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济南文旅绘出生机锦绣美画卷

2023-12-21 11: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济南市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上谋新篇、开新局,济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天下第一泉文创雪糕

 

  A 坚持项目为王 产业不断振兴壮大

  2023年即将收官,济南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全市文旅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张张亮眼成绩单,绘就了诗和远方新画卷,真正让济南成为八方来客“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的文化胜地、度假天堂。

  “一业兴,百业旺”,如今的古城济南在“网红”路上一路狂飙。走在济南的街头,处处人气旺。超然楼、老商埠、印象济南……各地游客慕名涌入“网红济南”,各大景区人头攒动,商场里热热闹闹,夜市里熙熙攘攘,餐饮店门前排起长队,这浓浓的烟火气里,升腾着满满的幸福味。

  今年年初,全市出台促进文旅消费的若干措施,从减免国有景区首道门票、启动入境旅游市场等多方面入手,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文旅消费。“超燃五一”“城市表白季”“城市美丽季”“涌动泉城·游泉打卡”“济南漫游季”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贯穿全年,形成月月有活动,提升了城市影响力。

  同时,全市不断创新“玩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十一”假期,明水古城正式开门营业。明水古城以“清照文化、泉水文化、儒商文化、铁匠文化”等元素为内涵,打造“交通上人舟流转、建筑上村舍俨然、产业上农商辉映、生态上稻荷飘香、文化上古今交融”的泉水生态文化标志区,一开业便成为济南文旅新地标。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全市推出济钢遗址公园、成丰面粉厂电竞新媒体产业园、579百工集文创产业园、709文化产业园等工业遗址项目,引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时尚音乐、剧本艺术等新业态。胶济铁路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全市热门网红打卡地。

  随着文旅消费升级,夜食、夜游、夜购、夜娱……各种“新夜态”下丰富多元的夜间生活,唤醒了济南夜的新活力。明府城、老商埠、悦立方、印象济南·泉世界等精品夜间经济聚集区,融合多种模式满足消费主体需求。多样后备箱摊位,既烘托了多商圈客流量氛围,也为城市里的人提供了“诗与远方”的浪漫。舞剧《红楼梦》《红色娘子军》、话剧《戏台》《人世间》等一票难求,薛之谦、张信哲、刘若英演唱会吸引全国乐迷,开心麻花多场喜剧表演填充周末,德云社相声专场再现“曲山艺海”盛景,奥体中心泰山队主场球赛将夜晚泉城狂嗨推向了高潮。一场场音乐会、一幕幕舞台剧、一次次演唱会……让济南的夜晚增加了更多的艺术感。

  为激发文旅消费,今年全市推动出台《济南市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创建3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着力打造“泉城夜八点”品牌。济南荣登携程“五一”最强周边游吸金力榜单第一名、“端午”全国最火周边游城市、“十一”全国十大周边游目的地。

  B 开展多元融合赋能 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

  青山如黛,碧水悠悠,鸟语花香……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强力引擎。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北有温泉南有山,西有湿地东有泉”,这是对济南乡村特色的最简单概述。在田野、在林下、在河边,融入自然,体验农事,享受民宿,品尝美食……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旅行新潮流,受到许多市民游客青睐。

  近几年,全市不断加强乡村文旅资源的整合,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每年统筹安排3000余万元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给游客带来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3年,全市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坚持“三产融合”,围绕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围绕推进产业资源加速转化,坚持精彩活动牵引,整合各区县农业园区、特色种植以及乡村民居、泉水等资源,推出赏花采摘、休闲观光、民宿度假等特色多样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品,举办各类踏青赏花节、采摘节、露营节、音乐节等30余项“乡村好时节”主题旅游节事活动,累计吸引游客200多万人次。

  同时积极实施“旅游+”,将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策划打造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20条,推出一批郊野泉水游、红色研学游等主题线路产品。

