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把人笑拥了的方言,是我的家乡话 | 热度

2023-12-21 14: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楼兰语四级考试

请选择以下楼兰语名言的适用场景

1. “笑yong了”

A. 指朋友一起拥抱欢笑 B. 指沉溺娱乐使人平庸 C. 指笑太大声以致昏厥

2. “iPhone手机”

A. 苹果牌手机 B. 恪守本分的品质

C. 草饲绿色白羽鸡

3. “lonely问题”

A. 面对道德上难以评判的事件

B. 形容都市人的孤独现状 C. 倡导单身自由

正确答案:CBA

以上名言均来自完颜·心理咨询师·百度百科北大校长·“楼兰语”集大成者·慧德老师。

把人“笑拥了”的地方普通话

今年八月,完颜慧德红了。在此之前,她已经直播了三年,不过如此“泼天的富贵”还是头一回。

——完颜慧德何许人也?

——抖音网红,网友们亲切称为“完老师”者。

在抖音中找到本人账号,简介栏里写着四项头衔: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推动者;

北大心理系毕业获得心理学理学学士学位;

参与心理学项目的研发。

除此之外,还有最顶端保护国家安全的反间谍号召,和简介最后的个人履历:从事心理学工作二十年来帮助有婚姻情感亲子关系,焦虑抑郁情绪有困惑的朋友,重回正常的生活状态。一起传播积极心理学,让爱充满世界。

完颜慧德抖音账号简介

知乎上她填写的职业是“西安感悟心理咨询中心医生”,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度、天眼严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我们能找到的唯一一个名为“感悟”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吉林。

至于备受争议的北大学历和咨询师身份?不知道,查不到,老师本人的回应是“任何资料都齐全,但是呢就不往外放”,并表示告诉你你不相信就应该“中子”(终止)。有人连线时质疑她讲过自己是某中医大学的,完老师则表示“有三个证为什么不可以”。

完颜慧德的直播连线咨询费并不便宜。那么,来找完老师咨询的粉丝如此之多,想必一定是都对老师的专业能力深信不疑了?

非也。实际上对于排队连线老师的网友来说,最想做的的除了问老师的学历和一些“lonely”问题外,就是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楼兰”口语水平。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跟不玩抖音的甘肃同学Xx没什么关系。然而不幸的是,某天她在舍友面前无师自通了一句“笑拥了”。

舍友:“哈哈哈哈哈哈你怎么还学人家说话呢?”

Xx:?

莫不是在笑我的口音???

没错,方言梗来自普通话2.0版本——混杂方言口音的“塑普”。火爆全网的楼兰语,其实是人家正儿八经的一句“笑晕了”。

来自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Null同学在语言学概论的课堂上做了名为“完颜慧德是哪里人”的课题报告,他解释道:“‘楼兰语’并非方言,也显然不是标准普通话,而是结合当地语言背景与个人特色的普通话,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与‘地方普通话’概念类似。”

至于完颜老师本人籍贯信息,一系列分析后,他得到的结论是基本确定在甘肃庆阳,“当然,网上也有up主觉得是陇南”。不过位于陕西北及甘肃一片是板上钉钉的。

所以,所谓“楼兰语”就是当地的地方普通话,类似的还有经典的“从二仙桥到成华大道”的四川“川普”、随湖南卫视节目和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传播广泛的“湖南塑普”、广东的“粤式普通话”、福建的“闽南腔塑普”……

(图源小红书)

你笑晕,我懵逼,方言深藏身与名。

幽默、诙谐的方言梗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对外地人而言,这些方言梗不仅带来了许多乐趣,也促进了他们对于某个地区文化特色的理解。而对于本地人来说,这些把人“笑拥了”的梗,正是令他们倍感亲切的家乡口音。

“好真实!我平时说话就蛮多倒装句。”

“我身边人就是这么说话的,我觉得很正常。”

“这些就是一些常用的口语。”

“我真的很熟悉,因为我知道有不少人都会这么说。”

对于网络上的方言热梗,本地人感受更多的似乎是熟悉与真实,他们从家乡口音中获得了满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你的笑梗,我的家乡话

方言梗绝非互联网特产,成书册者有《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民间“孩子”与“鞋子”之辨也可谓“经典咏流传”;调侃口音也不止中国独有,美国加州口音、英国北爱尔兰口音的幽默艺术作品早远播重洋。方言梗在多个时空、多种文化中经久不绝,深受人们喜爱。

(图源小红书)

从社会情感方面来看,方言梗体现了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人们可能会通过理解和分享特定方言的梗来加强与方言群体的社会认同,从而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的确,方言梗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对彼地的印象。乡音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是“久作长安旅”,桥的那边是有关家乡的诸多记忆。

“我说我们广西话的时候,就想回家吃东西。”小何来自广西柳州,对他来说,“小锅小麦嗦粉”(小哥小妹嗦粉)不止是一句调侃,更意味着一碗滚烫痛快的螺蛳粉。

来自吉林,说着一口地道东北话的早早则把家乡话和早市上的烟火人情联系在一起:“随便一个大街上的女孩,大爷大妈都可以叫闺女。”

小涵则觉得北京话“很随意,给我一种热情友好的感觉”,作为第一代北京人,她透过北京话看到的是胡同里热情攀谈的大爷们。

方言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家乡话是一个很好的开启话题的契机——哪个寝室会没有一场关于方言的“学习交流大会”呢?我们和室友分享自己家乡的方言,也被其他地区口音的独特魅力吸引,原本陌生的几个人,通过方言的“交换”拉近了距离。

(图源武林外传)

特色鲜明的方言有时也带来刻板印象:说着东北话的似乎总是热情的e人,山东话令人立马想到铁血硬汉,吴侬软语是不论说什么都含着水的温柔......

