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冬至|“数九”声中盼春归
癸卯年 / 贰拾贰 冬至
2023年12月22日 - 2024年1月5日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冬
Winter
Solstice
至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日,昼至短,夜至长。冬至大如年,家家祭祖忙。寒夜围坐,呵手展笔墨,画九写九,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冬至时节,我常常想去古刹与山林中,拜访古松翠柏。坐落于浙南的时思寺,古柏树干虬曲苍劲,绿树成荫,陪伴宋时古刹清风明月中,与之对望,物我两忘。而此时天台的晋代香榧树,香榧子已成熟。清香的滋味中,有穿越一千七百年沉淀下来的基因与养分。如这阳气初生的冬至节气一样,焕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物候与气候
/ Winter Solstice
根据冬至的变化特点,将冬至三候分别命名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初候 蚯蚓结
遥望春天
冬至,是一个在天寒地冻中遥望春天的时节。
当太阳运行至黄经 270 度,到达冬至点。古人赋予了冬至格外隆重的意义,有“冬至大如年”的讲究。从皇家的祭祖祭天到民间的团圆、拜岁、贺冬,丰盛的食物伴随着特别的礼仪,使得“冬至节”成为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大节”。
这样的隆重,当然不仅仅因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的一个节气,也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自然与人文内涵。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之“至”,含有五层意思: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增强,太阳到了最南端,白昼的时间到了最短,太阳的影子到了最长的时候。
这“五至”当然是北半球的视角,其中包含了两种自然现象。一种是太阳的运动。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照射北半球的角度最为倾斜。
另一种自然现象就是阴阳二气的变化。“冬至一阳生”。与阴气盛大到极致一起到来的,是阳气的回升兴起。大雪时节萌生的微阳到了冬至,已经发展生长为“一阳”。这意味着,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转化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突破点。冬至以后,太阳将转头一路向北,阳光的照射与白昼的时间将一天天增加,阳气将渐行渐强,生命的活动也将开始缓缓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以冬至为界点,阴阳之气开始了新的轮回!天地之间也开始了新的轮回!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古人云:冬至节,春之先声也。这样的认知,正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异曲同工。
冬至最深刻的本质和最迷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这样一个富有哲学意义和生命之美的时节。
走入冬至的天地间,枯黄的苇草,残败的荷叶,都被冰雪厚厚地凝固住了,天地进入了“冷冻”模式,寒风会刺痛裸露的皮肤。这不是春天,但春的蓓蕾已在孕育。你看,就在那梅树的枝头,已有点点花蕾在严冬中悄然挺立,只待那绽放的来临!那是冰封之下春的气息的涌动,那是预示否极泰来、生命新的轮回的温暖与欢喜。
然而,笼罩天地的肃杀阴寒之气却依然是剧烈的,甚至是更加浓厚了。别忘了,这是“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的仲冬时节,聪明的先人用冬至初候“蚯蚓结”的物候现象,提醒人们这时仍处于六阴寒极之时,不要看到已有一阳生发就欣喜若狂、得意忘形。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交相结而如绳也。
