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区委书记|国际大都市背景下,上海奉贤如何破题乡村振兴的未来?
“乡村振兴的示范村特别好,但它仅仅是个盆景。我们不能够只做盆景,要做花园。”
——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 袁泉
主题教育进行时,上海各区如何直面矛盾,办实事,解难题?
2023年12月,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推出《2023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本期对话奉贤区委书记袁泉。
作为一个农业大区,奉贤区总面积约733平方公里,其中近1/3是农田。城乡之间、村村之间都存在发展差距,在国际化大都市之中推进乡村振兴,奉贤如何破题?从乡村振兴到创新创业、未来城市,奉贤擘画的未来图景如何?
百村合力“造血”
此次访谈始于奉贤区金汇镇墩头村口。冬日暖阳之下,袁泉和主持人一同漫步于乡间小道,两侧是在蓝天映衬下格外艳丽的红叶。近处收割后的田野在冬季蛰伏着,远处的高速公路则拉近了郊野与城市的距离。
奉贤区金汇镇墩头村。
袁泉在金汇镇墩头村。
墩头村没有太多称号,是奉贤极为普通的一个村子,户籍人口2162人,外来人口1696人,每年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支配收入在300万元左右,与地理位置更为核心的南桥镇及其周边相比,差距非常大。如何缩小农村发展和城市的差距,同时平衡各个农村之间的发展,是奉贤正面临的课题。
奉贤素来有吴房村、青溪老街这些乡村振兴标杆,但袁泉提出“我们不能够只做盆景,要做花园”,要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实现全域共享。全域的乡村振兴难就难在村和村之间的肌理不一样、地理位置不一样、发展条件不一样。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袁泉认为必须进行统筹,发挥制度优势。“百村集团”也由此而生。
百村集团,顾名思义是由上百个乡村共同成立的集团。2013年至今,奉贤区先后成立百村实业公司、百村科技公司、百村富民公司、百村谊民公司等四个“百村”品牌系列企业。今年8月31日,奉贤区在既有基础上升级成立上海百村经济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村集团”),18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
以往乡村的财政资金可能直接分发给老百姓,而有了百村系列和百村集团之后,这笔钱便能够把“蛋糕”做大,形成长期的造血机制。百村的资金合力,可以做到许多原来不敢想的事,同时,较为偏僻、相对落后的乡村,也能由此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百村创业园二期。
在东方美谷核心区,百村集团打造了百村创业园,吸纳各家企业入驻。袁泉介绍,园区的租金能形成一笔可观的收入,此外,优秀企业所产生的税收也会有一部分再次用于百村系列的发展。如今依托百村集团的平台,每年奉贤大概有一个亿的资金可以分配给这百余个乡村的老百姓。往后,百村集团还要进一步吸纳更多乡村的加入,对于经济基础较弱的乡村,可以允许其以更高比例入股。
除了建立村与村之间的收入平衡机制之外,百村集团的平台还能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由此,宅基地的品质和村庄景致都能得到提高,同时可以推进“离宅不离村”的乡村养老模式,腾出的宅基地还可以打造成保障住房为周边产业服务。
“很少有一家国有企业的主业主责是乡村振兴,而百村集团就是。它的使命有两条,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同时缩小村与村的差距;二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袁泉说。
用科创打造均衡
百村创业园由乡村资金打造,但其中入驻的企业却不乏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访谈期间,袁泉走进了园内的易教科技和亿康基因,叩问教育和医疗的未来。
袁泉在易教科技与人才交流。
“未来的学校应该都是优质均衡的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家就不会有内卷,不会有学区房。”在易教科技的“未来学校”之中,袁泉提出了他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期待。
2009年成立以来,易教科技便专注于智慧校园和STEAM创新教育产品的研发,打造了智慧黑板、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等。公司董事长、总裁徐少权介绍,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之后,智慧系统可以用AI来做增效减负的事。
一块黑板,就能够集传统书写、大屏显示、电容触控、OPS 电脑、音响、高拍仪等功能设备于一体。袁泉相信,技术能够帮助乡村学校或硬件条件有限的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均衡,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易教科技其实是从上海徐汇迁来奉贤的——这背后正体现了奉贤的发展优势。中心城区的人才资源和机构资源丰富,产业集聚度高,但是产业空间有限。随着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且有部分制造业的需求,奉贤所能提供的产业空间便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亿康医学是一家研究遗传病和辅助生殖的高新企业。创始人之一陆思嘉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便回国,2015年来到上海奉贤,由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袁泉看来,这一赛道上的技术、发展和后劲,在未来会有很强的核爆点。
袁泉在亿康医学的实验室。
奉贤如何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入驻?怎样更好地为科学家创新创业服务?陆思嘉表示,如果有专业辅导机构能够引导科学家一步一步地将成果进行商业化、产业化,带着他们融入产业环境,将会提供很大帮助。袁泉也指出,奉贤要搭建高质量的孵化平台。以正在打造的产教融合平台为例,原来的产学研和成果转化是从高校开始的,往后要由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答题,因为一线的企业最了解市场需求,更能够保障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要打通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还要把企业和人才的各类需求结合在一起。奉贤目前约有100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楼空置,而其用途将向企业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公寓等方向转变,甚至可能出现混搭设计,如低层为研发设计或轻制造,高层为人才公寓等。如此,就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共享空间。
产城融合的未来社区
“你住在哪?”这是袁泉与企业人才交流时问得最多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问呢?袁泉表示,对所有的人才来讲,安居才能乐业,如果住在很远的地方,每天通勤时间太长,会影响到创新创业的活力。在交谈中,大家也陆陆续续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如果公司和地铁站之间有接驳车就好了。”“如果周边能有美食街就好了。”
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是大家共同的期待,袁泉也在访谈过程中多次强调“15分钟生活圈”的必要性。如今,奉贤正在打造上海第一个海归小镇,希望海外归来的特定赛道人才能够第一时间在这个平台集聚。这一小镇的选址,就在奉贤新城之中的“数字江海”产城融合区。
数字江海招商展示中心。
袁泉在“数字江海”招商展示中心。
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城融合区,数字江海总面积有2平方公里,将以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产业为主,同时让生活和生产融合在一起。所谓“数字”,是要对这一城市区域从底座开始进行数字化的构建。
在数字江海招商展示中心,可以看到一座“垂直工厂”的模型:在同一栋楼里,下层可以生产,中层可以研发,上层可以居住,此外还有商业复合。人们的各方面需求,都能在一栋楼里一站式解决。袁泉介绍,这是高密度、高复合、高弹性的——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更加丰富,不同人之间的碰撞密度要更高。
在更大的尺度上,数字江海所要打造的是“云上一座城,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未来之城样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也会融入VR、AR等先进技术,以“科技+未来”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袁泉在访谈中说道:“这个城市一定是要吸引年轻人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年轻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现在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朝着这个目标方向走,基本没错。”
十年时间,袁泉相信“数字江海”能够完完全全地被打造出来。
不论是城乡之间还是村村之间的发展,不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的未来,不论是职住平衡还是产城融合,从乡村振兴出发看区域未来,“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破题之时,奉贤推出的各种机制和未来规划,也正在不断给出在地的创新方案。
袁泉说:“在上海应该要啃一些难啃的骨头,可以往前走一走、跨一跨,也许就成了;当然也可能失败,我们变成靶子给人家打,也可以作为一种失败的模型,告诉人家这条路可能走不通,但我觉得先走一走试试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