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子女教育的战略思考

2023-12-19 1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是长期的选择,如企业的竞争发展一样,也需要战略考量,站在未来看现在。

长江商学院刘劲教授近日撰文指出,如果从父母的角度对子女的教育进行战略分析之后,不难发现,人们在教育中常做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和教育的长远目标不匹配,而教育战略要求人们做到的事情又往往被忽视。以下与你分享他的观点。

作者 | 刘劲

来源 | 经济观察报

刘 劲

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

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战略是对一系列长期选择的优化。国家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个人的成长,都是长期的选择,所以都要有战略考量。

长期的事情不仅仅是时间长,更重要的是过程中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的战略必须是动态调整的,因此不能从现在的状态去确定地递推未来,而必须换个角度,要从未来倒推回来看现在。

对长期选择优化的宗旨是从未来的结果出发,顺着时间轴倒推,找到每一个节点的最优选择,然后再把这些节点都穿到一起,获得一套整体的、从现在到未来的战略规划。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上看子女的教育,我们第一要意识到对子女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是长期的事情。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纽带是人间最强的链接,并没有时间限制,不是到了子女成人就结束了。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到了三四十岁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成熟起来,不能自食其力,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就永远不可能退休,会被孩子的各种问题持续困扰。所以父母必须像制定所有长期战略一样,用倒推的方式来制定子女的教育战略。

既然有了孩子,人的一生就不是孤立的,子女是父母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父母人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子女的教育,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比如子女本身的角度,或者政府、社会的角度。每个角度的优化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角度代表不同的利益。这里我们只分析父母的角度。

除了子女自己,父母肯定是天下最关心子女的人,也是天下对子女教育投入最多的人,所以他们的视角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要孩子无非有三个终极目的:

● 一是传宗接代;

● 二是养儿防老;

● 三是享受天伦之乐。

这三个目的的重要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传宗接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会看得非常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随着现代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冲击,人们更加注重当世的幸福,而渐渐忽略了对祖宗的各种传统义务,因此传宗接代的意识就越来越淡漠。

再比如养儿防老,本是父母和子女的一个隐性契约:父母把子女带到这个世上,把他们抚养大、教育好,到父母老了子女再反过来报答父母,给父母养老送终。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赡养老人的社会化改造(社会保险、养老机构),社会取代了一部分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不同的社会程度不同),因此养儿防老也就淡化了不少。

总体来说,父母要小孩的三个目的中有两个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只有天伦之乐保持了恒定。现代人的生育率越来越低,和父母要小孩动机的减弱不无关系。

那么,父母需要培养怎样的子女才能满足自己的三个目的?不难看出,如果子女是健康的、充满了爱、事业是成功的,父母就能最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目的。

健康的重要性无需讨论,无论是身体或是精神上的健康都是一切快乐的最重要的支柱,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说起。

事业成功也容易解释,因为事业成功可以提供物质基础。父母和子女一样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都需要物质上的帮助。老百姓为了简化讨论,往往把物质基础等同于金钱,但其实名气、社会地位、官职等都能提供物质支持,和金钱有非常相似的作用。

“爱”是中国父母讨论较少的一个话题。有人会问,从自私的角度上看,做为父母,子女只要爱我们自己就可以了,为什么需要把爱给扩展开来,上升到一个普遍的高度?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是一种能力。大多数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但爱他人并非易事,因为这种爱往往要求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为他人谋福利。

子女为父母提供金钱上的支持,父母的钱多了,但子女的钱就少了;子女为父母解决问题,父母满意了,但子女需要花时间,可能收入就降低了,或者会错过工作中提升的机会。要爱一个人,就要把这个人的利益看得跟自己的利益一样,甚至更重。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并不容易获得的能力。自私是自然的,爱他人却需要努力。

正是由于爱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爱他人,他大概率没有能力爱自己的父母。所以,即使从自私的角度上看问题,为了让孩子爱自己,父母一定需要培养孩子爱人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无外乎三种方法:

● 一是让孩子知道爱的重要性;

● 二是教给孩子爱人的方法;

● 三是找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爱人的行动,为别人做牺牲自己利益的事情。

在这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向恰恰是相反的,他们会教育孩子不要吃亏,要去占别人的便宜。

这种做法的根源是父母的一种思维误区:普遍来讲,由于强大的动物本能,父母在孩子面前会体现出极强的利他倾向,一般会把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完全等同,甚至看得更重,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正是由于这种无条件的爱,父母往往会把自己本身的自私性扩展到孩子身上,把“我”变成“我和我的孩子”。

父母会想“我和我的孩子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只要孩子对我好,他对别人自私是件好事”。

但我们要意识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如果停留在动物本性的层面,其实是单向的。

父母爱子女,子女也会爱他们的子女,但反向的,从子女到父母的爱,在子女成人以后,并非自然,没有进化的基础:父母爱子女可以帮助子女生存,因此保持父母本身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生存和延续;子女对父母的爱对于传宗接代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从进化的角度上看子女应该把精力都放到他们自己的后代上。

所以,成年子女对父母反向的爱是需要教育才能获得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就是强调这种爱和义务。但孝道教育的局限性太强,更加强大、更加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爱他人的能力。如果子女有能力爱自己的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怎么可能不爱对他们恩情如山的父母呢?

