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改革开放45周年特别报道】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步步刻着改革印记
浙江最年轻的城市,每一步都刻着改革印记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回访全国首个“镇改市”浙江龙港
龙港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温州市代管,撤镇设市已经四年有余。自1984年建镇以来,龙港历经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小城市培育、从小城市培育到撤镇设市三次历史性跨越,每一步都刻着鲜明的改革印记。
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龙港人一直怀着“城市梦”。当地人回忆,2019年8月30日,撤镇设市的新闻播出的那一刻,龙港沸腾了,夜晚鞭炮像振奋的鼓点,礼花点亮希望,街巷人流涌动。几天后,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为浙江最年轻的城市。
龙港撤镇设市改革具有首创性,无先例可循、无路径可依,无现成模式可搬,肩负着为全国改革探路重大使命。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曾于2020年和2021年两次赴龙港调研采访撤镇设市改革。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视察龙港并指出“‘龙港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20周年。值此之际,记者对龙港进行了回访,看看设市四年来,龙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提供了哪些经验,还有什么样的难题需要加快破解。
龙港最新航拍图 池长峰 摄
撤镇设市,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
“龙港现象”,作为当年名闻遐迩的“温州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载入改革史册。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泰维说:“几十年来,吃改革饭、走改革路就是龙港的独到之处和‘看家本领’,这也是‘龙港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
龙港原本是浙江温州市苍南县方岩下村的渡头,附近有5个小渔村,1983年10月被批准建镇,隶属苍南县。1984年,龙港在全国率先推出土地有偿使用和户籍制度改革,掀起了农民造城的旋风。“做城里人”——众多进城农民的梦想,就这样被激发。
农民进城带动区域经济能量快速集聚,人口规模快速增长。1994年,建镇10年的龙港,发展成有13.5万户籍人口的特大镇,当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亿元镇中排名第17位。但是,镇政府的权责配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束缚了龙港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小马拉大车”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凸显出来。
因改革而兴的龙港持续走在改革的路上。从1995年开始,为破解“成长的烦恼”,龙港先后进行了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强镇扩权试点、小城市培育试点等,但却很难从根本上摆脱体制羁绊,反而陷入权力收放循环的怪圈。一些专家认为,特大镇要获得更大自主权,仅靠县级政府放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制度的变革将放权固化下来。
转机发生在2014年底。龙港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后,当时已拥有38万常住人口的龙港,按照“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要求,开始探索不走升格、翻牌、大幅度增加管理人员之路的特大镇设市改革,再写创新史,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龙港撤镇设市。
龙港城市雕塑“龙腾之印” 池长峰 摄
重塑性推进“大部制、扁平化”改革
其实,自从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对行政区划调整一直非常谨慎,原因在于不可避免会大幅度增加行政成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龙港设市以来改革的主要成效体现在机构最大限度精简,通过制度重塑、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实现党政机关行政编制不增加,县级部门力量直接下沉到村居,形成了扁平化的管理架构。
如何以40%的行政资源,承接100%的行政管理职能,服务好46.94万常住人口?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表示,设市以来,龙港在严控机构、人员编制前提下,对“大部制、扁平化”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集成化变革重塑,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运转新路子。总结起来就是:“不建机构建机制、不坐机关坐社区、不靠编制靠智治”。
据了解,龙港按照“党政机构合一、职能相近部门合并、打破上下对口”的原则,把41个镇级机构,整合为6个党委机构、9个政府部门、1个群团部门。
走进龙港市经济发展局,每间办公室门口看不见科室的牌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模块”。龙港市经济发展局统筹设置11个模块、43个业务组。将“模块”作为部门基本运行单元,实施跨科室职能重塑,以此提高行政效率,破解“人少事多”难题。
龙港市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不设乡镇和街道的新型县级市。今年9月25日,《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也是全国唯一一部规范“市管社区”的地方性法规。
市管社区,怎么管?龙港探索构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其中比较突出的做法有:市领导和部门与社区责任捆绑,实现“挂钩服务”;465名机关干部“不坐机关坐社区”落实下沉服务,让基层矛盾就地解决;推动社区自治组织、企业、乡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多元共治”。这些都在《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中有所体现。
业内人士指出,龙港大部制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尽管在磨合后运转较为平顺,还是碰到一些现实困难,例如机构设置与履职要求还难以有效匹配,多元共治面临挑战,权力与运行如何监督等。
舥艚渔港 池长峰 摄
高质量续写“龙港现象”后半篇文章
在今年10月举行的龙港市城市发展大会上,龙港市委提出“城市合伙人”的概念,希望有更多青年才俊、有识之士加入这座“农民城”“改革城”的城市的接续发展中。
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南阁解释说,“之所以提出‘合伙人’概念,源于龙港发展的特质。上世纪80年代,在‘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建房,鼓励进城,共同开发’口号的号召下,第一座‘农民城’由此诞生。如今,我们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创业创新者成为龙港的‘新合伙人’,共享改革红利,成就青春梦想。”
“龙港的每一步都刻着改革印记,龙港始终以‘探路者’的姿态行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何宗静说,“龙港现象”背后,是“敢闯敢试、创新创业、重理重义、开明开放”的城市品质。
何宗静表示,龙港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每季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创新成立县级企业服务中心,迭代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集成改革,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数据显示,撤镇设市以来,龙港市累计招引落地项目70个,总投资473.98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
“改革是龙港的使命和任务,同样龙港要想赶超发展,也必须要靠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必由之路。”何宗静说,截至目前,龙港已经承接了5个国家级、30项省级的改革试点,其中7项改革经验先后获得了国家部委的推广。
但正如龙港建镇初始的主要推动者、时任镇委书记陈定模所言,“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专家认为,龙港设市以来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出现了一些制度摩擦和转型阵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制度来破解。要继续支持鼓励龙港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为我国特大镇有序设市,发展新生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付朝欢)
原标题:《【改革开放45周年特别报道】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步步刻着改革印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