  此外,对原有民房改造提升,打造民宿,盘活了乡村闲置住房,乡村建筑得到保护和复兴。与民宿业相匹配的生态环保产业得到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重点推荐南部山区西营街道等5个街道(镇)参与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评选、章丘区垛庄镇官营村等10个村参与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评选、长清区万德街道等3个街道(镇)参与山东省民宿集聚区创建,推荐商河县许商街道等2个街道(镇)申报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

超然楼成为2023年新晋网红

  C 坚持惠民导向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今年以来,全市以群众需求、百姓满意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以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2023年全市新建泉城书房8家,截至目前,运行开放50家泉城书房。

  “泉城文化驿站”着力于创新引导社区周边艺术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目前首批28家泉城文化驿站已成功运行。与此同时,全市创新阅读体验,全力打造“爱阅之都”。

  “看得见一城山色,听得见泉水叮咚,闻得见满城书香”,济南之美不仅在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自然之美,更在于书香气韵浸润的城市气质。目前,全市12个区县和3个功能区均建有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并建成阅读驿站、分馆、流动站等各类型公共阅读空间100余处。同时,总分馆体系、图书馆联盟不断完善,可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的有规模阅读空间350家,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惠及全民。

  在不断丰富城乡阅读空间、打造阅读阵地的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还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全国图书馆界首家阅读迷宫今年7月落地济南市图书馆,开放首日的体验名额仅20分钟便预订一空。

  此外,还有原创沉浸式剧本游戏、山海经之夜、元宇宙互动文学体验、闭馆音乐秀、图书馆之夜、融阅读绘剧场……通过不断突破传统阅读阵地,致力于打造融合性、沉浸式、立体化的阅读活动,为群众奉上一场场视听阅相交融的盛宴,也让书香成为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D 讲好“两创”故事 解锁泉城流量密码

  历史文化遗迹,是探索现代文明源头活水的雪泥鸿爪,也是文化“两创”的源头和基础之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底蕴深厚、文脉绵长,龙山文化、名士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

  今年以来,全市持续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先后完成孟氏古楼、五峰山洞真观古建筑群、云台寺—椎尊宝殿、鲁西天齐庙、大佛头摩崖造像等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同时,扎实开展考古前置,今年以来完成考古调查210余项、考古勘探33项、考古发掘8项。济南市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入选2022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入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济南考古前置工作先后荣获山东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省政府创新奖。

  古为今用,最大程度发挥历史文化遗存的普及传承作用,让更多人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文化“两创”的重中之重。坐落于千佛山脚下西北侧的济南市博物馆,就是将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技进行传承的典型之一。创新搭建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全景将文物进行全景虚拟展示,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沉浸式畅游博物馆。同时,还制作推出了乐舞杂技陶俑的动漫视频及互动游戏等,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文物在“数字变装”中实现加速“破圈”。

  此外,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接轨,也是文化“两创”的关键。今年以来,济南持续借文化优势打造现代化城市特色IP、推进特色项目建设。

  位于泉城路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自2022年9月开业以来,凭借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手造精品、手造体验、手造会展、手造剧场、手造活动,吸粉无数,成为济南的新晋网红打卡地。以“二安”为代表的“诗城词都”是济南的另一张闪耀名片。连续两年的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在大明湖畔举办,宋风游园会、诗词歌赋飞花令、文化小剧场、国风市集……在与文旅结合的当下,李清照与辛弃疾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代人物。在新技术、新创意的融合下,融入济南城市的品格,融入泉城市民的日常。

  今年以来,济南破圈出彩的文旅IP不止这些。比如让维纳斯跳舞的“国际双年展”、大明湖畔亮灯的历史文化名楼——超然楼、天下第一泉的“锦鲤鱼墩墩”文创雪糕、“超然楼慕斯”等。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崭新的2024即将启航,全市文旅将继续强化思想引领,担当文化使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绘就可观可感的文旅图景,为城市软实力定义更多可能,为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爱济南客户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