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鸣龙少年》:时而平平无奇,时而并不
《鸣龙少年》是一部很容易让观众以为平平无奇的剧集。
该剧翻拍自2005年的著名日剧《龙樱》,观众自然不免将它与《龙樱》进行对比。但其实,《鸣龙少年》已经做了极大的本土化改编,只是基本保留《龙樱》“燃”的框架——一个教师带着一群“差生”,实现了逆袭。
《鸣龙少年》海报
这份“燃”要成功本土化,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中日的高考制度存在差异。《龙樱》中学生想考东京大学,是可以针对东京大学的考题进行专门的训练,但我国的高考制度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龙樱》那套“专攻”的学习方法不能平移。
《鸣龙少年》为了让“差生”一年内考上名校具有些许可信度,设置了多个前提:雷鸣(张若昀 饰)带领的高三(11)目前只有五个学生,五个学生的天赋不差、有两个还是单科天才,他们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了“差生”;而雷鸣所带领的这个实验班,各个学科请来的也都是大神级的教师,他们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让学生们掌握了各种神奇的、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雷鸣(张若昀 饰)
但泼点冷水:剧中那些老师教授的各种神奇的学习方法,什么在歌曲中学英语、八二法则阅读法,真有点“花拳绣腿”的味道。不是说这些学习方法不管用,而是任何学习方法,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的锤炼才可能内化,否则方法再花里胡哨,真面对考题时还是无从下手。虽然编剧将逆袭的台词写得很燃很好,但“燃”“打鸡血”从来是片刻的,人生大多数时候如此庸常如此琐碎,最难的是与时间相处——没有捷径,只能下笨功夫。
打太极拳边学地理,剧中各种学习方法以看热闹为主。
所以,如果从“逆袭”视角来看,《鸣龙少年》有感染力,却不见得现实。
在《龙樱》中,教师和学生们都有各自的人生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他们突破各自人生困境的过程。这种“社会学”层面的拓展,恰好是国产剧很擅长的地方。比如2023年暑期档播出的《追光的日子》,就是一个问题教师、带着一群问题学生,经历高考,也迈过人生坎儿的过程。
《鸣龙少年》也是社会学视角式的写法。在学生群像的刻画上——除了11班的五个学生外,还有个“班外”的好学生沈耀,几个学生的问题折射了中国式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家庭问题:阶层不平等、霸凌、充满控制欲的爱、重男轻女……学生的种种“厌学”或乖戾表现,只不过是他们心理问题的结果。
学生们都有他们各自的人生难题
《鸣龙少年》也经由心理学教师桑夏(黄尧 饰)在学校里的尴尬地位——比如本是心理学教师的她一度承担着在学校打杂的任务,以讽刺当今校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提醒着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桑夏(黄尧 饰)
直到这里,《鸣龙少年》都是常规的写法,是一个成熟编剧应该拿出来的“行活儿”。
所以,它确实很容易让观众认为平平无奇。再加上更新节奏有点“反人性”——一天一集,真有可能让一些观众还没等到精彩的地方就弃剧了。好在开篇剧情没什么雷点,不至于让人放下了就不想再捡起来。
当然,剧集还是有一些其他层面的独特地方吸引观众接着追下去。比如丁黑导演出色的节奏把控能力、运镜上的讲究用心,比如后期团队在片头等细节上的巧思,又比如张若昀吸引力和感染力均很强的表演……
终于,在剧情过半后,《鸣龙少年》对雷鸣的苦心刻画绽放动人光芒。编剧在此前的情节中做了诸多有耐心的伏笔,就此串联起来。这是一个问题老师带着一群问题学生实现逆袭的故事——这是爽剧;这也是一群人生有问题的人,相互慰藉相互拯救的故事——这很治愈。
学生们的难题已经呈现得很详尽了。但其实,雷鸣的人生也遭遇重大难题——雷鸣有“病”。这个疾病不是普通“心结”,喝点鸡汤就化解;它是困扰雷鸣已久的心理上的疾病。
雷鸣的父亲雷立州(成泰燊 饰)是一个全心全意扑在教书育人上的好老师,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雷鸣的成长过程中,雷鸣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只有严苛、打压、漠视,父亲把温柔和耐心都给了他的学生。
童年的雷鸣,备受父亲冷落
雷鸣为什么想考青北(剧中的顶级名校),为什么能考青北?因为他想证明给父亲看,他希望自己能成为父亲的骄傲,能从父亲那里匀得一点关注。遗憾的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尤其是在学生跳楼的悲剧发生后,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对雷鸣的指责,更是让雷鸣心碎。
雷鸣的价值观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形塑并根深蒂固,那就是“心怀恨意,才能前程远大”。如同那句说烂了的流行语“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爱,就要有很多很多钱”,这就是雷鸣的价值观,越是得不到父亲的关爱,越是心有不甘和恨意,就越是拼命让自己更加成功,以此来填补失爱的窟窿。
