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吸一吸提神醒脑?小学生爱不释手,但背后的毒性令人担忧
原创 飞刀断雨
最近,有一款叫“鼻吸能量棒”的东西在中小学生之间悄然流行开来。
学业压力之下,长时间的伏案学习令人昏昏欲睡,此时如果吸两下含有薄荷脑、冰片等成分的“鼻吸能量棒”,凉意瞬间直冲脑门,立刻就有提神醒脑的神效。
广告词中说,打开盖子闻5秒状态满分|淘宝截图
可是,这款产品真的能“提神醒脑”吗?中小学生长期使用安全吗?
太长不看:
✔“鼻吸能量棒”里添加的薄荷醇,只是制造虚假的“凉感”,来让人误以为呼吸更加通畅,其实反而会造成鼻塞加重,大脑更加缺氧昏沉。
✔含有樟脑的“鼻吸能量棒”有更明确的风险。樟脑可能导致癫痫,且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18岁以下应用应该极为谨慎。
✔需要醒脑时,起身活动一下是最好的。
“鼻吸能量棒”为什么“有效”?
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市面上各种款式的“鼻吸能量棒”一般都添加了薄荷醇、冰片、樟脑、桉树油等“清凉”的成分。这些成分无论是外用于皮肤,还是加入含片中作用于口腔黏膜,都能让人产生凉飕飕的感觉。其实,它们并没有降低皮肤或者黏膜的温度,只是刺激了皮肤黏膜的冷觉感受器,让我们误以为那部分皮肤黏膜变凉了而已。直到这些成分的作用消失,清凉感才会消退。
薄荷带来的清凉感,大家都熟悉|Pixabay
“鼻吸能量棒”的虚假“通鼻”功效,其实就是来自这种“凉意”。
我们平时感受鼻子的通畅度时,会涉及到鼻腔的温度感觉。较多的空气高速通过湿润的鼻腔黏膜时,由于气流加快了黏膜水分的蒸发,黏膜的降温会更明显。于是,“鼻黏膜变凉”成了我们的大脑感知鼻腔气流的方法之一。但鼻腔的气流量和鼻粘膜的冷却程度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的主观感受和鼻子的实际通畅度也常有出入[1]。通俗地说就是,鼻子实际没有吸入那么多空气,但因为鼻粘膜变凉了,所以我们误以为吸入了更多的空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高温环境觉得憋闷,而转入凉爽环境就好受很多。
呼吸示意图|pedilung.com
所以,“鼻吸能量棒”之所以起效,只是因为其中的薄荷脑、冰片等“清凉”成分欺骗了鼻粘膜的冷觉感受器,让大脑误以为鼻子变得更通畅、吸入了更多空气而已。
事实上,多项研究发现,薄荷醇、樟脑、桉树油等“清凉”物质并不能降低鼻子吸气的阻力[1,2],正相反,薄荷醇的刺激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鼻塞,充血可持续210分钟以上,虽然使用者自己感受不到[2]。另外,鼻腔黏膜被薄荷醇激活后,会误以为正在吸入大量冷干燥空气,于是神经元诱导分泌黏液来湿润吸入的冷空气,黏液分泌过多,同样会导致气道不通畅。[9]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呼吸不畅、大脑缺氧,想通过吸入薄荷醇改善一下,主观感受确实能好很多,但客观上其实会让呼吸更加不畅、大脑更加缺氧。不但没有“醒脑”,反而让大脑更加昏沉。
“鼻吸能量棒”安全吗?
