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噼里啪啦!每天被电十几次!冬天到底有什么办法远离“电击”?

2023-12-26 19: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到冬天

每天都有机会做“电疗”

开门时、脱衣时、梳头发时

甚至走路时双腿都能摩擦起电

噼里啪啦

感觉一阵酥麻酸爽

这种现象看似有趣

但静电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静止状态的电荷累积到高电位后

就会产生放电火花

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易爆物质

造成火灾事故!

↓↓↓

01

静电是怎么产生的?

物体间接触相互摩擦,电荷转移到绝缘体上(比如一些衣物),由于没有地方可以释放,就聚集在了表面。

当这些绝缘体接触到导体时(比如金属表面、人体等),电荷找到了出口,立马激动地转移,啪一声,放电完成。

02

静电的危害

远不止“电一下”

很多人以为静电影响轻微。其实,静电虽然电流很小,不会直接伤害人体,但却会产生多种不易察觉的危害。

1

威胁心脏健康

对于心脏功能比较弱的人,静电产生的磁场作用轻者可导致胸闷、头晕、气促、焦躁不安,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和早搏,加重病情。

2

诱发皮肤瘙痒

静电在人体周围产生大量阳离子,进而使皮肤水分减少,皮屑增多,更容易诱发皮肤瘙痒。

3

威胁大脑健康

静电会引起脑内神经细胞膜电流传导异常,影响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感到疲劳、烦躁、失眠、头痛。

4

损害电子设备

精密电子设备易被静电的高电压击穿,造成短路或其他危害。

5

遇到酒精更危险

当空气中酒精浓度达到3%,静电就能引起酒精爆炸。所以不要用喷洒的方式使用酒精。

03

为什么秋冬更容易产生静电

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有静电的物体时,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动到低电势处,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于是不带电的物体就产生了电。

当静电聚集达到一定的电压,接触时就会产生“触电”现象。

冬季由于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皮肤湿度也低,再加上人们常与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等接触摩擦,就会导致身体积累静电。

04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静电?

1

注意皮肤保湿

冬季气温、湿度都低,皮肤变得干燥,摩擦后容易产生静电。可以通过每天及时涂抹身体乳来加强保湿、滋润皮肤,防止静电聚集。

尤其要把握好洗澡后黄金3分钟,此时及时涂抹保湿产品,效果更佳。

2

头发也需要湿润

干燥季节如果用无硅油洗发水(尤其是干性发质),不仅可能“炸毛”,还容易让头发更加干枯毛糙。

含硅油的洗发水可以填补毛发表面毛鳞片的缝隙,降低头发之间的摩擦,不容易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发尾涂抹护发素、精油等,使头发相对不易干枯分叉。

3

增加室内湿度

有研究表明,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5%时,容易产生静电。

可以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一两盆水,使得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降低产生静电的可能性,也能使皮肤保持水润状态。

4

少穿化纤衣物

选择衣服时尽量穿着棉织品和麻织品等,不要穿着化纤类的服装。另外床上用品也不要使用化纤材料的,化纤类制品非常容易产生静电。

5

用衣物柔顺剂

冬天常穿的羊毛衣极易摩擦后产生静电。清洗时,建议用柔顺剂浸泡衣物。干燥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静电。将纤维柔顺剂稀释在水中,喷洒在衣物上也会有效果。它可以使纤维变得柔软,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

6

将衣物放进浴室

把毛衣挂在洗完澡之后充满蒸汽的浴室中,可以让湿气渗进衣物,防止太干燥产生静电。

7

加油前先释放静电

在加油站加油前,可以将手按压在自助加油机的释放静电按钮上放电。

8

先摸钥匙再开门

在碰铁门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铁门,而是用手先大面积抓一串口袋里的钥匙(这通常并不会遭电击),然后用一个钥匙的尖端去接触铁门,这样身上的电就会被放掉,而且不会遭电击。

9

先摸车门再下车

下出租车时也常发生电击现象。想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最好在下车时,即在身体与座位摩擦时,就提前手扶金属的车门框,可以在摩擦产生静电时,随时把身上的静电排掉,而不至于下车后突然手碰铁门时放电。

漫长的冬季已经开始

各位小伙伴们

一定要注意防范静电!

想及时收到更多科普知识

把“广东科普”设为星标吧~

↓↓↓

今日推荐视频

青蛙吃东西时

为啥要闭眼?

有没有发现

每次青蛙吃东西时

都会闭上眼睛

这是为什么呢?

戳视频告诉你答案!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原标题:《噼里啪啦!每天被电十几次!冬天到底有什么办法远离“电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