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大出版社的《杨家将故事考论》,和以前杨家将故事不一样?

孙雯/钱江晚报
2018-10-28 07:58
文化课 >
字号

说起“杨家将”,你会想到什么?

杨令公撞碑身亡、佘太君百岁出征、大破天门阵、四郎探母、五郎出家、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还有潘仁美这个四处作梗的大奸臣。

不不不,史书中记载的“杨家将”,不是这样的。

我们印象中的杨家将故事,以及杨家男女并肩的英雄谱系,自北宋至今,千年之中,在口头流传、文字记载,以及各种艺术再创中,不断被塑造、被丰富。“杨家将”已经不是最初的杨家将,而是人们把对英雄的赞许、同情集中于一个家族之上。在这个过程中,传说甚至进入了信史,使得“杨家将”背负了一个个时代背后的复杂,其阵容也日渐强大起来。

对于今天的70后、80后来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是难以磨灭的青少年记忆;90后则是看着一波波有关“杨家将”的影视剧长大的;这两天,一款“杨家将”的游戏开启全平台公测,它面向的是当下的年轻受众。

纵观这些文化产品,其构架都源于成书于明代的两部杨家将小说——

一部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杨家府演义》),共八卷58则,约成书于1606年,由秦淮墨客校阅(明代戏曲作家纪振伦);

另一部是《北宋志传》(因与《南宋志传》合刊,又称《南北宋志传》,或叫《南北宋两传演义》),后来的通行本多名《杨家将演义》。该书共分十卷50回,成书于1593年之前,作者可能是历史演义小说编著者熊大木。

这两部小说的时间跨度都长达百年,从宋太祖亲征北汉开始,一直写到宋神宗时十二寡妇征西,叙述了杨家的英勇故事。

不过,两部小说,有些细节不同,且结尾相异:《杨家府演义》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不满宋神宗宠信奸臣、举家迁往太行山结尾。《杨家将演义》的结局则是杨宗保征西凯旋,娶得百花公主。

最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家将故事考论》,作者陈小林正是从这两部杨家将小说出发,考索了杨家将故事的演变、杨家将小说成书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此类世代累积型长篇通俗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复杂关系。

《杨家将故事考论》
鲁迅先生曾说过,杨家将小说“文意并拙,然盛行于里巷间”,从《杨家将故事考论》等“杨家将”研究作品中,可以读出其“盛行”背后的诸多信息,以及历史与民间再创作之间的关系。
史书之中,杨业的“戏份”最多。《宋史》有“杨业传”,记录了杨继业(单名业,以下称“杨业”)的一生。

杨业
杨业是后汉麟州刺史杨信之子,他性格豪爽,善于骑射。20岁时,杨业在北汉(五代时期西北军阀)皇帝刘崇身边担任保卫指挥使,因矫健善战,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因他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无敌”——不过,杨业的“无敌”表现在哪里,《宋史》没有细说。有学者推断,因为这是前朝往事,那些细节或被《宋史》刻意回避了。
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汉,杨业归宋,此时,他的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宋太宗早就知道杨业的声名,让他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宋军凯旋回朝后,杨业又被加授郑州刺史一职,后升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至于杨业是怎么死的,《宋史》的记载也很详细。

986年,宋军开始对辽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注意,是潘美,而不是潘仁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潘美的副手。

大军从河北、山西分东、西、中三路出兵攻辽,约定最后会师幽州。战事最初相当顺利,中路和西路军连战告捷,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不到两个月就收复了云州(山西大同)、应州(山西应县)、寰州(山西朔县东北马邑镇)和朔州(山西朔县)。就在此时,宋太宗要求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持重缓行,不可贪功冒进。但是,东路军的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商定好的战略部署抛到脑后,他们在涿州被辽军将领耶律休哥断绝粮道,退兵再败,一路退归到了雄州。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其中,西路军退守雁门关以南的代州,掩护四州官民内迁。辽国的萧太后统领十万大军进行反扑,重新夺回了寰州。

在当时的形势下,杨业主张不与辽军硬拼,而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进行周旋,力保官民安全南撤。但是,监军王侁对杨业的计划不以为然,他认为,宋军完全可以北上直击。他还讥讽杨业,平日自诩“无敌”,碰上敌兵,却不敢正面迎战,难道“有他志”?