撇开这类产品虚假的“通鼻”效果不谈,鼻吸能量棒本身的安全性也让人担忧。
薄荷醇是被广泛使用的活性成分,不仅被添加在茶、喉糖、牙膏、漱口水、花露水、化妆品、洗发水、沐浴露等各种生活用品中,还被制成口服药、外用药、喷剂等各种剂型的药物用于多种疾病。在规定剂量和正确用法之下,薄荷醇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3]。
然而,薄荷醇的安全性,建立在正确剂量和用法的前提之下。长期频繁使用“鼻吸能量棒”是否会有摄入过量或者使用过久的情况?这其实是令人担忧的隐患。另外,关于薄荷醇也有很多不良反应的报道,不仅包括使用部位和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还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部位的多种不良反应和严重后果,一些动物实验也发现,长期大量使用薄荷醇可能有潜在的毒性[3]。前文已经分析过,薄荷醇实际上不能改善呼吸气流,甚至还会加重鼻塞和呼吸不畅的情况。是否值得为它的清凉感承担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呢?这是很值得衡量的。
那些含有樟脑的“鼻吸能量棒”则有更明确的风险。樟脑因为存在导致癫痫发作的风险,且由于其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呼吸抑制,所以被列入儿科潜在不适当药物清单(KIDs List),专家建议樟脑用于18岁以下儿童需要极为谨慎[4]。
商品详情页的宣传|拼多多截图
最后,对于通过呼吸道“吸入”的物质,其实应该更加警惕。
原因在于,现在在评估物质毒性时,主要评估的是经口毒性和经皮毒性,也就是吃下去和抹在皮肤上的毒性有多大,而对于吸入呼吸道的毒性,往往既没有强制要求评估,也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漏洞,2011年才发生了造成韩国至少95人死亡的“加湿器消毒剂中毒事件” [8],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PHMG)正是吃下去属于低毒,但加入加湿器被吸入后,却会造成肺部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最终让人因肺损伤死亡。
从安全角度来说,吸入呼吸道的东西,最好遵循“疑罪从有”的原则——除非有必要且有安全性的证据,否则不要随意吸入。
想要提神醒脑,有安全可靠的方法
如果因为久坐学习而觉得昏昏沉沉或者呼吸不畅,片刻的休息和运动是很好的改善方法。
虽然感受不明显,但大多数人都能在运动后实实在在地改善鼻腔的通气功能[2]。
迷恋“鼻吸能量棒”,究其根源还是学业负担沉重和休息、锻炼不足的缘故|Pixabay
久坐有很多健康风险,每小时起身活动不仅能抵消久坐对于健康的危害[5],还能改善学习时的注意力[6,7],并对认知能力、大脑功能和学习成绩都产生积极影响[7]。
孩子们迷恋“鼻吸能量棒”,很多是出于提神醒脑的需求,究其根源,其实还是学业负担沉重和休息、锻炼不足的缘故。
老师和家长们当然应该警惕“鼻吸能量棒”的潜在风险,但同时也要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充分的课间休息和体育锻炼。用健康的方式提神醒脑,才能彻底戒掉对这些产品的心理依赖。
参考文献
[1] 高翔,武骏,魏洪政,等.鼻黏膜温度变化与鼻气流感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36(5):401-406.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2.05.017.
[2] Eccles R. Menthol: effects on nasal sensation of airflow and the drive to breathe.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03;3(3):210-214. doi:10.1007/s11882-003-0041-6
[3] 程阔菊,王晖,陈垦. 薄荷醇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02): 377-380. DOI:10.13192/j.ljtcm.2010.02.190.chengkj.071
[4] Meyers RS, Thackray J, Matson KL, et al. Key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Drugs in Pediatrics: The KIDs List. J Pediatr Pharmacol Ther. 2020;25(3):175-191. doi:10.5863/1551-6776-25.3.175
[5] Stamatakis E, Gale J, Bauman A, Ekelund U, Hamer M, Ding D. Sitting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Adult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 Am Coll Cardiol. 2019 Jun 4;73(21):2789]. J Am Coll Cardiol. 2019;73(16):2062-2072. doi:10.1016/j.jacc.2019.02.031
[6] Infantes-Paniagua Á, Silva AF, Ramirez-Campillo R, et al. Active School Breaks and Students' Att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Brain Sci. 2021;11(6):675. Published 2021 May 21. doi:10.3390/brainsci11060675
[7] Donnelly JE, Hillman CH, Castelli 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6;48(6):1197-1222. doi:10.1249/MSS.0000000000000901
[8] 唐敬龙, 祝肖肖, 郑玉新. 吸入胍类消毒剂致肺损伤的毒性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 [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 (02): 209-212. DOI: 10.3760/cma.j.issn.0253-9624.2020.02.018
[9] 高翔,武骏,魏洪政等.鼻黏膜温度变化与鼻气流感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36(05):401-406.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2.05.017.
作者:飞刀断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