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军势2023|全球冲突量创30年新高,安全形势面临大挑战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凌云志
2023-12-25 07: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编者按】

俄乌冲突延宕不决、巴以冲突再燃战火、军备竞赛风险不减……多个大国卷入的军事冲突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和武器装备发展。

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局和趋势?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2023军势”系列文章,从今年的军事安全形势、核态势、军工生产和陆海空天武器发展等角度,管窥军事安全形势变化和武器发展趋势。

2023年是全球地区冲突的高发之年,俄乌冲突僵持难解,巴以冲突骤然升级,亚太对抗阵营分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激烈的大国对抗和紧张的权力博弈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折射出大国战略竞争和地区冲突热点融合互动的复杂严峻态势,凸显了国际安全局势正进入一个复杂、多变、动荡的特殊时期。

巴以新一轮军事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俄乌冲突陷入僵局,和平解决前景不明

2023年,俄乌冲突仍然僵持不下,交战双方以沉重的代价换取非常有限的进展。乌克兰6月开始实施“夏季攻势”进行反攻,但并未取得预期成果,被迫从10月下旬开始转向防御,再加上巴以冲突的爆发,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乌克兰疲劳症”,支持和援助力度不断下降。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8月至10月,西方国家承诺对乌援助计划总额21.1亿欧元,比2022年同期减少87%,为2022年4月以来最低。德国防长皮斯托利斯在11月召开的欧盟防长会议上,首次承认“欧盟将无法实现其先前提出的一年内向乌提供100万枚炮弹和导弹的目标”。12月上旬,由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分歧,涉及援乌法案的财政预算案未能通过程序性投票,随后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莎兰达·扬在给众议院和参议院致信,警告说到今年年底美国将不再有能力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援助。由于乌克兰的国防预算和作战能力严重依赖美西方支持,这些都将会严重影响未来乌克兰的作战效果。

俄罗斯虽然目前在俄乌冲突中略占优势,如近期在库皮扬斯克、红利曼、顿涅茨克等方向持续阻击乌军攻势,取得了良好的战场胜绩,但也付出了代价,并没有根本改变战场形势,双方开始更频繁地使用导弹和无人机等远程武器发动攻击。从俄方来看,其希望的“乌不加入北约,军事中立化”等战略目标还没有完成,因此还在继续加大军事投入。11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于年底前获得首批海上无人艇,用作搭载无人机和反无人装备的平台,并将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区内对其进行测试。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将俄武装力量编制人数增加约17万人,达到220万人,并大幅增加2024年军费开支,增幅达68%,这些都使得俄乌冲突在短期内看不到和平解决的征兆。

从未来发展来看,俄乌冲突衍生风险的“蝴蝶效应”还将持续,加速国际局势的大震荡、大分化、大重组,对重塑国际安全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而使得世界安全形势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敏感。

俄乌冲突在2023年进入了残酷的阵地战和城市战,交战双方以沉重的代价换取非常有限的进展。

巴以冲突骤然升级,地区外溢效应凸显

2023年,中东地区国家求稳定、谋发展的意愿上升,包括沙特、伊朗等域内多国通过和解复交、举行元首会晤等方式,带动地区掀起“和解潮”。但是,10月7日哈马斯突然向以色列发动袭击,新一轮巴以冲突成为了地区安全的最大变量。

与以往小规模、分散式袭扰的战法相比,此次哈马斯采取军事行动的烈度与强度有明显提升,海陆空立体渗透打击,多次采用固定阵地、集中式、饱和式的火箭弹发射方式,打乱了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作战方式,给予了以色列不小的打击。作为回应,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报复性空袭和地面行动,从加沙地带北部、东北部及加沙城东南方向突入哈马斯控制区。目前,以军已经分割包围了加沙地带北部,并全面包围地区最大的城市加沙城。以军的推进也遭遇了哈马斯的顽强抵抗,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巴以冲突造成了加沙地区极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数据表明,此次冲突已导致上万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儿童,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以色列效仿俄罗斯为坦克加装装甲顶棚,减少哈马斯无人机带来的威胁。

此次巴以冲突中,美国仍然对以色列持偏袒态度,先后将航空母舰“福特”号和“艾森豪威尔”号调往靠近以色列附近的海域,该地区增派F-35、F-15、F-16等战机,动员越来越多的部队向以色列集结,并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根据以色列方面的数据,自本轮巴以冲突开始以来,美国已经向以色列交付了超过1万吨的军事物资。12月9日,拜登政府动用了一项紧急授权,允许在不经国会审议的情况下向以色列出售约1.4万枚坦克炮弹。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国务院首次为向中东运送武器援引相关紧急状况条款,美国的上述举措无疑会给这场冲突“火上浇油”,使得这场冲突更加复杂难解。