冬至初候“蚯蚓结”这一物候总结所隐含的辩证思维,带给我们深沉的思考。从这时起,画家开始了一组特别的创作:“雾之霾”系列。冬之雾霾是自然的,是现实的,也是象征性的。仅有希望是不够的,当春天的希望在孕育的时候,生命需要具备更强大的消散冬之霾的力量,才能真正迎来春的绽放。
冬至二候 麋角解
通达天地心
冬至二候“麋角解”的时节,正是“一九”,最冷时刻的伊始。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属阴的麋感受到阳气的生发,开始掉角。这个物候现象,说明了始于冬至作强的阳气那持续上升的趋势。
还记得夏至初候“鹿角解”吗?那时恰恰相反,是属阳的鹿感受到了阳气始衰、阴气渐发,鹿角便开始脱落。
夏至、冬至,都是阴阳二气转换大轮回的开始:夏至,阳盛之极而一阴生;冬至,阴盛之极而一阳生。新一轮的阴阳相接在这两个关键时点开启。
这样本质性的转换和相接,本应惊天动地,却来得不疾不徐,步履从容。
夏至之后,天气并没有随着阴气的到来而变得凉快起来,反倒是酷热更甚,阳气依然是天地间不容置疑、霸占着绝对“戏份”的主角,地表蓄积的热量远远大于所散发的,自此开始的伏天才让人们领教了什么叫作炎热,什么叫作苦夏。
同样,冬至之后,阳气的来临也并未减少冬日的严寒,反之,正是从此时才开始“数九”,随后渐渐进入最冷的“三九天”。
这时,阴气仍旧笼罩着、压迫着、包裹着天地,虽然太阳在一点点地南归,照射点在一天天地升高,但地面散发的热量远远大于所接收的。什么叫作严冬,什么叫作严寒,只有在这时才能真正地体会。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阴气的生长伴随着极热的煎熬直至走过小暑、大暑迎来立秋,而阳气的生长则伴随着至寒的考验,需要经过小寒、大寒方能等到立春的来临。
夏去秋来,冬去春来,时光的更迭,阴阳的交替,生命的四季不被最浓厚的“热”蒸烤过,不被最严酷的“寒”刺痛过,似乎就无法迎来新的开始。
这是自然间的法则,也是生命成长之道吗?
是的,我以为,四季之变所蕴含的法则,在无声地告诉人们,种种非常乃至极致的煎熬与考验,是生命注定要经历的安排。
夏之时,必得在空气里似乎要滴下水来的酷暑高温中熏蒸过,浸泡过,让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极热极湿里浸透到极致,翻腾到极致,煎熬到极致,才会走向成熟而迎来秋之收获。
冬之日,又得在冷到骨头缝里的严寒中颤抖着,剥落着,沉寂着,使那虚弱的柔弱的所有依附随寒风而去,唯留生命的筋骨在极寒的锻造下昂扬起来,坚硬起来,强壮起来,振奋起被冰雪洗礼过的精神,以一种新生之态去迎接春的到来!
你看,盛夏里那一丛一丛蓬蓬勃勃的绿意,不就是生命最丰盈最饱满的孕育吗?而在隆冬时节,地面冻得发白,天空中向上耸立着一树一树光秃秃的枝干,仿佛褪去了一切装点的生命的筋骨,这繁华落尽的形态,正是生命最本真最强大的存在。
或许,只有在严苛的寒冷中,在这生命去掉了浮华与装饰、裸露出本真的时候,在一切归于静、归于简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才会到达最为严肃严谨的境界,我们的智慧才会化繁为简、去伪存真而通达天地心。这样的参悟,当是冬至之寒带给我们的福分啊!
冬至三候 水泉动
灵动的温热心
雨雪冰冻席卷南北,这个时节的天地,仿佛进入了“冷冻模式”,描画出“寒起一阳生”的冬至图景。
当极寒极阴把人们纷纷驱赶到室内“蜗居”,让人贪念着那不可或缺的温暖之时,智慧的先人用一个美丽的物候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寒冬里的喜悦:冬至三候“水泉动”。
听!那山泉流动的声音,叮叮咚咚,在漫天的飞雪和满眼的萧瑟里,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天地似乎顿时就生动了起来。
其实,山泉流动的乐曲在此时此景中并不能声声入耳,还只是存于心中的一个想象,冬至三候“水泉动”讲的是深埋于地底的水泉,因为阳气的萌发而温热地流动。我们眼里所见到的,仍然是严冬冰封图,耳里听到的,仍然是呼呼吹过的北风。
但这样温热的泉流,已足以让生命欣喜,足以让天地灵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水是生命之源,因阳气生发而动。泉是水中之灵,最早感知阳气初生而涌流。这流动着的泉水,不正是天地阳气的升腾,不正是生命之灵的舞蹈吗?