这里说一句,北宋监军,职位虽然并不比杨业高,但他们是皇帝的代言人,地位非同一般。杨业本是北汉降将,与辽国有着30年的盟友关系。就他的身份而言,必然急于证明“有他志”纯属乌有。

在急于证明自身的冲动中,杨业出战了。出兵前,他对潘美说,这一战必定失败。但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他,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请潘美与王侁在此埋伏步兵和弓箭手,等他战败退至此处,伏兵可以左右夹击敌军,实施救援。

陈家谷口的阵式按照部署列好,杨业与杨延玉父子率军正面迎击辽军。一场激烈的厮杀,从中午延续到黄昏,王侁以为辽军已败走,想与杨业争功,便率军离开陈家谷口。杨业退到谷口,不见救兵,同时,他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进,被辽军俘虏。这一战中,杨延玉战死。

被俘虏的杨业长叹自己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败,愧于宋太宗的厚待,没有脸面活下去,绝食三天而死(小说中杨业撞李陵碑而亡)。

在杨业死后六十余年,1051年,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应邀为杨家后人杨琪写墓志铭,其中说到了杨业与其子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因宋朝在各政权并立中的处境,以及欧阳修、包拯等人的“站台”,杨家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故事,在几十年间由“时事”成为“故事”。在后来的小说和戏曲、影视作品中,和杨业本是合作关系的潘美,也成了人人痛骂的大奸臣。

在“杨家将”的戏曲和影视剧中,杨业有8个儿子,每个人都被讲述出了精彩的故事。——按:在小说中是七个儿子,戏曲、评书和后来的影视作品是八个儿子。

实际上,根据《宋史》记载,杨业有7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训、杨延浦、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除了杨延玉战死,其余六子,都得以善终。

在小说戏曲中的杨六郎杨延昭,对应的历史原型,应该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朗(只是,在小说戏剧中,杨四郎却叫杨延朗)。

可杨延朗为什么改名了?

杨六郎战辽军
原来,宋真宗信奉道教,将道士赵玄朗(就是财神爷赵公明)尊为圣祖。1012年十一月,宋真宗下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此时,杨延朗已经进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他卒于1014年,终年57岁。但是,在皇帝的意旨之下,他叫了近一辈子的名字不得不改。后人推断,杨延昭这个名字应该是在他身故之后才流传开来。
实为杨大郎的杨六郎,长年镇守边关,没在京城生活或任过职,也不大可能像传统戏曲中所塑造的那样成为柴家的郡马。

“智勇善战。所得赏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这是《宋史》对杨六郎的描述。

有一件事,可以体现杨六郎的“智勇”。

杨六郎战辽军
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所在的遂城,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时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城墙成为冰墙,光滑难登,辽军只好撤退。
可是,这杨大郎为什么不叫八郎、九郎,或者十一郎,却单单叫六郎?

从史学家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可见,六郎之名,是载入史册的——“敌惮之,目曰六郎”、“虏畏之,呼为六郎”。原来,“六郎”就如同今天的“小鲜肉”,是对某一类人称呼,辽人正是因为害怕杨延昭而称他为“六郎”。

其实,后世流传的杨六郎故事中,可能还有岳飞的影子。

在《杨家将故事考论》中,陈小林认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杨家将故事里有所体现。比如,在两部杨家将小说里,三次写到杨六郎有“直捣幽州”之意,不管这些故事是否符合史实,陈小林认为:“南宋的忠义军民渴望恢复中原,这份渴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则不免转移到说话伎艺和小说编撰等领域。”

