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3集美·阿尔勒:分辨,然后接受不同的个性化声音
2023年12月17日,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下称集美·阿尔勒)上最受关注的发现奖揭晓,拉黑凭借展览“寺背”摘得该奖。“这些照片已经在我的行李箱存了10-15年。我觉得摄影已经没有机会了,谢谢集美·阿尔勒给了摄影机会。”上台领奖的拉黑说道。
这位生于江西寺背村的80后艺术家身上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成长印记,走出故乡,进入都市求学生活。十几年里,在他回到故乡的日子里,拉黑总会不断地拍下身边的人和事。早期,他以系列为线索,为阶段性的拍摄进行编辑,在连续出版/自出版了《走失》《罗福平》等作品集后,拉黑渐渐收起了过去显著的创作欲,开始更多以一个策展人的身份参与到摄影与艺术活动中。而由于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推荐制,受到推荐人傅尔得的邀请,拉黑开始重新整理这些往日的底片,所以,“寺背”既是一个机缘巧合下整理而成的展览,也是艺术家不断放下又拾起的心念的再现。
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面对快速变迁的时代,拉黑的创作回归至故土,运用纯粹的摄影,深度探索了个体在故乡与城市、记忆与身份之间强烈地纠缠关系。其作品在超越个人经历的同时,将故乡抽象化为更普遍的概念,成为代表着土地本身的象征。他审视着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之间不可避免的循环和联系。他以充满原始力量的影像和出色的表现手法,将情感复杂性与展呈表达完美地融合,直击人心。”
在一片喝彩声中,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念读了如上的评委评语。2015年,荣荣和他的三影堂团队在厦门发起了集美·阿尔勒,一个衣锦还乡式的理想主义故事由此展开。九年前,三影堂最有力的声音是在北京举办的“三影堂摄影奖”,每年四月在草场地推出的摄影展览被认为是中国新生摄影力量最具代表性的集体面貌呈现。
十年前的2013,拉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手工书《走失》,他给三影堂摄影奖投了稿,石沉大海。他“以为摄影没有机会”一半言出于向同属一个体系的另一个奖项(三影堂摄影奖与集美·阿尔勒)失败的投稿经历;另一半则是自己对中国摄影展览的现象认知。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作品出现在许多以“摄影”为名的展览、比赛与活动中,一个几乎纯粹由照片组成的展览(寺背)在形式上看起来的确不那么出彩。那么,是创作者自己变了,还是外部的评价体系变了,让他这次获奖呢?
拉黑作品《寺背》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窃以为,这里的变化是双向的,更多是艺术家的推进。对拉黑本人的创作来说,他褪去了早先突出愁苦纠结于故乡的强烈情绪,更好地把握了自己与寺背这个特定自然村而非一个“故乡”概念之间的距离;他有了新的策略,诸如放置很久后再冲洗的胶卷,控制彩色扫描黑白底片的不可控过程,这个动作不只是赋予视觉效果,同时也利用色彩加深了图像中隐含的政治性;比起早期那些因过于抢眼的符号噱头(如1000公里走回家、罗福平那般重复的图示)带来的观看损耗,让图片自己说话的表现力显得更生动,也能让观看沉淀下来。但更重要的,是他持续十几年为自己创作垒起的砖石——坚持拍,当初几年的成果变成了如今十多年的拍摄形成的大型资料库,加上成长带来的认知改变,选择显得游刃有余。
主办集美·阿尔勒的三影堂也坚持了一贯对于展览的高水准要求,同时在长期的运营中做着细微的调整。它不像许多摄影节那样追求量,三十多个展览几乎个个都是精品;它也比以往更深刻地投入到了对摄影这个媒介的思考中去——十几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多媒介作品在以摄影为题的展览里百花齐放,其中不乏优秀的上乘之作,也少不了浑水摸鱼的。后者忘记了艺术的目的,率先的动作是将摄影师的头衔改为艺术家,一知半解地将率先用上新媒介粉饰贫瘠的作品,然后参加展览扩充履历当作第一要务。十几年来,太多以摄影为名的展览要不呈现了一派固步自封,要不便是无边界的滥情,三影堂有着少数游走在边界上的意识,不断坚持深挖并试图与之共振是他们潜在的调整,向外推一厘米,向内收缩一厘米,将这条不可见的边界传递给观众。
吴雨航作品《不完整的》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这样的感觉在今年的展览中尤为明显。让我们从成功意义上的结果中抽离出来,如发现奖另一位评委巫鸿先生所说,今年被提名的八位艺术家都很有才能,“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就像苹果和橘子是无法相比的。”巫鸿的言辞可以被看作是对集美·阿尔勒上摄影丰富性的称颂。这八位艺术家,张兰坡拼贴用相机拍下的素材,长时间打磨一张作品,不断游走在宏大的生命观与微观的组成它的细节间;吴雨航使用移膜对图像进行操控,影像上的撕裂感和照片让一切二维化的能力似乎是他皮肤疾患的伤痛与愈合;余果录像里人声的念叨和他探入非著名地点的选择可以看作是“焦点”的消解;btr反向操作,让AI用文字描述照片,再从描述中发现错误,再找寻含有“错误元素”的照片这样循环的工作方式玩笑般地指向了当下的图像生产方式;吴美琪在镜头前摆布现实形成的图像虚拟感;刘广隶的多媒介建立在对固有形象的质疑和对新形象的想象力之上;李丹用“风的采样”这个行为审视“采风”这一套具有审美价值和信息反馈机制的系统。可以说,这些作品的多样媒介下,呈现出了更丰富的“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思考。而这也可以用另一句常被摄影人挂在嘴边的金句概括:重要的不是相机,而是相机背后的眼睛。
