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村上春树作品赖明珠译本推出|长文解析赖译与林译,百分百还原村上成为可能吗?
赖明珠译本(第一辑)
解
读
对大部分喜欢阅读村上春树的读者而言,不同译本指向不同的“村上风格”,“到底谁的翻译更接近真正的村上春树?”是二十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月25日,随着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赖明珠译本正式上架预售,为读者提供了完整比较译本的阅读体验,引发阅读热度以及关于译文的争论。
在上市之际,本报为读者介绍新译本的出版背景,并邀请提前阅读试读本的日本文学译者夏殷解读赖明珠与林少华译本的不同阅读感受,从她选择的不同译文和原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两位译者的风格差异所在,以及生成的两个村上春树文学形象。
▲ 今年5月译文社推出林少华译本特装版封面
最早将村上春树的作品翻译为汉语的是台湾地区的赖明珠,1985年,赖明珠在《新书月刊》杂志上刊载了一组名为《村上春树的世界》的小特辑,其中所译介的几篇小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村上作品的外语翻译。
而对于大陆读者而言,从1989年《挪威的森林》被引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通过林少华的翻译了解村上。直到2008年,新经典第一次获得村上作品版权,推出了施小炜译本,包含了三卷本长篇小说《1Q84》外以及后续的随笔、短篇。
这三位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理念,翻译风格也截然不同。读过村上作品的读者都知道,林少华推崇“意译”,在他看来,翻译必然会有译者的风格,重要的是“让中国读者审美感觉和日本读者大体相应”。因此,林译虽然比较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但其华丽抒情的风格也被部分读者指责为二度创作、喧宾夺主。
和林少华截然相反的是,施小炜提倡“直译”,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力还原村上风格,不必也不宜表现自己,因此施译更忠于日语原文,有读者认为施译非常流畅,也有读者认为施译“因太过介怀原文而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相比以上两位译者的精心与考究,赖明珠的译本被认为是最不加修饰的。在赖明珠看来,翻译应该像无色透明的白开水一样,尽量把不同咖啡的原味表现出,“村上崇尚稚拙,以纯真,新鲜,意外取胜。村上的日文带有英语语感和音乐节奏,但又具有东方的精神和感性。我翻译时特别注意保持他的文体,就算被批评不像中文,也尽量保持英语语感,部分语尾保留日语的感觉。”
东京大学文学部藤井省三教授曾评论说: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唯有最大限度传达这一文体或风格的翻译才是“良质”翻译。
大约七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有了引进赖明珠译本的想法,期间和日方经历了七年版权沟通,“每年向日方提议、每年都被驳回,对方给出的理由都是一个还没有进入公版领域的作家的作品,在同一个地区出两个译本,是非常非常罕见且‘没有先例’的。”到2021年,终于通过了授权。
这个消息令许多喜欢村上春树的读者备受期待,本月25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上架预售村上春树作品的赖明珠译本(第一辑)。
此次新译本包含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按出版年份的顺序分成第一、第二辑:第一辑含《听风的歌》《1973年的弹珠玩具》《寻羊冒险记》《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挪威的森林》5部作品;第二辑则包括《舞·舞·舞》《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发条鸟年代记》《人造卫星情人》《海边的卡夫卡》,第二辑预计2024年下半年出版。
村上春树的封面设计是另一个受到读者热议的“舞台”,本次译本采用了手绘插画,邀请插画师孙怡心(Cici Suen)设计,出版社表示,“她喜欢通过层层叠叠的渲染来作画,整个感觉非常细腻有层次感,同时作品的画风里又有一点怪诞,如果你仔细欣赏她的画,每一幅画里又有一点狰狞的部分,还挺像村上作品想表现的那种隐藏在表面底下的恶的感觉。”
在上市之际,本报邀请提前阅读试读本的日本文学译者夏殷来解读赖明珠与林少华译本的不同阅读感受,从她对两者译文和原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两位译者的风格差异、男性译者与女性译者表达的不同视角,以及各自对原文本意的选择性“发挥”。
对比阅读赖明珠与林少华译本:
作者会借由不同译者获得新生吗?
