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典的确立与歧义:《失乐园》

2023-12-26 12: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节选自《文学的世界》

刁克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确立与歧义:《失乐园》

关于经典话题的另一个现象是,一位作家得到的评价会随着时代的改变、标准界定的背景不同而变化。此外,在这种改变当中,有些作家永远占据着经典地位。比如莎士比亚,无论谁编撰英国文学史,都不可能把他漏掉。而有些作家,则需要批评家或者有话语权的精英人士去发现,有些作品是在不断阐释中才确立了其经典的地位。下面以英国文学中弥尔顿的长诗 《失乐园》为例,具体说明对文学经典由产生歧义到达成共识的过程。

《失乐园》的创作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王室复辟,革命领导人克伦威尔的尸体被人们从墓穴里拉出来鞭打。弥尔顿曾任克伦威尔的拉丁文秘书,也受到通缉。他因为已经双目失明,被抓住几天后就放了出来。他重新拾起了少年时期的文学梦想,开始口述长诗,让他的女儿或秘书记录下来。他的作品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文学史中有不同评价的作品不少,但围绕弥尔顿的 《失乐园》的争议是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无论在诗体、主题或形象塑造方面,历史上对 《失乐园》几乎都有过差异很大的评价。歧义首先来自对 《失乐园》所采用的诗体的不同理解。弥尔顿喜用生僻词,又善用典,在史诗中杂糅了古希腊的句法结构,所以他书写的是一种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庄重文体。批评家对弥尔顿的诗体历来褒贬不一,毁誉互见。积极的评价是:弥尔顿的 《失乐园》读来富于乐感,气势磅礴,不仅让人觉得其主题伟大,语言也精美绝伦,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这是文学史中的 “定论” 。负面的意见认为:弥尔顿的语言表达与人们的感觉脱节,破坏了英语的生动鲜活,其影响之恶劣甚至成为从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诗歌发展的障碍。这是著名批评家兼诗人艾略特的看法,接受这种观点的也大多为专业批评家。

歧义其次来自对 《失乐园》主题的理解。有人发现,史诗中的上帝由于说话太多而失去威严和神秘性,所以,上帝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令人敬仰,反倒是向上帝权威挑战的撒旦形象被描写得绘声绘色,更像史诗的主人公。有人因此推断,弥尔顿将很大的同情寄予了撒旦。还有意见认为,如果按照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而论,亚当和夏娃的形象确实是反映了人类复杂性的原型。也有人根据弥尔顿在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个人经历,将史诗主题阐释为 “政治之道” “反叛与革命之道” 。还有的观点认为, “诗作中所表现的不是从前的对人、对运动的革命信念,而是对上帝、对个人灵魂复苏力的净化了的信念”。

本文配图 | 电影《失乐园》

《失乐园》带来的另一个争论在于对撒旦形象的不同理解。由于对弥尔顿政治倾向的不同理解,也由于撒旦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批评家自身的思想需要不同,以及诗人的叙事手法等种种原因,自《失乐园》问世以来,撒旦形象的阐释一直是一个难有定论的话题。另外,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史诗中的夏娃形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作品出版的第一个阶段是诗人形象的转变和诗名的奠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弥尔顿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大革命时期,他宣扬离婚,宣扬出版自由,宣扬很多激进的想法,这些多是教会和王权所极力反对的。《失乐园》出版于1667年。当时,政治形势复杂,当局对议会和新闻思想界控制严格。在当局看来,弥尔顿是个危险的政治分子、极端分子。弥尔顿的 《失乐园》面世时,正值大规模瘟疫暴发和伦敦大火刚刚停息,人心惶惶,人们心里充满着灾难感和恐惧感,一种忏悔的情绪笼罩全国。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出版审查者怀疑弥尔顿 还可能会写反对君主的内容,但是,由于史诗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圣经,因此出版审查者没有理由不让该史诗面世。弥尔顿声称,他创作这部史诗的目的是 “能够阐明永恒的天理,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这一表述非常复杂,看起来不像是政治主题,而更像宗教主题,这和当时人们急于向上天忏悔、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的普遍蔓延的情绪似乎很合拍。所以,史诗所谓 “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这一主题的复杂性使作品在审查中过关。在印刷期间,英国在第二次英荷之战中的失利再次损害了君主政体的声誉,不同的政见重新出现,主张对英国非国教教徒采取稍微宽松的宗教政策的呼声时有耳闻。《失乐园》所包含的宽容、忍耐以及道德更新的需要等思想适逢其时, 因此被广泛接受。弥尔顿作为诗人以及他的作品作为史诗被公众接受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得益于卓有见识的批评家们的不懈努力。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艾狄生在其主编的 《旁观者》上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评介文章,为弥尔顿赢得了更多的读者,也指导了读者如何欣赏弥尔顿。自1750年始,各种文学选本开始收入弥尔顿的作品,各种选编本、简写本、改写本和注释本不断出现,根据史诗改编的其他形式也繁荣起来。

后来,随着英国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需要地道的本土英语作品,弥尔顿就逐渐被提升到伟大的民族诗人的地位。可以说,大英帝国版图的扩张见证了弥尔顿的声名远扬。到18世纪中期,弥尔顿诗歌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19世纪是弥尔顿在文学史中地位持续稳固的时期。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华兹华斯和雪莱都高度赞扬弥尔顿的民主精神,普遍推崇他崇高的诗风,而且不约而同地将弥尔顿的诗作尊崇为诗歌的最高典范。

通过对 《失乐园》这样一部作品成为经典的确立过程的探讨,我们发现,文学史中被认为经典的作品,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一开始的分歧,逐渐达成共识。《失乐园》作为经典的确立轨迹,是一个先从对弥尔顿的政治身份的关注到对其诗人身份的关注的转化,又由关注其诗人身份转而关注其作为人的多方面存在的过程。初期的弥尔顿批评都竭力强调他的诗人身份,有意淡化或刻意回避他的政治 生涯。可以说,早期批评家的最大挑战是分离弥尔顿的诗歌和他的政论文章,尽量改变人们对他反对王权的小册子的印象,把 《失乐园》 从诽谤中伤中拯救出来,以确立他的诗名。

现代学者的最大努力是重新将二者联系起来,从弥尔顿的政治信仰方面理解这部杰出的史诗,以此奠定他的诗人地位和作品名声,使作品得到普遍的认可。换句话说,对作品内容的重视和对诗人政治身份的淡化成就了 《失乐园》的经典地位。如果不把 《失乐园》单纯看成一部宗教史诗,也不把它单纯看成一部革命史诗,而是看成一部伟大的触及人类心灵的作品,则诗人探索了人类最深层的道德、精神和信仰,这无疑是经典作品的品质。

原标题:《经典的确立与歧义:《失乐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