余力为个展“客夜”展览现场
在集美·阿尔勒,跨界者们的影像也在描摹这条边界。余力为与陈传兴,两人都有摄影师的身份,又有着外溢于这个身份符号的一些东西。余力为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贾樟柯的“御用”摄影师,在由海杰策划的展览“客夜”中,他在录像这个二维动态平面里加入了许多过往拍摄过镜头的GIF图片,这些画面之间有非常微妙的内容与视觉关联性。展览在展现这位影视摄影师与贾樟柯电影里类似的视觉审美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鲜的视觉表达方法,共时运动的影像在一个更大的屏幕中循环,视线拂过的碎片化的小框影像,就像触及一张静态照片里沉默不主动说话的细节,被时间和运动有意地引导,呈现一种余力为所谓的“命运感”般的流动。
与他合作多年的导演贾樟柯从电影人的身份谈到自己对于摄影的看法:“电影脱胎于摄影,只不过是一个是相对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两者有非常亲密的近源关系。视觉的创造性很多东西大家都是一致的,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当代摄影,因为当代摄影有非常多层面的实验,通过结构来提升新的一种情感跟情绪,这些实际上是对我们电影剪辑也非常的有帮助。”贾樟柯说,“我觉得电影工作者应该多参与当代艺术,特别是摄影这些艺术活动中去,因为最活泼最新鲜的实验都在这些影像艺术家的创作里面。现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强调材料之间的借用,强调结构性,这些我觉得都是具有一种探索实验性。我相信如果多参与一些当代艺术,电影就不会变得那么封闭,就会也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所谓跨界实际上是要互相学习,接受当代部分中最新的这种创意成果,然后来反思电影。”
陈传兴个展“色”展览现场
陈传兴在个展“色”里强调彩色照片的输出工艺,他拿出了那些四十多年前在欧洲拍摄的照片——被称之为“胚胎”的底片,在今日通过已经失传的彩色输出工艺重新染色,他与暗房师徐裕翔不断测试展现的色的“度”,力求达到他想要的效果。这种对于方法的深度追求背后是陈传兴的美学精神,他说自己不想用艺术微喷来实现:“艺术微喷的色彩是一种逼真,就像今日的网络世界,一大堆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实际是生成的伪作。海量的信息取代了真实的认识、真实的知识。浅显来说,意见(opinion)掩盖了信念(conviction),离真理越来越遥远。我不是排斥数码,不是排斥AI,但我们越来越接近奇观社会,所有的影像都是montrer(法语:展现),它来自拉丁文monster(魔兽、怪兽)。数码让我不能逼视,它强迫我看,我不得不看,却又抗拒。”
照片里,他用闪光灯不同程度地介入了眼前的场景,让人造光和环境中的不同光源产生对话。改变甚至是抽离了色彩。展览既带有二十多岁时他对“什么样的彩色摄影是不一样的”思考,也有在当下决定再现这些作品时的态度。
将理解简化为“一位老者喜欢传统工艺并不喜欢今天的新技术”是容易的,但这么做又会掉入数码技术规训下的视觉陷阱。展览不是一次对旧技术的形式招魂,更像是一位对自己内心有着敏锐审视的艺术家试图用尽方法精确表达自己所看所想的尝试。在又一轮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将数码视为理所当然的人们同样会面临技术和外部环境更迭带来的改变,如何保持思考,保持对周围的追问,是陈传兴展览传递给观者的密码。
陈传兴与董冰峰对谈现场,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可以说,本届集美·阿尔勒呈现出了当下本土摄影的鲜活面貌,相较之下,今年来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的展览部分令人有些失望,尽管艺术家的创作都很成熟,但议题仿佛是西方摄影中政治正确的又一次输出,有些老生常谈带来的疲乏。不过,如此看法也应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展示效果和如下的现实:实际上,发展时间更久的西方摄影也曾面对过属于他们那个阶段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上产生的经验给了本土摄影的生长许多的养分,就像一个人,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西方摄影仿佛触摸到属于他们的瓶颈,而本土摄影——就像走在前面的集美·阿尔勒以及那些艺术家,已经步入成年,它理应更多地真切地投入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与世界沟通的有效方法。
“集美·阿尔勒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艺术家,我们在几天里形成了短暂的共同体,相聚结束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奖提名策展人傅尔得这样形容。在这里,艺术家用着世界通用的语言——摄影进行交流,正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的背景,集美·阿尔勒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来自于每个人不同的语言方式,他们的口音,他们的方言,告诉我们本土摄影不只有普通话一种表达。而它也拿出了足够的宽容度和专业性,分辨然后接受这样不同的个性化声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