夏殷(日本文学译者)
笔者是读林少华译的村上春树成长起来的读者之一,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早推出的2001版村上春树文集,我几乎都买过、读过。今年9月,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即将推出的村上春树赖明珠译本的试读本(第一辑5本)。赖明珠女士最早将村上春树的作品推介至中国台湾地区,是繁体中文世界著名的村上春树译者。借此机会,笔者仅以村上早期作品『風の歌を聴け』『1973年のピンボール』为例,细读对比赖明珠、林少华的不同译本,尝试为大家简述两位译者在译文处理上的不同选择,以及两者捕捉到的村上作品的不同性格。
在赖明珠的村上春树里,我很清晰地读到了一种可贵的正义感,是我以往读林少华版时未曾察觉到的。1979年,三十岁的村上以『風の歌を聴け』(赖译《听风的歌》,林译《且听风吟》)斩获群像新人文学奖出道。年少时读林译版村上,我从未意识到村上早在自己的首部作品中就在深究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在里面说对已经离世的人,大部分事情好像都可以原谅。他写人类文明的传达,如果有什么不能表达,就等于不存在一样,失去表达文明便结束。他写1970年的新宿游行与罢工,他写日本也曾有过美好的时代。我还读到了被烧死的女巫,读到了“我的正义实在太闻名了”这样的话。
村上春树竟是这样的作家吗?记忆里,我读林少华的村上春树,读到的都是寂寞苦闷的男人和谜一般的女人。威士忌、爵士乐、唱片……当我还不会日语时,如果最初读的就是赖明珠的村上春树,或许我会想象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村上春树像。这并不是在说哪位译者的翻译更精准、更正确、更接近真正的村上春树,而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是借由译者的灵魂而生。
翻译中是否存在
异化与归化的最佳平衡点?
在整体翻译风格上,正如林译《且听风吟》的书名风格,林少华偏向使用贴合中文语境的,具有文学美感的词语。日文『風の歌を聴け』直译是“去听风的歌吧[命令型]”。赖译《听风的歌》是忠实原文,采用最简单的语言的呈现。
原文
「暗い心を持つものは暗い夢しか見ない。もっと暗い心は夢さえも見ない。」死んだ祖母はいつもそう言っていた。
赖明珠译
“拥有黑暗的心的人,只做黑暗的梦。更黑暗的心连梦都不做。”死去的祖母老是这样说。
林少华译
死去的祖母常说:“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
赖明珠几乎是直译;林少华将“黑暗的心”解读为“心情抑郁”。“抑郁”是更顺畅更便于中文读者理解的词,但较之原文来说,感情是收束的,将原本宽泛的模糊的、能让读者思考的情感变得清晰而单一。对于是否该直译、直译到何种程度,要根据文本风格来调整。在这里,我认为直译之后文本可读性更高。
林少华在采访中曾说过:“翻译有所谓异化译法和归化译法之说。前者更多地向外语靠拢——异域化、陌生化;后者更多地向母语靠拢——本土化、熟识化。完全的异化、完全的归化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好的翻译,就是要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异域陌生化和本土熟识化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张力。”
借用我很喜欢的日语译者伏怡琳的话:“这也正是翻译的有趣之处。每一个认真的译者在敲下每一句话的时候,都在衡量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度,而这个度又会因为文体、内容以及当时的感觉、心境而变。也许永远都找不到所谓最佳的平衡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寻。”