按照戏曲、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另外也有杨宗保、杨文广都是杨六郎之子的说法。

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文广也是一员虎将,他“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后来,杨文广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他很有才能,就让他跟随在身边。杨宗保这个人,元初徐大焯在《烬余录》最早提及,认为他是杨延昭的儿子。

《杨家将故事考论》一书的观点是,杨宗保是以杨文广为原型的虚构人物——这个“杨文广”是指麟州杨文广(字仲容),他至迟在南宋就已出现在杨家将评话里。也就是说,在南宋时的杭州城里,杨宗保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以“杨文广”作为故事人物,而要换成“杨宗保”这个名字?

陈小林认为,出于资料匮乏,目前只能存疑,但他觉得,学者杨芷华的解释可以参考:“仲与宗字音相近,容与宝字形相似,而宝与保读音相同,大概在口头传说与文字记录的过程中,仲容与宗宝相讹。”

“杨宗保是麟州杨文广在杨家将故事里的对应人物——这个‘杨家将故事’属于北方戏曲文学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杨宗保和杨文广实即一人。然而,两部杨家将小说中的杨文广另有其人,他就是播州(现属贵州遵义)杨文广(字敬德)。”

杨宗保穆桂英

原来,播州杨氏,自始祖杨端(唐末)至杨应龙,雄踞当地七百余年。元末明初,播州杨氏开始对外声称自己是杨家将的后裔,这种说法,有其对上对下的政治意图,播州杨氏的征战故事,也随之进入了杨家将的故事谱系,正因如此,后来的杨家将故事,有了浓厚的西南气息。

因此,杨家将小说中的杨文广,可能都是播州杨文广的故事,而与麟州杨文广没有什么关系。

杨家将故事中的男人活得丰富多彩,女人也不逊色。

只是,在小说和电视剧里轰轰烈烈的“杨门女将”,在正史中找不到一点影子。而《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曲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曲目,属于现代作品。

按说,杨门女将如果真如文艺作品中表现的那样,在典籍中一定会有所记叙。但是,单就《宋史·烈女传》而言,近40名“奇女子”,没有一人出自杨家。

穆桂英真有其人?

陈小林的观点是“穆桂英”这个名字很可能真是因为故事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但这个名字所指的那个形象当有其原型。

由《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的叙述可知,“穆桂英”原作“木桂英”,又叫“木金花”,其父为定天王“木羽”(不过,两部小说都将“木羽”误刻为“沐羽”),这样一来,“木羽”就可以被称为“木定天王”。

这个称号,很容易和云南丽江木氏称“木天王”联系起来。丽江木氏,原为丽江纳西(古称么些)土酋,明洪武十五年(1382),其酋阿甲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朱元璋赐以木姓。

陈小林赞成卫聚贤和任乃强两位学者的猜测,认为穆桂英形象的原型是丽江土司之女。而大破天门阵的故事中的一些要素“可能是从丽江地区某个(些)传说移植过来的,在这个(些)传说里,穆桂英以土司之女的身份出现。”

正因小说中的杨文广其实是播州的杨文广,穆桂英的故事才有了更为丰富的生发可能。在明朝宋濂的《杨氏家传》中,记有播州杨文广攻打老鹰砦一事,老鹰砦穆氏被征服后,成为杨氏的部属,杨穆两家结为姻亲也成为可能。而这段历史,成为穆桂英招亲的主要素材之一。

很多穆桂英的故事流传在雁门关南北一代,而不是西南。陈小林认为,穆桂英故事是从丽江传说移植过来的,但在西南地区的杨家将故事中尚未充分发展。它的完全成熟,是在传到河北、山西、陕西一带且融入当地杨家将故事之后。久而久之,穆桂英也就“反认他乡是故乡”了。

(原题为《千百年来枉听书 杨门故事是非多》)

    责任编辑:张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