有了健康,有了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最后的一块是通过教育让子女提升事业成功的概率。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看事业成功的驱动因素。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有两个组成部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教育、自身的努力、重要节点上自己的选择等;后者包括所有宏观、中观、微观中个人无法影响的因素。

很多人浪漫地认为人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岂不知不可控因素起着同样巨大甚至更大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一些在事业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来研究一下,比如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明星等,我们会发现巨大的成就往往主要来自不可控因素,而不是可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父母的教育不能是烧上一柱高香,然后祈祷子女将来能运气好。父母能做的事情是,首先意识到成功的偶然性;其次是聚焦可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子女的能力和担当。

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思想,以及把思想转化成行动的执行力。担当是牺牲自己资源和利益而去做正确的事情的意愿。能力和担当缺一不可:如果子女有能力但没有担当,做事一定被动、推诿,或者仅仅是纸上谈兵;如果子女有担当但没有能力,做事只有匹夫之勇,会在努力中承受各种失败。能力和担当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有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

愿意看到问题,能够看到问题,最后能够解决问题都需要主动性。所以,从小提升孩子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主动性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天性,但也有能够后天影响的部分。

一个办法是帮助孩子“发现”主动性。一个孩子可能数学不好,是因为他坐在那里看书时脑子却在开小差。但他如果喜欢踢足球,你把他锁在家里,他也会想方设法溜出去踢球。这就是主动性,热爱可以产生主动性。

所以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找到他热爱的东西,他就更有可能在这件事上产生巨大的主动性。课外活动在这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目的不应该是要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也不是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而是要通过给孩子众多的体验,让孩子找到自己热爱做的事情。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卓越。所以为了卓越,一定要发现热爱。

帮助孩子获得主动性的第二种方法是让他们懂得某件事的重要性。再拿数学做比方,如果孩子拒绝学习数学,希望他长大后成为数学家显然可能性很小。

但需要让他理解的事情是:

第一,既然不喜欢,将来不鼓励也不要求他做跟数学有关的事;

第二,由于数学是一种基本技能,又和升学考试直接相关,因此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是很重要的,因为达不到基本线会对学业造成巨大损失,从而让孩子无法追求他真正热爱的东西。

理解了学习数学这件事和孩子追求自己的热爱之间的关联后,孩子很可能把追求热爱的主动性转一部分到学习数学上,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辅助他追求自己的热爱。

既然主动性在教育中这么重要,学历教育在孩子的培养中起到什么作用?这里面有两个事实:

第一,高学历的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般比普通人更成功一些,有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超出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第二,绝大多数高学历的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为人瞩目的成就,而绝大多数有巨大成就的人都不见得有高学历或者毕业于名牌大学。

好的大学教育对人的成长肯定是有作用,但作用远没有人们想象得大。其中的核心原因是好大学能招来本来就优秀的学生,而不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上了好大学就能被培养成才。

因此一个能力强、有担当的优秀学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没能上名牌大学,在一般的学校照样可以成才,只不过过程更为艰难一些;同样,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担当的学生,即使经历了名牌大学的洗礼,真正成才的概率也很低。

所以父母必须深刻理解学历教育在子女成长中到底能起怎样的作用。

学历教育有两个功能:

一是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用以提高能力;

二是通过选拔过程中的展示的隐含信息,给能上好大学的孩子带来品牌效应。

品牌是实实在在的资产,名牌大学的学历能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可信度,更多的机会。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或者在官僚体系里,名牌大学的学历往往能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

但在更大的自由市场里,这种品牌效应是短暂的,唯一的作用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企业面试的机会,一旦用人机构在面试和试用中有了更多的能力和担当上的信息,这种品牌效应就会极大地淡化。

所以,从长远上讲,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应该是学历教育的核心。天下父母之所以会把整个教育过程聚焦到上好大学上,肤浅的原因是虚荣心在作崇,父母试图把孩子上的学校变成攀比的筹码;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大家往往有一个心理误区,以为上大学是教育和成长的终点。

岂不知上大学实际只是起点,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是在加入工作后,在实践中三四十年地持续磨练。培养能力和担当是一辈子的事情,上大学只是中间的一个很小的片段。其实即使是学习知识,学校也不是最重要的场所。读书、看报,如果能持之以恒,对人知识构成的塑造远大于在大学里上几门课。

我们从父母的角度对子女的教育进行战略分析之后,不难发现,人们在教育中常做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和教育的长远目标不匹配,而教育战略要求人们做到的事情又往往被忽视。

由此可见,教育中大大小小的失败应该是常态。如果我们把分析中的重点总结一下,最终发现,教育只有几个核心要点:

第一,要保障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爱人之心;

第三,要培养孩子动脑子、爱看书的好习惯;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和担当,培养主动性;

第五,尽量给孩子各种各样的体验,用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

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小事情。

end

原标题:《子女教育的战略思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