巴以冲突升级,不仅对中东战略格局和安全架构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其外溢效应也不断发酵: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在边境持续发生小规模冲突;胡塞武装则对以色列发动导弹和无人机远程攻击,多艘商船在阿拉伯海被袭击后,美国已经宣布建立多国“护航联盟”以应对袭击;美国驻伊拉克的军事基地也在巴以冲突后频繁遭到袭击。

根据《参考消息》报道,近期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武装冲突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共发生183起冲突,是30年来最多的,其中死亡人数增加了14%,暴力事件增加了28%。调查强调:“难以解决是当代全球冲突形势的最大特征。”非国家武装组织构成巨大威胁。这些都表明了世界正“被越来越难以解决的冲突和武装暴力所主导,动机复杂且相互冲突”,给全球安全和稳定带来诸多不确定隐患因素。

亚太地区暗流涌动,同盟阵营化趋势明显

与俄乌冲突持续、巴以战火重燃,国际局势剧烈震荡相比,2023年的亚太地区局势整体保持相对平稳,但由于大国在该地区竞争激烈,同盟体系阵营化趋势明显,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前景。

朝鲜半岛局势一直是影响亚太安全态势的重大变数。韩国尹锡悦政府提出“大胆计划”,倚重美韩同盟关系,有针对性地主动对朝鲜进行刺激,并通过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确保对朝鲜的军事优势及大规模报复能力。10月,美韩在朝鲜半岛举行“警惕防御”联合军演,出动了25个型号130多架各型军机,严重激化了与朝鲜的信任危机,加剧了半岛紧张气氛,刺激了朝鲜进一步坚定“拥核自保”的决心。朝鲜方面通过多次导弹试射以及公开展示新型武器,向外界释放了强烈的回应信号。随着双方对抗烈度的增强,未来朝鲜半岛出现误判、零星擦枪走火乃至引发重大事件的风险都将大幅上升。

在东亚方向,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连续推出新版《防卫白皮书》《太空安全保障构想》《防卫技术指针2023》等文件,明确其防卫建设发展的目标路线、关键任务和政策支持。12月13日,日本执政联盟工作组宣布将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和运用指南方针进行修订,成为自2014年以来日本政府对防卫装备的出口制度进行的根本性修改。修订过后,日本可向除了美国之外的更多国家提供武器弹药。

此外,日本还积极参加与其他国家的联合演习,甚至将演习对象扩展到南太平洋乃至欧洲地区。6月,日本参加北约历史上最大规模空中演习“空中卫士2023”,成为参演国家中唯一非北约成员国。7月,日本参加由澳大利亚举行的“护身军刀 -2023”联合军演并首次在澳大利亚发射12式岸舰导弹,强化与澳大利亚的联合作战能力,随后,日本航空自卫队又派出包括F-15战斗机在内的7架飞机和法国空军首次举行联合演习,以提升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互信程度加强两国合作。8月,日本与美韩领导人举行会晤,达成“戴维营原则”,同意扩大三边安全合作范围,计划每年举行跨军种联合军事演习,并就加强机密情报共享、网络合作和经济安全合作达成共识。日本强化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盟友体系之间的防务合作关系,其意图就是要挣脱“专守防卫”原则,推动海外派兵向常态化、机制化方向发展,同时构建与相关国家与地区组织的“准同盟”关系。

在南海地区,一些国家伺机牟利心态上扬,域外大国介入力度增大,行动更具挑衅性,地区风险程度日益升高。2月,菲律宾同意美国在其国内增设4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4月,美菲两国举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肩并肩”联合军演;8月,美日澳菲四国首次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11月,菲律宾和美国军队在南海启动为期3天的联合海上和空中巡逻,美国空军F-15战机和菲律宾空军F/A-50战机在南海进行了编队飞行,美海军第7舰队和菲律宾海空军也在南海开展了联合巡航。从美国角度来看,通过与东盟国家联合巡航可以推动美舰机在南海的常态化部署,通过塑造有利战略环境推进大国竞争。菲律宾希望借联合巡逻强化美菲防务合作,提升对华威慑能力,有意借美之力形成“非对称威慑”。而随之带来的后果与影响是,一些国家投机心理将被强化,未来可能采取更多对我挑衅冒进动作,进一步加剧南海问题“国际化”,推高地区阵营化、对抗化紧张势头,使得地区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脆弱。

整体上来看,2023年的国际军事局势复杂多变,无序失衡居多,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军事动向紧扣世界安全脉络,给全球安全格局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各国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加强对话和协商机制建设,才能推动解决各种热点问题和纷争,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实现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系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谢瑞强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