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东平路,那些留下的和即将离开的
三三
背靠着上海美领馆的高墙,桃江路与东平路在眼前各自伸展。两片狭长区域内,秋日梧桐落满地,小店鳞次栉比,不同肤色与打扮的行人,点缀其间,少有吵嚷。独自漫步街头步,每个角落都充满海派气息。最近,东平路沿街一众老店被列入政府迁居计划,让很多人视线重新集聚于此。老客赶着最后时刻来道别,新客也慕名来看热闹。
东平路上的许多商铺即将搬离东平路短短几百米,被衡山路截为东西两段。同建国西路连成片的小楼,或者岳阳路的高墙深宅不同,这条路上老洋房数量不多,通街不过五六户,幢幢精巧,半隐在树墙与栏杆之后,彼此有间距并不贴合,入口都开得不大,不显山露水,路人一不留神也就走过去了。街上也没有杂居弄堂,音乐学院附中占去超过1/3地界,艺文气息浓郁,余下都是开业数十年至三五年的精品店,意大利菜、泰国菜、面包坊、咖啡小馆、饰品买手店,以及城中有名的有机蔬食馆,大家长相各自清丽。洋房、学校、商铺,东平路上的一切,总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又有种勾人一探究竟的神秘。
树荫覆盖的东平路,行人不多不少这种大家闺秀式的神秘感,也许是来自这条路曾经的主人们。而东平路最初的模样,和沧桑岁月,要从百年前说起。
1913年,Route Francis Garnier(贾尔业爱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筑成,以19世纪著名法国海军军官、探险家——安邺(Marie Joseph François Garnier)命名。作为法租界的主要街道之一,东平路的诞生标志着上海开埔之后、抗战之前,殖民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开始。洋人在租界内开银行、盖房子,即便家乡正在如火如荼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洋彼端一座座时尚精巧的别墅依然拔地而起。全球资本者与资本市场给上海带来了最初的秩序与效率。
1915至1926年,欧洲还在经历一战的收尾与恢复期,上海则正值经济高潮,尤其房地产业,租界内成熟的股份公司聘请国际级设计师,在空地建房或旧屋改造,数量之众、技艺之丰,造就了上海城中独特的殖民风格。东平路上的各家大宅,就是此时兴建,闹中取静。有趣的是,民国四大家族不约而同,全都青眼此处。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的住所:爱庐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宋子文在东平路9号买下花园洋房,作为宋美龄的陪嫁。此后直到1948年,这座花园别墅就作为蒋氏夫妇在上海的行宫,与庐山“美庐”、杭州“澄庐”并列。可能因为新婚正甜,这里被蒋称为“爱庐”。
“爱庐”是一幢法式别墅,两层空间加阁楼,屋顶铺盖鱼鳞瓦片,外墙拼贴着清水鹅卵石,屋顶的烟囱和老虎窗,错落有致。屋前有花园,一泓池水边设鹅卵石小径,应和建筑外墙。建筑中唯一中式元素是块小而透的太湖石,石上镌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爱庐”两字。20余年间,蒋氏夫妇住在上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略停几日也是为了接见一些沪上人士或政府要员,要不就接亲人一起,共叙片刻天伦。
现在9号主楼是音乐学院附中的办公楼,外人非请勿入。路过只能自门外远远一窥建筑背影,所幸副楼被辟为商铺。常有个游商,在墙外摆摊,也有些年头了。摊子上卖些竹篮布袋,花花绿绿的,而背景则是百年墙壁。一颗颗鹅卵石已有脱落,无人增补,空着灰色印记,余下大半在阳光下绽放琥珀光泽。
宋子文的居所东平路11号,就在“爱庐”西侧,正对街口,多年前就辟成Sasha’s酒吧,是唯一同衡山路酒吧街的喧嚣有联结之处。说来也巧,这座红色法式小楼外形别致,宽大露台与开放花园最适合欢聚party,宋家的聚会也常常在此举行,还有为宋美龄特别设置的小憩房间。百年后酒吧依旧夜夜笙歌。
作为城中的隐匿权力圈,与蒋裙带关系最紧密的宋、孔两家置业都紧靠“爱庐”,东平路7号就曾在孔祥熙名下。不同于蒋宋的法式风格,孔祥熙与宋霭龄的洋房,第一代主人是个北欧商人,因此整个建筑承北德地区或丹麦民居风格,高耸的壁炉烟囱,小而厚实的窗户,没有遮阳的木百叶,很适合于北方冬季寒冷的雪天。如今7号亦归属音乐学院,深藏其内。
连路边摊也透着精致而二十前东平路沿街的商铺开始呈现出一种精致风格,因为迁居计划一些老店即将迁出,最令人不舍的三家都守在“爱庐”边。2007年开业的钲艺廊,是间前店后咖啡馆的精品屋,满室融合了30多个设计师及中国当代艺术家授权的延伸产品,一众杯碟壶家私小物,带着中西融合元素,呈现海派意味。隔壁天泰泰国料理,是近二十年老店,作为上海第一波洋房内的东南亚餐馆,这里一草一木记录着上世纪八零年代食客的青春记忆。
钲艺廊的家居用品带着中西融合元素最末一间D.0.C Gastronomia Italiana,守着东平路5号。这是曾被总厨细细装扮过的地方,意大利葡萄酒大瓶做成桌灯,番茄罐头桶做成刀叉盒,充满抽象意味的墙画,巨大的柴木烤炉……都即将消逝在快节奏的上海城中。chef Gino 说起过往岁月,如数家珍。他在这间餐厅里找到了同样喜欢意餐的太太,生出喜欢吃意面与芝士的女儿。几年后要告别这里了,而意面香与芝士浓,已经牢牢扎在总厨与食客的心中,并无转移。
即将离开的意大利餐厅众多离开名单内,只有正对学校的大店Green&Safe得以保留。这是上海为数不多真正拥有农场的餐厅,踏入店门一刻,城市与自然的隔阂就被缩短了。两层开放空间内,集杂货铺、菜场、烘焙屋、简餐区与开放后厨与一身,自家农场会根据时令设置年度种植计划,主厨会根据时令设置四季餐单,当食客吃到一口甜度与脆度极突出的新鲜时蔬时,风味经由味蕾给大脑的震撼,不言而喻。
Green&Safe的蔬果都来自自有农场东平路的洋房从来不是上海最气派的,也不是曾经主人们的常驻居所,四大家族自南京来沪,多处寓所仅是选一个停几晚,期间不是见客就是外访。借着餐馆与酒吧的人气,东平路也曾热闹过些年。而今餐厅们迁出,这里又将重归平静。时间更替,人来人往,上海城市里很多街巷早已改头换面,是另一番光景。而东平路宁静了百年,不喜不悲,依旧还是那副模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