一方面,方言有助于我们快速形成对一个人的大致了解,相同地域的人们也往往因相似口音而迅速熟络;另一方面,这种印象可能带来一种反差感。谈起来自福建的舍友,木鱼开玩笑道,她眼里舍友最漂亮的时候是在开口说话前,闽南话一开腔,初见时的清冷滤镜就被打碎了。

我们在认识一个人前,就先听过对方的声音。以乡音为引,不断丰富对一个人、一方人的认识,几乎是对面相识的必经之路。

带上我的家乡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也是故乡情怀的永恒寄托。但在这个人口迁徙流动如大潮奔涌的时代,方言生存的空间好像正在被不断挤压。

对来自潮汕的大咩来说,说好潮汕话不止是为了交流,还意味着对家乡文化的传承。现在的年轻人在外常讲普通话,只有回到家、面对亲人,才会讲几句潮汕话。

然而因为平时讲的少,好不容易拾起家乡话也会卡壳:“年轻一辈其实没有传承得特别好,有一点点断层。”大咩觉得,当某个方言词汇的音节逐渐被人们淡忘时,故乡的归属感似乎也被削弱。

潮汕话书法小纸条(图源小红书@墨香)

“当我们走向一个面向更多人的平台时,就需要我们的语言能被更多人理解。可能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会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一个更加‘高素质’和‘良好教育程度’的印象。”来自甘肃的木鱼觉得,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让普通话变标准的过程——许多父母会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说方言,营造“普通话”的家庭氛围;在学校里,老师授课也大都使用普通话。

山东的季节也认为:“现在我们都讲普通话,学英语,是因为我们到了一个全国互通,全球互通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乡音,方言,故土等元素似乎不如乡土社会时代那样重要。”她的弟弟就从小说普通话,留给方言的语境好像越来越少。

(图源小红书@ppo)

诚然,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保证沟通流畅一直是口语的第一要务。五湖四海的人们以普通话消解隔阂,方言和口音便时常造成困难。

早在2006年,一篇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中就研究过这一现象,文中以上海为例写道:普通话是国语,也是高层语体,上海话则是低层语体。前者用于书面语言和较正式的场合,后者则多用于非正式的场合。

(图源@加强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座谈会发言摘要)

不过,对于常年说普通话的大学生来说,口音反而格外值得珍重——在被问到是否会尝试改变口音时,受访者的态度基本一致:

用河南人小H的话来说:“我不希望我去忘记口音,铭记口音就是铭记我以前的生活。”前几天她同妈妈打电话,一开口就是下意识的普通话,小H说,这让她觉得“有点奇怪”。

木鱼则表示,虽然一开始在宿舍不好意思讲方言,不过听舍友们“各显神通”后,也就不怎么尴尬了,“我觉得没有(改变自己口音的)必要,那反而会像邯郸学步一样”。

(图源小红书@静静很好.)

普通话是交流的首选,乡音则用来储存心中的记忆。在早早看,这并不是出于一种刻意的铭记和热爱,而是已经“刻在基因里”的习惯。

李晓在《故乡在方言里》一书中写道:“一个地方的方言,紧紧系缚于血脉故土的脐带之上,承载着这个地方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地图。”

“口音是我随身携带的家乡”,乡音是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无论讲一口何其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故土情怀总深埋在不经意间流露的乡音里。方言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与情怀长寄于身,即便远行千里也难割舍。

初闻完颜慧德老师的“语录”时,木鱼第一个想起自己的初中老师——一位爽快可爱的老教师,有时被不知天高地厚的课代表气急了,边笑边骂“混蛋墩西拱出去”。对她来说,“楼兰语”几乎是“他乡遇故知”。

完颜慧德

我们大抵如此:看到网络上对故乡口音的调侃,先是一头雾水,而后不由得跟着笑;偶尔也为方言叹一口气,或自省传承不足,或不愿一张口便“暴露身份”。

家乡话被玩梗,有笑有念。好在乡土难离,乡音无改,我们总是故乡人。

这篇文章发出的前一天,甘肃省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在外奔波的甘肃人牵挂着家乡的动态,透过电波传来的一句乡音,一声平安是在特殊时期莫大的慰藉。透过可爱、俏皮的甘肃方言,我们也看到了爽朗、乐观的甘肃百姓在面对天灾时的不屈和毅力。

平安,积石山!甘肃加油!

平安,积石山

(文中Xx、小何、早早、小涵、木鱼、大咩、季节为化名)

采访:康子宁 克依娜·塔里提

文字:陈柏彤 陈和林 刘青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把人笑拥了的方言,是我的家乡话 | 热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