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产品碳足迹新政出台,地方要先练好“基本功”
因应推动产业升级、妥善面对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中国已搭建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借助这一政策工具,推进“双碳”目标的工作,正被加速提上日程。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系统部署了产品碳足迹管理重点任务,提出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
要完成这些任务,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意见》发布前,不少地方已陆续制定了产品碳足迹的地方政策,尤其是发展重工业、外贸出口的地区。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了解到,要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关键是统一标准规则。
重工业、外贸出口地区有更强需求
发展重工业和外贸出口的地区,更有做产品碳足迹工作的压力。
2023年3月,工业大省山东出台了首个省级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即《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山东方案》”),开展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提出将在2023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塑料行业1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2024年完成有机化学品、橡胶轮胎、烧碱等行业2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2025年完成3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
山东如此积极,主要因为重工业的降碳压力较大。重工业能耗偏高,单位产值碳排放较大。基础工业品的碳排放管控,也关系着供应链下游的降碳成效。因此,《山东方案》鼓励“两高”行业重点工业产品先行先试,以推动产品全流程降碳。
相较而言,出口企业的产品碳足迹需求更为直接。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风险管理解决中心中国区总经理岳庆松观察到,有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需求的基本是出口企业。其中,来自石油化工行业的最多,其次是机械制造、汽车产业链相关行业,再次是纺织服装业。
出口企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政策法规。其一,2023年10月1日试运行的欧盟“碳关税” ,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征收范围覆盖了钢铁、铝业、电力、水泥、化肥、氢六大行业,基本涵盖所有基础重工业品类,对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影响较大。CBAM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
其二,2023年8月生效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要求,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胡启凡认为,这将对中国以大湾区以及长三角区域为龙头的电池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影响深远,这些区域的出口企业会有更多产品碳足迹需求。
对接国际体系
对中国而言,推进产品碳足迹工作极为迫切。《意见》首次在真正意义上梳理了产品碳足迹的整体框架,布局了未来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助于生产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有针对性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中国自主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加强国际对接,企业可自愿委托国内或国际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据实测算产品实际碳足迹,避免参数被高估损害企业利益,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洪涛从事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研究近30年。他认为,《意见》出台非常及时,尤其提出了标准制定、数据库建设、认证监管、企业应用、国际衔接和互认五大重点任务,全面覆盖了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和应用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碳足迹管理纳入自身可持续供应链的要求。王洪涛指出,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碳足迹,在全球范围内已有30年的研究和应用。欧盟已建立了详细而复杂的产品环境足迹PEF规则与认证体系(仅方法通则就有数百页),在欧盟电池法、产品数字护照、绿色声明指令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强制采用,已开始影响全球各行业产业链。
相比之下,中国的产品碳足迹工作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2021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提出,“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
王洪涛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介绍,国内普遍采用的ISO14067、PAS2050等碳足迹国际标准(仅40页左右),是基本的方法描述,对碳足迹数据库和建模核算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不能用于产品认证。简而言之,所有声称按照ISO14067、PAS2050和各种EPD完成的碳足迹、碳标签,必然不符合欧盟政策法规和PEF要求。
由此,王洪涛指出,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的产品环境足迹体系建设是一开始就对标欧盟PEF、不断提升赶超,还是关起门来、从头摸索?这是中国当下面对的首要问题。
关键是统一标准规则
当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加剧,需确保产品碳足迹有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推动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与互认,为顺利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必要保障。否则,出口企业将承担不必要的“隐形成本”和运营负担,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遇“卡脖子”。
缺少统一的标准规则,也会让内部补贴机制失灵。事实上,为减轻企业相应负担,有的地方政府已在扶持补贴出口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工作。比如,2023年 4月出台的《成都市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支持政策》,对取得碳足迹核查证书或报告的企业给予核查、认证及相关服务费用100%支持,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万元。但是,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了解到,各地扶持补贴政策推进并不容易。其背后原因是,产品碳足迹缺乏统一标准规则,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不易筛选,政府的支持补贴难以落实,甚至可能出现“骗补”情况。而真正有需求的企业无法从中受益。
因此,产品碳足迹在实现标准规则统一方面也正加快步伐。11月2日,国家标准项目《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开始征求意见,意味着中国产品碳足迹首个国家标准有望发布。紧接着出台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在此,《意见》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开展产品碳足迹工作时间尚短。尽快统一标准规则夯实基础,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市场公平竞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增强话语权,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引领作用。解决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相应政策。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