女性译者笔下隔绝了男性凝视的译文
对比两个译本,在描写女性身体的部分,赖明珠几乎隔绝了男性凝视,呈现了极为清爽的表达。她写人心用的是“温柔”而不是“敏感”;她写女孩的体温用的是“肌肤的温暖”而不是“肌体的温存”;她写过去的“或许确实曾经是美好的时代”而并非“算是不错的时代”。一个个细小的言语,带着确定的差异,使整个文本流动出干净美好的气质。词语,是灵魂的选择。
原文
彼女は幾らか不器用そうに見え、そして美しかった。それは見た人の心の中の最もデリケートな部分にまで突き通ってしまいそうな美しさだった。
赖明珠译
看起来有点笨拙,然而却很美。那是一种看见的人心中最温柔的部分都会被穿透的美。
林少华译
她看上去带有几分拘泥,却很美,那是一种似乎能够触动对方心中最敏感部分的美。
デリケート,delicate,微妙的,纤细的,感伤的。这样的人心,怎么能说不是温柔的呢。
原文
微かな南風の運んでくる海の香りと焼けたアスファルトの匂いが、僕に昔の夏を想い出させた。女の子の肌のぬくもり、古いロックン・ロール、洗濯したばかりのボタン・ダウン・シャツ、プールの更衣室で喫った煙草の匂い、微かな予感、みんないつ果てるともない甘い夏の夢だった。そしてある年の夏(いつだったろう?)、夢は二度と戻っては来なかった。
赖明珠译
轻微的南风,送来海的香味和曝晒的柏油气味,使我想起从前的夏天。女孩子肌肤的温暖、古老的摇滚乐、刚洗好的领尖有纽扣的衬衫、在游泳池更衣室抽的烟味、微妙的预感,都是一些无止境的夏天甜美的梦。然后有一年夏天(到底是哪一年?),梦再也没回来过。
林少华译
柔和的南风送来海水的馨香和柏油路面的焦味,使得我想起往昔的夏日。女孩肌体的温存,过时的摇滚乐,刚刚洗过的无袖衫,在游泳池更衣室吸烟时的甘美,稍纵即逝的预感——一幕幕永无休止的甜蜜的夏日之梦。而在某一年的夏天(何时来着?),那梦便一去杳然,再也不曾光临。
在这里,林少华的“温存”和“甘美”呈现出风流的男性气质,其实更贴近男主人公的形象,有一种性感凸显出来。赖明珠这段更大的存在感是这一切名词所组成的甜美的夏日记忆,女孩的体温与刚洗好的衬衫并无太大不同。
尽管赖明珠曾说“翻译不是创作,译者好比演员,应该把原作所表达的作者风格,书中人物的个性、癖性尽量忠实地表现出来,不必也不宜强调自我”,但在我读来,至少在我注意到的关于女性身体的描写中,赖明珠倾向选择了不将女性物化的用词,从而也呈现了更加清爽的村上春树形象。
对中文读者而言,
什么才是更加友好的译文?
『1973年のピンボール』(赖译《1973年的弹珠玩具》,林译《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第二本长篇小说。这是关于“我”的故事,也是一个叫作老鼠的男人的故事。1973年9月,这本小说从那时开始。5月的风从时间的远方阵阵吹来,永无休止的既视感,重复一次恶化一次。周而复始。
至少在开篇部分,林译更容易进入。赖译在日常性的描写上显得弯绕冗杂,要读好几遍才能捋顺。
原文
見知らぬ土地の話を聞くのが病的に好きだった。
赖明珠译
曾经近乎病态地喜欢听一些从来没到过的地方的事。
林少华译
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
日语中长定语的叠加是常见的表达,但中文语境下堆叠词语读起来会很吃力。
原文
とにかく遠く離れた街の話を聞くのが好きだ。そういった街を、僕は冬眠前の熊のように幾つも貯めこんでいる。目を閉じると通りが浮かび、家並みが出来上がり、人々の声が聞こえる。遠くの、そして永遠に交わることもないであろう人々の生のゆるやかな、そして確かなうねりを感じることもできる。
赖明珠译
总之我喜欢听遥远的地方的故事。那些地方,我像冬眠前的熊一样,储藏了好多。只要一闭上眼睛,那些街道、民房,一一浮现,听得见人们的声音,甚至可以感觉到在那些遥远的地方,永远也不可能和我交往的人们,和缓而确切的生活波潮。
林少华译
