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抗体偶联药物交易正酣,中国迎抗癌“魔法子弹”研发热潮

澎湃新闻记者 姚易琪 实习生 于邦坤
2023-12-28 09:06
来源:澎湃新闻
生命科学 >
字号

·“中国有51%的临床ADC药品进入第二阶段及以后的试验,而全球这一数字仅为42%(包括中国)。同时,中国拥有庞大且进展良好的管线,这些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全球ADC交易的增加就是明证。”

又到年末,2023年一直被“重点关注”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全年表现如何?

根据各大药企陆续披露的三季度财报,2023年前三季度ADC全球市场规模74亿美元,预计全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Kadcyla(曲妥珠单抗)、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等六款ADC都将超过10亿美元,其中,Enhertu今年销售额预计超过25亿美元。

抗体偶联药物 (ADC) 是一种复合物,由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肿瘤常见的一类药物)连接到靶向肿瘤的单克隆抗体构成,在抗肿瘤方面兼具高度特异性靶向能力和强效杀伤作用的优点,能够精准高效消灭癌细胞,有“魔法子弹”之称。

药企“强强联合”

近日,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与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翰森制药”)宣布,签署一项预付款1.85亿美元的协议,实现在新药方面的合作。

根据协议,GSK将获得一种名为HS-20093的B7-H3靶向ADC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开发权和商业化权利。翰森制药将在研发期间收到最高15.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附加条件的阶段性付款方案)。在产品商业化后,GSK还将根据中国以外地区的全球净销售额,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GSK全球肿瘤学研发高级副总裁 Hesham Abdullah 表示:“B7-H3在多种实体瘤中都有高度表达,这些实体瘤仍然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我们期待在多种适应证中推进这个潜在的新疗法,未来与我们现有产品形成潜在组合治疗。”

这并非GSK首次与翰森制药达成ADC药物战略合作。2023年10月,GSK与翰森制药就目前在中国进行二期临床试验的B7-H4靶向ADC候选药物HS-20089达成协议,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这项协议在内容上与本次大致相似,只是在价格上略低一些。GSK支付了8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承诺支付最高1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在ADC的重磅交易中,不乏中国创新药企的身影。华金证券12月12日的研报指出,国内ADC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政策对研发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大,叠加国内ADC创新药企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国内ADC技术平台及在研管线正在迅速获得国外药企广泛认可。

根据药融云数据库,目前HS-20093正在中国进行6项用于治疗肺癌、肉瘤、头颈癌及其他实体瘤的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GSK计划于2024年在中国境外开展HS-20093Ⅰ期临床试验。

自今年3月以来,德国药企BioNTech已与两家中国创新药企就4款ADC候选药物达成合作。10月12日,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将授予BioNTech其所拥有的一款靶向HER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ADC候选药物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8月7日和4月3日,映恩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分别就ADC候选药物DB-1305和DB-1303、DB-1311与BioNTech达成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

美国药企辉瑞(Pfizer)、百时美施贵宝(BMS)和德国药企默克(Merck KGaA)也紧随其后,12月15日,和铂医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苏州)有限公司与辉瑞刚刚完成收购的Seagen就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ADC候选药物HBM9033的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签订5300万美元预付款和近期付款,及最高达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的独家授权协议。目前,HBM9033正在美国开展临床一期研究,以评估其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

国内研发热潮正盛

在中国市场方面,目前国内ADC药物研发管线已经超过120个,研发企业已经超过70家。2020年,Adcetris(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Kadcyla(用于早期和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 在中国获批上市,2020年两款药物合计销售额为57万美元。

2021年6月,首款国产创新ADC药物——荣昌生物的RC48(爱地希)上市,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癌、尿路上皮癌。目前共有3款ADC药物在中国上市销售,中国刚刚迎来ADC药物的研发热潮,预计市场将在未来5年内快速成长。

2022年6月7日,云顶新耀引进开发的TROP-2 ADC药物拓达维(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一种为针对转移性疾病的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这款药物是首款国内批准上市的用于mTNBC治疗的创新ADC,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

“高价”是阻碍ADC在国内放量的因素之一。根据医药魔方数据,现阶段ADC药物每mg的定价在80-350元人民币不等,但受利于我国医保政策的出台,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药物定价都有所下调,其中,首款国产ADC维迪西妥单抗在2021年医保谈判中前后价格从13500元降至3800元,降幅高达71.85%。

在新一轮的医保谈判中,也未见到ADC药物的身影。有业内专家向澎湃科技表示,ADC疗法属于肿瘤免疫疗法,研发成本较高,所以定价较高,“甚至某些药品的初始价格就超过了进入医保谈判的门槛。”且ADC属于新兴技术,技术成熟度有待发展和验证,对于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尚不充分。“此外,ADC和CAR-T等疗法的使用较为复杂,给医保药品的精细化管理和药品使用监管方面带来了挑战。”上述专家说道。

在技术方面,ADC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生物化学技术,并进行复杂的纯化工艺。这就要求研发厂商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团队和成熟的生产线,对耐药性的考量也是未来ADC开发的挑战之一。

不过投资者依然对中国ADC药物市场充满信心。瑞银证券中国医疗行业分析师陈晨表示:“中国有51%的临床ADC药品进入第二阶段及以后的试验,而全球这一数字仅为42%(包括中国)。同时,中国拥有庞大且进展良好的管线,这些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全球ADC交易的增加就是明证。”

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ADC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有望达到74亿元人民币,2030年预计市场规模达到292亿元人民币,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5.71%。

    责任编辑:姚易琪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