想想看,在坚硬而辽阔的冰层之下,在冷峻的层层叠叠的山石之下,一泓温热的泉水在涌动着,这是多么奇妙而美好。
这种冷与热、硬与柔的并存与对比,本身就带着巨大的美感。很多艺术创作的奇思妙想,正得益于对独特美感的捕捉。画家徐冬冬对此也颇有心得。他用大幅画面、大幅色块和宣纸特别处理所带来的个性化肌理,大胆而细腻地表现出一种坚硬、粗粝、高冷,同时又以灵动的点染,寥寥几笔,勾画出缕缕温暖、柔和的气息。
这种被冷包裹的热,被硬覆盖的柔,独具人文魅力。
想象茫茫林海、莽莽雪原中的一间小屋,屋里一团温暖的炉火,还有那亲爱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在等待着风雪夜归人,这是古今中外人们都歌之咏之的严冬图。再想象艺术作品中那身处乱世风云、壮怀激烈的一个个传奇的男主角,高冷的外表之下饱含着一颗火热的心,这是一种不分种族民族和地域而广受推崇的性格特质。这样的严冬图,这样的性格特质,可以说是跨越时空的经典“IP”。
但我最欣赏的,是冬至三候“水泉动”所具有的哲学内涵。
泉是有灵性的,是天地之精华,它感一阳生发而涌动,却潜埋在冰层山岩之下。这便是冬之“藏”。
冬至气之始。在阴气至极的冬至时节,阳气重生,好像一个伸着脖子、蹬着腿,想不断向上仰望的小孩子,难免有蠢蠢欲动之势。这时的天地却不会让阳气长得太快,而要沉沉稳稳地把弱小保护好,呵护其稳健地生长。
生命自然要从天地法则中悟得“冬藏以蓄生长之势”的道理,怀着“水泉动”所带来的温热之喜,以顺应天地阳气的潜藏趋势为根本。故古人云,冬至前后,君子当安身静体。
冬至三候“水泉动”的时节有着多重的美感,自然的,人文的,哲学的。我们不妨释放出自身本应具有的创造性和感知力,闭目凝神去想象泉水灵动的声音,穿过厚厚的冰层、雪原、山石,在数九严冬里去感知那跳动着的温热心,那是生命存在的依归。
传统习俗
/ Winter Solstice
冬至的风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吃汤圆、饺子、糯米饭、腊肉、喝酒、喝姜汤等饮食风俗,赛龙舟、挑灯笼、点烛火、放炮竹等活动风俗和举行祈福仪式、篝火仪式、唱歌跳舞等仪式风俗。
做冬至
浙江民间冬至在家祭祀祖先,有的到祠堂家庙里祭祀,称“做冬至”。一般人家在冬至前剪纸做男女衣服,冬至送到先祖墓前焚化,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称“冬至酒”,这样既怀念了亡者,又联络了感情。
吃赤豆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驱避疫鬼,祛病防灾。
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送鞋子。《中华古今注》记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后来,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过去的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的,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拜圣
拜圣是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河北《固安县志》记述:“冬至日,行祭先师礼,师生以次肃拜。”冬至也就成了拜圣的日子。
履长
冬至对长辈们表示礼敬的习俗称为“履长”。《太平御览》引崔浩《妇仪》说:“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这是履长风俗最早的形式,表示为长辈添寿。献履袜的风俗在魏晋时期尤其盛行,才高八斗的诗人曹植写有《冬至献袜颂表》,其中都是“迎福践长”一类的语词,所取的也是吉祥平安之意。
拜冬
拜冬又称“贺冬”。宋代,人们每到冬至便更换新衣,庆贺往来,有如过年。清代顾禄《清嘉录》卷十一说:“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徐士宏《吴中竹枝词》说:“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辛亥革命后仍然保留了这个习俗。
苏州向来最看重冬至节,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全家合聚欢筵,出嫁的女儿一定携带女婿回娘家吃晚饭。筵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粳粉圆子,然后在盘中垒上肉块祭祖,有的人家还悬挂祖先遗像。晚饭后,小辈向长辈拜礼。
饮食文化
/ Winter Solstice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民间传统的节日,自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年嘛,肯定是要吃的!旧时苏州人对于冬至夜,有一说法,叫“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
所以到了这一天,我们苏州人都会大吃一顿!到底有哪些好吃的呢?
