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区委书记|从土地到资金再到人才归属感,上海浦东何以交出实干答卷?
“办法总比困难多,办法从哪里来?从基层来,从群众中来,从市场主体中来,当然也要从我们的学习中来。只要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充满信心。”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
主题教育进行时,上海各区如何直面矛盾,办实事,解难题?
2023年12月,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推出《2023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最后一期对话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
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面对“缺土地”、“缺资金”、“缺应用场景”、“人才缺归属感”等重重困难,且看浦东新区怎么一一破题。
项目缺土地?工业上楼,工厂向天空生长
访谈首站,朱芝松走访了在建的蓝帆医疗总部研发和产业基地项目。阳光下,没有尘土飞扬,只有或急或缓的机械声一阵阵传来。
这个建设工地是蓝帆医疗的产业化基地,也是上海“工业上楼”的示范项目。项目占地43.6亩,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由4栋高层建筑组合而成,建筑高度最高可达75米。项目于2022年12月开工,预计将于2025年7月建成。
今年主题教育,浦东区委常委会的调研课题是《加快推动浦东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蓝帆医疗产业化基地所在,就是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目前,浦东拥有类似的市级特色产业园区16个、区级产业园区15个。
朱芝松(右一)在蓝帆医疗产业基地项目工地模型前。 本文图片均为浦东新区供图
工地模型显示,将来,这里将建设花园式工厂,厂房之间有连廊,中心有绿地。朱芝松解释,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厂房“扁平化、大占地”的布局,蓝帆这个项目通过增加工业厂房的层数,让平面的工厂向天空生长,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项目容积率从普通工厂的1.0-2.0左右提高到3.5;而且实现了研发、生产、办公等多个功能的物理集聚,比如其中一栋8层生产楼,就是顶楼做研发、1-7层做医疗器械的生产车间。
“工业上楼是目前产业发展的方向,因为土地空间有限,不少创新性产业产品,对大型设备和开阔空间等需求降低。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产品的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小。”朱芝松说道。
目前,浦东新区已梳理储备“工业上楼”项目61个,总投资近600亿元,今年已经开工建设27个项目,容积率最高达到4.0。
研发缺应用场景?医产融合,医院接单
在张江机器人谷的傅利叶智能公司,酷炫的科技感,一半来自可穿戴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展示中心,一半来自人形机器人“秘密实验基地”。至今,这家公司是中国唯一能出口到欧美的康复机器人公司。
傅利叶人形机器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在张江科学城展厅看到了外骨骼机器人,现在康复机器人已落地约2000家医院。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看到了傅利叶最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傅利叶能在浦东新区成长壮大并不是偶然。”朱芝松说。早在企业创立之初,张江集团旗下的张江科投就在天使轮为傅利叶智能注入第一笔200万元启动资金,并打造整个创新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全链条为企业做好服务。目前,张江科投等国有资金对傅利叶智能的持股比例达到了11.5%。
“对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来讲,因为涉及人的健康问题、医疗问题,比其他一般产品可能来得更复杂。”朱芝松说,今年,浦东新区在主题教育调研中发现,包括傅利叶在内,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医院,有一定的难度。
原来,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景进行产品验证来进一步改进质量,或者进行示范应用来打响品牌,而这些对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很高。针对这一痛点,浦东以医产融合解决企业“缺应用场景”的难题。
朱芝松在傅利叶走访
比如,推动医院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支持创新药械到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浦东的6家区属三级医院和区精神卫生中心都已具备药物临床试验资质,今年1-11月已经承接159个试验项目。目前,傅利叶也与第七人民医院、曙光医院建立了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与第七人民医院合作打造“医康融合模式下的智能机器人康复医学中心”。
此外,浦东支持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各医疗机构发布《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和《重点工业企业产品推荐目录》,已有40家企业的64个产品纳入目录。
