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维尔切克:科学家需从小滋养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18-10-30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你们可能认不出来这是我,我周围都是玩具,这是在一个圣诞节,当时我应该四五岁。我的父母并不是非常富裕的人,但他们非常爱我,对我的成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10月30日的浦江创新论坛上,67岁的犹太裔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用一张童年旧照开始了报告。

维尔切克以此想要切入的话题是一名科学家成长过程中所应获得的“滋养”。“这张照片对我具有象征意义,这是我来自家庭的滋养。”维尔切克表示,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投入,你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够成功,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给年轻人提供滋养。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1951年5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米尼奥拉一个犹太裔家庭的维尔切克,19岁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1岁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硕士学位,23岁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维尔切克和比他大10岁的导师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发现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强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4种基本力之一,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夸克即靠这种强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

维尔切克、格罗斯及另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休•波利策(Hugh Politzer)因此共享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维尔切克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Herman Feshbach讲席教授。近年来带领团队在量子计算、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非常前沿的进展。

2017年9月,经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推荐,维尔切克正式受聘成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李政道本人担任该所名誉所长。同时,维尔切克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维尔切克量子中心首席科学家。

维尔切克在报告结束后,面对包括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在内的媒体时表示,“目前李政道研究所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研究人员主要是上海交大的教授和教职人员,最近新招了第一位国际教授,来自日本。我们最终希望打造成由几十个科学家组成的研究机构,理论和实验物理都将涉及。”

滋养科学家从关爱母亲和婴儿开始

家庭给予维尔切克的支持不仅在于鼓励玩玩具,“我父母还鼓励我阅读书籍,父亲会经常带我去书店看一些科学和数学方面的书籍,不过如果我想要读那些文学作品或者科幻小说,我就得自己花钱。”维尔切克在现场分享小时候的启蒙。

在维尔切克的成长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我们依然记得二战时期原子弹的爆炸,20多年以后科学家们开始把这一领域里的研究视为国家发展或者科技发展重中之重,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维尔切克认为包括他所经历过的高中学校在内都因此加大了相关投入。

“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老师,我去了纽约的一家公立学校,那里孕育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学家。”维尔切克指的是纽约皇后区的公立高中Martin Van Buren High School (MVBHS),该校始建于1955年,后以美国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重新命名。

“这所高中在纽约很有名,反映了国家战略重点的表现,把投资放到教育领域,这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学校,每年有1000名学生毕业,有很多的多元化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得以成长。”维尔切克提到。

从MVBHS毕业之后,维尔切克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在这些知名的学术殿堂里,维尔切克感受到的是“人才聚集”,“ 碰到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他们教会我知识,我亲眼目睹这些科学家如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维尔切克现在关注的是将类似的“滋养”赋予未来者。“如何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人类科学的未来在他们身上。”

没有高深教育家的晦涩理论,维尔切克强调的是关爱母亲和婴儿,以及青少年的睡眠。“首先人的大脑优势其实很早就已经在发展和定型了,一旦在早期定型不是属于最佳状态,之后再弥补就很难,它会影响整个发展,我们要对母亲和婴儿有很好的关爱。”

此外,维尔切克提醒十几岁的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喜欢熬夜,他们喜欢呆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通常是很晚才起床,但他们不得不按时到学校。”这会造成恶性循环的痛苦起床生涯和痛苦学习生涯。

维尔切克根据其个人体验还认为,在教育过程当中应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反馈。“很多小型考试要比最后考一次大试的效果好很多,我们的教育要注重交互、互动以及很好的反馈,我们的教师希望和学生进行高质量互动。”

科研不可预测,但成功有一些共同要素

科研成果是否可以预见?先进科研机构的经验是否可以复制?维尔切克的答案是:从细节层面来说,研究成果是不可预测的,这也是科学的本质。但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可以从已有的成功中总结。

“首先把很好的人才聚拢在一起,这些人才之间最好是互补的,并且让科学家负责科学。”维尔切克解释,很多情况下最终的结果非常重要,但通常是无法预测的,可能需要花很多年时间才能产出,只有科学家才能做最好的判断,看哪些科研成果是有希望的,哪些是有机会的,需要让科学家来最终为科学说了算。

从“技术”问题中获得灵感、配备可及的最好工具。这是维尔切克提到的另外两项要素。

这些要素在李政道研究所中如何体现?维尔切克谈到,尚在建设中的研究所还处于 “早期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同步开始着手的是招募人才。据其透露,最近新招了第一位国际教授,来自日本,同时也带来了几位科学家。除此之外,李政道研究所目前主要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有的教授和教职人员。

李政道研究所源于李政道的一封信。2014年,李政道建议参照丹麦玻尔研究所,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吸引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华从事物理与天文领域的前沿研究,推动中国基础科学从国际“并跑”升级为“领跑”。

2016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决定:在上海创建李政道研究所,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承建和托管单位。2017年8月发布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中,李政道研究所选址确定,将建在张江科学城,建筑总面积为8万平方米,包括一座4万平方米的科研实验楼,计划未来3年内建成。

维尔切克表示,现年92岁的李政道仍在积极参与研究所事务,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李政道也在用他的影响力招募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来这个研究所,李先生在国内也有很多他以前的学生和很好的朋友,他们都是很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也被李先生的精神所感召。”

维尔切克还提到,其很早就和中国的科学家有一些交流,从我的职业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尤其李政道先生本人,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他就给了我很多帮助。”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