高中时的雷鸣,以“恨”为动力
学生的悲剧发生后,雷鸣一度离开了三尺讲坛。他又回来了,他需要自我证明。桑夏有时说话很毒(实在有点违背她心理学老师的人设),但有时她也一针见血。比如她嘲讽雷鸣,“靠疯狂激学生,来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这群学生也是雷鸣验证他价值观的最好“试验品”。雷鸣试图以他的价值观,带着这群问题学生走出困境——他从他们身上,看到过去的自己。
他诉诸的仍然是每个学生困境背后的“不甘心”或隐隐约约的“恨意”——想要抗击环境的不公,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想要挣脱窒息般的控制,想要证明自己……
雷鸣以“不甘心”激发学生
雷鸣“心怀恨意,才能前程远大”的价值观,与高考的“分数至上”严丝合缝地构成一曲复调——不考虑极个别特殊情况,高考确实就是只看分数。这时,当我们对雷鸣的价值观进行检讨,也自然地延伸到高考价值取向的讨论,编剧成功实现了“一石二鸟”。
在很多时候,雷鸣的这种心怀不甘、心怀恨意地往前冲,在“唯结果论”的评价体系里,是非常奏效的。雷鸣因此考上了青北,他也因此成功地组建了这个特殊的11班。
但只有恨意就够了吗?雷鸣幸福了吗?雷鸣不幸福,他“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事实上,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只有“恨”的人,他对学生、对父亲都有深深的爱,他的成长经历中得到那么少的爱,他却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只是它要伪装得强硬),在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一直在默默为他们负重前行。
这里的雷鸣都快破碎了
剧中有着诸多关于高考以及人生的选择题,比如文理分科时要基于兴趣爱好还是基于日后的就业率,剧集的重点并不在于给出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或者去论证哪一种选择才是正确的。它的重点在于说明,“恨”可以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但“恨”绝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情感。
显然,雷鸣的“解法”无法应对他自身的人生问题,它可以帮助11班的学子们在高考中取得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但可能仅此而已。
更好的解法是什么?
当11班的五个孩子闹矛盾时,桑夏曾这样告诉雷鸣,“动物之间除了天敌关系,还有共生关系……比如说,鳄鱼从来不伤害幼小的牙签鸟,是因为牙签鸟能够帮助鳄鱼清理它口腔里的肉渣和水蛭,而鳄鱼呢,也能为牙签鸟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这两种不同的物种,形影不离,这就是伙伴的意义,我们可以不相互认同,但一定会彼此陪伴。”彼时的雷鸣不以为然,认为参加11班的学生都是为了自己,他们如何相互陪伴?
事实证明了,他们相互陪伴了。并不仅仅是他们来了11班有了共同的高考目标,而是他们在相互联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发现了“恨”以外的东西——“爱”。这是一个听上去多么俗套多么空洞的大词,但《鸣龙少年》里,“爱”与“伙伴”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细节。那是他们共同帮助李燃对抗霸凌,是两个女孩在辣椒面的掩饰下的哭泣与彼此慰藉,是李燃去参加物理竞赛时伙伴们的加油助威……
11班的孩子们已经成为“伙伴”
而不知不觉间,雷鸣何尝不是桑夏的伙伴,他何尝不早已经是11班孩子们的伙伴?“恨”是他,也是11班学生的最初动机,却是他的爱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是成为“伙伴”让11班的师生们有了团魂。雷鸣只是被失爱伤得太深,又承受了付出爱的巨大代价,他才一直在下意识地排斥和否认,让自己的心硬起来,甚至不惜让自己显得“可憎”。
不敢想象,如果这部剧能够让雷鸣的心理困境的化解不那么轻而易举,它会有多精彩。可惜,它的处理又让它迅速平平无奇。又是国产剧最烂俗的那一套——雷立州是个好爸爸,他也爱雷鸣,只是雷鸣不知道云云;雷立州是个伟大的“好老师”,他对雷鸣二三十年的疏忽情有可原云云(是二三十年啊!)。雷鸣一下子就解开“心结”了——好鸡汤、好平淡的处理(恐怕是编剧对心理疾病有什么误解)。
什么时候国产剧不要再将对个人与家庭的牺牲合理化了,才是真进步。“好老师”跟“好爸爸”没有冲突,除非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爸爸。
对这种明面上忽略孩子二三十年,才突然说他一直默默关心你的“国产父爱”,say no!
《鸣龙少年》时而是平平无奇的高考题材的逆袭故事,时而又不是,它是一群破破烂烂的人在这个破破烂烂的世界,以不甘和恨意为动力,但也有伙伴同行,付出爱也得到爱,并终于让内心获得自洽的安宁。多期望这个“时而不是”的剧情能长一些。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