作品,你会感受到他的家乡湖北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老人泉》拍在宜昌,《新离骚》拍在三峡,《无尽循环》也是在探究秭归人“习惯性自杀”的心理特质,家乡就像植根在了他的作品里面。
刘德东作品《老人泉》剧照
该片2016 年获中国电视学院奖、中国独立影像展最高奖人道精神奖
GZDOC:您导演的很多作品,拍的都是家乡,为什么呢?
刘德东:肯定会影响,而且我个人认为是所有的艺术家、导演、画家或者作家,他的原生家庭,他自身的经历,有形无形都会影响到他的作品。它就像一个作品的基因一样。作品是永远带着创作者自身的一些血液的特征,带着作者本身的一些敏感的特质在里面。这是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的,是下意识的。
"这些东西像灵魂一样,附着在他讲述的故事里面。"
GZDOC:那么,如果未来的作品脱离了家乡这个地理位置,会受到影响吗?
刘德东:任何地方,任何题材,即使这些题材是与你自身的经历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些气息,这些神经的波动永远存在。
“最不应该的是为功利来改行”
还是摄影师的时候,刘德东就已经斩获了多项大奖。但他并不满足。这种不满足从他摄影作品喷薄而出的情绪中可以看出来。他渐渐地意识到只有建立一个自己的纪录片体系,才能做更完整的表达。
——
该片获得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
第十八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最佳摄影奖;
第十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最佳摄像奖”等多项大奖。
GZDOC:您提到说有导演意图之后,就一直想要做纪录片内化这方面的努力。那这是不是也是导致您从摄影转向导演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德东:对。如果纯粹从摄影角度来说,我的影像特质是情绪很重。在我们这个圈子,大家都认为我拍摄的画面含义相对多一点,影调相对重一点。
假如我纯粹做摄影的话,我没有结构,没有碰撞,没有一个蒙太奇的整体构思,没有一个自己的纪录片体系的话,我内心这些强烈的愿望就表达不完整,那我就只能还是附着在其他导演的主题上。
"这些内心的强烈的表达愿望,导致我自己来做导演。"
GZDOC:现在有许多摄影师也是在转型导演,您对他们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吗?
刘德东:我认为这是一个动机问题。不见得所有的摄影师都适合做导演,这就是他自己的需求问题。我只是觉得我自己内心的一个特征,我自己的气质,也许去做导演会更好一点。假如说你自己的心理特质特别适合做一个很称职的很优秀的摄影师,那就做摄影师。
做摄影师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我在很多场合讲过一个故事,安东尼奥尼在拍《云上的日子》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著名摄影师从他的片场走过,剧组所有的的人都站起来向他致敬。一个很厉害、很权威的摄影师,他是照样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的。所以说,摄影师他本身也具备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
“岁月让我妥协于日子”
《老人泉》的拍摄横跨了三十年。这样长的时间跨度,怎样保证拍摄的初心不变质?这对拍摄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勇气。
刘德东作品《老人泉》剧照
(两镜间隔三十年)
GZDOC:像《老人泉》的拍摄时间跨度有三十多年,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最初吸引你去拍摄的东西会不会在这种长时间的观察中变化了,注意力是否会转移?
刘德东:《老人泉》我续拍了三十年,我的主体方向和我的感受是没有变的。只是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总是会逼问对方的这样一个少年,在三十年里我一天一天的在变化。我少年的声音会苍老,会慢慢的变弱,自我会慢慢消退,而我也变得更愿意倾听对方了。
“或者说我的心变得更加柔软地在依顺对方的气势。这是我的变化。”
我和对方沟通的方式慢慢退回到了客观的看待对方,认可对方的生活方式,认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岁月让我妥协于日子,妥协于时间。整个过程让纪录片慢慢地恢复到一个最纯真的状态,恢复到一个真实电影的本质上来了。比如说我的主题意识、我的主观,这些慢慢的在消退,纪录片也变得更加真实,变得自然。
刘德东作品《老人泉》剧照
GZDOC:刚刚您有提到,在最初拍摄的时候,你也会逼问他们,但是整个片子呈现出来的时候,那两个老人的状态是泰然自若的,他们并没有受到您作为拍摄者的影响。那么当被拍摄者能够感知到摄像头的存在的时候,您如何让您拍摄的人物适应您的镜头?
刘德东:这也是一个自己往回收的问题。其实最早我是介入的,拍摄者是强势的,你总是自以为是的去认识生活,而且把这个生活观念附加给对方。
但是慢慢地,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你会被对方的那种漫长的岁月所震撼,所教育。你被那些朴实的自然状态下的人生和人格所驯服之后,你会觉得一个纪录片的导演或者摄影师不应该去主导思路。你的镜头本来就应该退到后面,不应该是你去指导对方,侵占对方,或者安置对方。
“我们要安安静静的,被动的观察对方。这只是一种观察。”
GZDOC:当您把他们当做一个观察对象的时候,他们对您是什么感受?
刘德东:这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我花三十年几乎是成了他们自己家的人。我就住在一个房间里面,而且两个老人可以在我的面前裸体,我们其实就融为一体了。这需要时间、需要认同、需要理解,也需要爱情。
“人是渴望沟通的”
刘德东曾在《爱上纪录片》的短片中透露:“拍纪录片的整个过程来说,播片的时候是我最累的时候。”
他也会担心观众看不下去,担心作品无法在自己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他坦诚,这是作品的一个问题,但也坚持,这样的作品是必须要去做的。
GZDOC:您之前在放映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有提到过特别担心观众会看不下去,感觉这也是作品内化之后的一个,可能也不能说是问题吧,是这种作品的一种特质。
刘德东:也是问题。对于咱们这个社会来说,这么节奏快、这么功利、这么表面化、这么碎片化的时代,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一直很困惑人与人的沟通不好,我觉得这很困难。
“大半辈子拍纪录片,我都是在寻找一种沟通方式,寻找一种很好的沟通状态。”
GZDOC:担心观众和您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刘德东:对,不在一个频道上,静不下来。或者他没有这样一个习惯,或者他不要求这个东西。
GZDOC: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做个事情,这个观众的人数就是零。
刘德东: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说不管怎么说,我都这样做下去。我还是顽强地相信人是渴望沟通的,是渴望被对方了解的。
“中国最有生机的纪录片节”
这不是刘德东第一次来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2007年,他就担任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终评评委。时隔十一年,他眼中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作为评委,他认为的好作品又是怎样的呢?
刘德东在接受采访
GZDOC:您作为今年“金红棉”评优复评评委,在您眼里,怎样的纪录片算是一个好的作品?
刘德东:好的纪录片作品就是真情实意、细腻、内在、有质感、有悲悯情怀的,而且对美好人生的沟通境界充满向往和充满信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东西。
GZDOC:您之前也有参加国内国外的纪录片节,您觉得相比之下,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有什么特色?
刘德东:我觉得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现在是中国最有生机的一个纪录片节。它是相对开放的,政策宽松的。选评的政策观念都比较开放。是中国最有希望的纪录片节,也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纪录片节。我是很多年前当过一次终评评委,我现在觉得它的体系更加完善了,更加专业了。
GZDOC:您还有没有什么建议?
刘德东:希望在这个电影节上诞生更多的有哲学意味的、有心理学意味的、有悲悯之心的、有内在意图的作品。因为我还是要顽强地说,这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一种沟通方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