孵化企业缺资金?国资创投
在浦东,科创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创业企业孵化器也不断迭代。现在,浦东共有创新型孵化器194家,今年上海市推出的第一批7家高质量孵化器中,5家在浦东。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能光靠从外面引进大项目、大产线。浦东非常注重本地创新产业的内生动力,把本土的小企业培育成大企业、把本土的原创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孵化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提供创业空间,还能为创新企业提供集成化的优质营商环境。”朱芝松说道。
但朱芝松考虑的不止于此。今年主题教育中,朱芝松的一个调研课题就是:打造浦东新区国资创投体系,在浦东由国资组建一个创投集团。
“创新从创意到现实、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甚至需要在零收益的情况下十年磨一剑,周期长、风险大。社会创投一般希望投资回本快、投资风险小,总体上以投中后期为主,对早期创新项目往往不敢投、不愿投。”朱芝松称,国资创投的主要目标,就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未来科技”。
朱芝松在莘泽孵化器。
上海赛腾源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成立于莘泽孵化器内,研发上市了国产第一台便携式体外心肺支持辅助系统(ECMO)(俗称“人工心肺”,辅助呼吸和血液循环)。莘泽孵化器在赛腾首个产品尚未定型之际就与企业开始密切接触,在知识产权保护、员工落户等方面给予企业全面帮助,并在赛腾ECMO系统开展临床试验进行融资的关键时刻,作为领投方主导了该轮融资。
这样的孵化模式得到朱芝松的认可。“国资创投机构也可以和孵化器紧密合作,孵化更多国产自主研发企业。”朱芝松分析称,国资创投首先从制度上要做一个设计。今年,浦东在国资创投上进一步发力,制定出台了完善浦东创投体系建设的“1+2”制度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创投体系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区属国资国企助力建设浦东新区创投体系的若干措施》《关于浦东新区支持创投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我们要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企业不缺空间,好创意不缺资金。”朱芝松总结道。
人才缺归属感?国际化人才社区承接
浦东新区科农路绿晓路一带,与其说是张江人才公寓聚集区,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国际化的人才社区。
张江纳什国际人才社区
走进张江纳什国际社区一期,左手是中庭花园,右手是共享空间,三三两两的租客在这里休息、阅读。“现在的人才公寓,不能是简单的职工宿舍,打造社区感,也是培养人才的归属感。”朱芝松说。
访谈时,在社区共享空间小憩的,有茶空间主理人、社区超市老板、上海科技大学行政人员,还有律师。得知区委书记来视察,他们打开了话头:有说自己看中这里,是因为环境好,国企直租,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九折;有说自己住在高楼能看到迪士尼的烟花秀;有说希望这里的社区商业业态能更多;也有想在浦东寻找律师发展的更多机遇……
朱芝松一一给予回应。其介绍,张江纳什国际社区名字取自成语“招贤纳士”,是全市首个“只租不售”的住房项目,已成为科学城标志性的人才居住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总共可以为科学城的各类人才提供约4000套租赁住宅。
朱芝松在张江纳什国际人才社区
项目一期去年1月投入运营,目前已经入住1250人(其中家庭占40%、单人占60%)。项目二期已于今年7月投用,三期将于明年7月投用。这里既有30-70平方米的小户型,也有180平方米的大平层乃至更大的别墅项目,可以全方位满足从职场新人到企业高管的各层次人才需求。
这里还将建设4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涵盖菜场、商场、文体、医疗等服务设施,投入运营后将为社区及周边1.5公里范围内约5万人提供餐饮、零售和各类生活服务。
“还有这片200多亩地,我们拿出来做公园了。”朱芝松指着社区附近一大块空地介绍,公园中间还有一条河,项目预计2025年可以实施。
浦东也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安居的问题。截至今年12月,已完成筹措人才安居房源9.75万套,全面覆盖陆家嘴、金桥、张江、世博等产业集聚区域。到“十四五”期末,浦东计划筹措各类人才安居房源14万套。目前浦东两轮租房补贴累计受益人才超过2万人,累计发放租房补贴超4亿元。
此外,今年,浦东发布 “1+1+N”人才政策体系,推出“明珠计划”,计划三年遴选2000名以上明珠人才,今年已遴选产生首批800余名入选者。对最顶尖的人才,浦东最高可以给予200万的资助、500万的贡献奖励、1个亿的重大项目补贴。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浦东就是一个成就年轻人梦想,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舞台的地方。选择浦东就是选择与世界共舞、与未来相拥、与活力为伴、与美好生活同行。欢迎大家选择浦东、扎根浦东,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属于你们的新奇迹。”访谈最后,朱芝松不忘向各类人才发出邀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