冬至夜饭
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冬至夜媳妇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家家挂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馄饨
冬至夜苏州人的主食也很有讲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冬至节人们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还一个清平世界。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冬酿酒
这一夜,鲭鱼蹄髈、冷盘热炒都有了,自然少不了来点酒助助兴。为了冬至夜,素性淡雅的苏州人专门发明了一种度数不高、老少皆宜的老酒,冬酿酒。苏州人对冬酿酒是有情结的。这夜的团圆饭不论是在饭店吃,还是在家中吃,冬酿酒必不可少,连小孩也可以享有特权喝酒了。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冬至团
苏州人还有“冬至团”等说法,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酱方
苏州人一年四季要吃四块肉。春吃酱汁肉,夏吃荷叶粉蒸肉,秋吃扣肉,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风雅冬至
/ Winter Solstice
现在,人们还在“过”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只有三个,一是清明,再是立春,三就是冬至。我们单位里分管机关的领导是个本地人,这几年,每到冬至这天,单位必给职工每人发几条大青鱼,说冬至是腌鱼腌肉的最佳时间节点。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立春是春节,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就在冬至日,许多人家在这一夜里,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和夏至一起成为“化石级”传统节日,只是夏至现在没有它”红”了。
冬至的养生指南,格外地垂青女性。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地需要温暖的呵护,更要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人体的寒气由大地经足部进入,多泡脚能有效帮助女性保暖。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女性是寒性体质,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抵御严寒。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格外重要,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莴笋、大蒜等。
据《孟氏宗谱》记载,公元前289年,孟子寿终,享年84岁。孟子逝世的这一天正是冬至日。在山东邹城,冬至日有个祭孟大典活动。冬至日为岁首,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冬至祭孟也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因为孟子就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关于冬至的文学作品堪称丰富。韦应物写过《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白居易写过《邯郸冬至夜思家》。在那些顶级的大诗人中,杜甫是写节气最多的一位,他似乎对冬至更是情有独钟,他写的冬至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两首。其中的《小至》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在江南,遇见冬至
/ Winter Solstice
先给你们说个小把戏。
冬至前三日,拿一管杆子,两头稳住,一头悬炭,一头悬土,稳稳地悬三日,一头也不许重。
到了冬至,悬炭的那头,重了。
古人冬至悬土炭,也不是吃饱了撑的。它最早的记载可能来自《史记 天官书》,书里说,这大概是测算历法的方法之一。
但“悬土炭”用来确定至日不太精确,后来就不用了,天文历法的著述里也很少再提到它。
虽然无大用,但是好有趣啊。
同样有趣而失传的还有“葭灰占律”。也是在冬至前三日。
《吕氏春秋》里说,伶伦从嶰溪之谷寻得竹子,断为两端相通的管子,其长三寸九分,吹出“黄钟之宫”,然后自黄钟以下,依次定下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冬至前三日,古人会把 葭莩(芦苇里的白色薄膜)烧成灰,分别 放在长短不一的十二律管里,静置密室内。
冬至日,地气浮动,葭灰当从黄钟律管中飞出。这是十二律之首,也是一年之首。
在上古,一年是从冬至开始的。
“葭灰占律”比 “悬土炭”用得久。 诗人们也津津乐道于此。
韩偓写过
“中宵忽见动葭灰”。
杜甫写过
“吹葭六管动飞灰”。
朱淑真写过
“黄钟应律好风吹”、“六管飞葭动细灰”。
可惜后人对此日益生疏,也日益不了解 伶伦造律的初始。直到钦天监官们开始用沸石或机械造假灰,直到 历狱案起, 康熙正式废除了古老的“葭灰占律”。
“葭灰占律”、“悬土炭”都已经失传。与之有关的《颛顼历》《太初历》也已失传。曾经擅长此道的人们,再无法告诉后人,这到底是不是传说。
后人只是朴素而直接地觉得:冷了,要冷了。
一冷,就到了岁朝清供、松柏贞寒的日子。
汪曾祺说,他喜欢一幅旧画。
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供”!