总之我喜欢听遥远地方的故事。我像冬眠前的熊一样贮存着好几个这样的地方。一闭上眼睛,眼前就浮起街衢,现出房舍,传来人语,甚至感觉得到人们那大约永远一成不变的、徐缓然而实实在在的生之潮流。
うねり,意为波浪、浪潮。比起赖译“生活波潮”,我更喜欢林译“生之潮流”,这里的“生”是贴近“生命”的。可惜的是,林译似乎把“交わる[まじわる]”(交往)看成了“変わる[かわる]”(改变)。所以才有了“永远一成不变的”,而原文意思是赖译的“永远也不可能和我交往的人们”。
在『風の歌を聴け』中,也有类似的二者处理方式明显不同的段落。
原文
部屋の中はきちんと片付けられてはいたが、それもある程度までで、それ以上はどうしようもないといった諦めに似た空気があたりに漂っていて、それが僕の気分を幾らか重くさせた。
赖明珠译
房间整理得很整齐,不过那也只不过到某种程度为止,再进一步就没办法只好放弃的那种气氛飘散在周围,使我心情有几分沉重。
林少华译
房间里收拾得倒还整齐,但也就那个程度,荡漾着一股类似无可奈何的失望气氛,这使得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在简体中文世界,村上春树的林少华译本有着大量偏爱其风格的推崇者和忠实粉丝,同时也有一些读者戏称其为“村上·林少华·春树”,说“林译夹带私货”。我曾经也有过与后者同样的模糊印象,“林译的自由发挥更多”,但经过具体地将日文原文与译本比较阅读之后,我发现林译中也有许多贴近日文原文的处理。
原文
時の流れとともに全ては通り過ぎていった。それは殆んど信じ難いほどの速さだった。そして一時期は彼の中に激しく息づいていた幾つかの感情も急激に色あせ、意味のない古い夢のようなものへとその形を変えていった。
赖明珠译
随着时光流逝,一切也都成为过去了。那几乎快得难以令人相信。而且有一段时期,曾经使他激烈地起伏的几度感情激流也急速地褪色,化为毫无意义的古老梦境似的变形了。
林少华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已过去,以快得几乎难以置信的速度。一段时间在他心里剧烈喘息的几种感情也很快偃旗息鼓,蜕化为无谓的旧梦。
“喘息”其实是更贴近“息づいていた”日语原文含义的。
原文
穏かな午後の時間を、鼠は籐椅子の上で送った。ぼんやりと目を閉じると、緩やかな水の流れのように時が彼の体を通り抜けていくのが感じられる。そして何時間も何日も何週間も、鼠はそんな具合に時を送りつづけた。
赖明珠译
安详宁静的午后时光,老鼠就在藤椅上度过,漫不经心地闭着眼睛,可以感觉到和缓如水的时间从他身边流过。好几个钟头、好几天、好几星期,老鼠就如此模样地继续送走时光。
林少华译
风和日丽的午后,鼠每每在藤椅上度过。迷迷糊糊闭起眼睛,时间恍若缓缓流动的河水穿过自己的身体。鼠便是这样打发时光——好几个小时,好几天,好几星期。
林译“穿过自己的身体”也是更贴近原文的表达。我认为林少华并非一些读者(包括我曾)以为的那样,是“过于自由发挥”,他是有选择性地在做翻译上的处理。
笔者认为,好的中译文本首先是要对中文读者友好的,这应该是翻译的初心。以前编辑的身份来说,我在审读校阅译稿时,最重要是把握中文文本整体的阅读感受,其次才是译文的准确性,当然完全的错译是不行的。而作为经验尚浅的译者来说,“翻译到位”是很复杂的课题,好的翻译在具备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真诚面对原文,全力以赴之后,自己认可自己的译文,做到问心无愧。我相信好的前辈译者都有这份自信与当担。
对读者来说,赖明珠译本在大陆的出版会是一个很好的重读或新读村上春树的契机。作者会借由不同译者获得新生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期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社
原标题:《村上春树作品赖明珠译本推出|长文解析赖译与林译,百分百还原村上成为可能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