他说中国文人爱画岁朝清供,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不过我觉得,文人们更爱画“某清图”。
比如双清图。
必然有梅、兰、竹、菊、石、松、水仙,取其二样,组为双清。
或者三清图。四清图。
可以无限清下去么?我觉得不能。超过六清的很少。
六清的,我只见过吴昌硕有一幅,再下来,便是恽寿平的《五清图》。
清 恽寿平 五清图
这是康熙二十年(1681),恽寿平49岁时所写。
其时,他的没骨技法已很成熟。
恽寿平死于九年后。
这样一个天生的美男子, 在浊世的尘埃里打着滚过日子,一生比传奇还传奇。他少年时随父兄加入抗清义军,被俘后因为出众的神采被闽浙总督收为养子,随总督夫人去寺庙烧香,又因为意外与父亲偶遇,放下一切随父亲出家为僧,之后卖画供养父亲,一直到死。
王抃根据他的身世编成的剧本《鹫峰缘》,在康熙十九年(1680)广为传唱,那正是他作《五清图》的前一年。
而在世间更广为流传,被后人眷恋不舍的,是他那一手丰神俊秀的没骨花草——
“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国朝画征录》)。
然而,南田终究只有一个,在南田之前,和南田之后,少有人再将那些世间花草画得出神入化。
《五清图》似有二本。另一本上写有题识:“ 五清。临元人逸趣,寿平”。还有近人 狄平子的题句:
“世界本来称五浊,南田偏作五清图。松风水月原难拟,竹影梅魂写得无。瓯香馆主笔下无一点尘,实由胸中无丝毫俗累。此临元时旧本五清图,扫绝尘氛。张之素壁,可令人俗念俱消,几不知身在娑婆世界矣。”
有狄平子的这幅也许是伪作,但说恽寿平临写元人、笔下无尘却一点不错。恽寿平早年学黄公望、王蒙,存下了元人冷淡幽隽的气质,《五清图》和恽寿平,都真正当得起一个清字。
愈清,愈冷。
愈冷,愈清。
古人喜欢自冬至起,画九九图消寒:
画一枝八十一瓣的素梅,每天涂红一瓣,八十一瓣全部涂红时,“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或者写这样一张九个字的消寒帖。一个字九划,每天写一笔,九天写一个字。也是写满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消寒帖比消寒图容易些。这些年我总想找些好看的梅花图来消寒,总是找不到,自己画八十一个清楚饱满的花瓣,又实在有些费神。
这张消寒帖,喜欢的,就拿去打印了写吧。
再喝上一杯桂花冬酿酒,甘美,香冽,积攒点向冬而生的勇气。
苏州园林里的冬至
/ Winter Solstice
一年之中夜色最长的冬至,宣告着白昼即将胜利的前奏。就像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是从一切皆终的冬日开始再迈向一个万物生发的春,当这个象征着太阳新生、南至北返的日子路过了园林。下一年,已经悄无声息地递来了新岁的邀请函。
冬至后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秉持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传统理念的古代文人,也以闲情雅致度过这漫漫冬日。
冬至已至,顺颂冬祺,阳春将春,更禧新岁。站在十二月最重要的节气里告别属于2023年的冬日,2024臻美的苏式生活在新的一年,与你我共享。
— FIN —
封 面 / 羡壶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原标题:《今日冬至|“数九”声中盼春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