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8世界城市文化论坛:聚焦“一带一路”,畅谈文化品牌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18-10-27 16:3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0月26日上午,2018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在沪开幕。3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文化品牌”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而富有创见的交流和研讨。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网络节点城市、智慧城市、创意城市、景观城市和文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正在调整和重构人与社会、城市与国家、地方与全球的相互关系。城市文化不仅展现城市历史和记忆,也表达城市居民的价值诉求和未来愿景,是凝聚社会共识、构筑和谐城市的巨大精神力量。从城市经济形态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再到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2018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文化品牌”为主题,围绕城市文化建设品牌战略、文化交流新形势新内涵、“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丰富的探讨。

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指出,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一带一路’倡议是破解世界经济发展瓶颈,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良方。而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是各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于信汇说,“只有从多元文化中找到一个彼此共同认同和信任的文化,才能使文化交融汇聚,让各国人民加深共同的认识,产生共同的语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才能保障各项合作顺利推进。”

文化交流彰显城市魅力

开幕式后,论坛连续举行了两场高峰对话,分别以“文化交流与城市魅力”、“文化品牌与城市形象”为主题,邀请数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现场交流与研讨。

在第一场高峰对话中,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Phinij Jarusombat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带一路”以文化为桥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平与发展,不仅对中国很重要,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柞则提出,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软实力上。”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的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非常脆弱,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就不打就败。”张国柞说。

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交流?对于这一问题,张国柞引用了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作为回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中国也需要打开国门,放眼世界,在交流中学习其他国家优秀先进的文化。

“我觉得文化就是光,光给我们带来了见证周围一切的机会。”埃及文化部前部长Mohammad Abdelmonem Mahmoud Elsawy如是说道。他相信,人人都有做出自己的选择、发展自身文化的权利;在文化当中,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要去享受文化的多样性。而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Elsawy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对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仍然重要,因此需要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者和艺术家之间更深更广的互动。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则用身边的故事阐述了他对于文化交流的观点。他提到,在正在举行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青计划”中,有一位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他走进深山中的村庄,让当地的村民拿起画笔。这些从未接受过艺术教育的村民,竟然创作出了令艺术界震惊的优秀作品,可见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由此,黄昌勇提出:“我觉得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在于你本身的文化创作,而不是文化交流有多频繁。我们在丰富的文化交流环境中,不能失去我们的文化创造力,而发展文化创造力,必须要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

树立城市形象要依靠文化品牌的力量

文化交流能使城市彰显魅力,那么在交流中,文化应该怎样体现它的魅力、吸引更多人来选择?这就需要依靠品牌的力量。在第二场高峰论坛中,诸位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品牌与城市形象”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上海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指出,在城市化、全球化的挑战下,人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种种精彩,自身的自信也会动摇,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文化不美了。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需要首先认可自己的美,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把自己的美贡献给世界,让全世界的美,美美与共。李友梅认为,培养文化自信,一定要有开放、包容和互相学习的心态,了解别人,从别人那里学到更优秀的东西来提升自己。因此她认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一定要有文化内涵,而这一文化内涵首先是开放包容的,要具备学习别的文化的能力。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文化司司长Chanhphet Khamfong表示,谈到文化品牌和城市形象,她会首先考虑到微观层面,包括家庭,包括村庄和村落,从“家”开始扩展自己的文化。“老挝原来是王国时代,当时我们希望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品牌,而现在我们的城市也在打造世界城市的文化品牌,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城市的特质和传统,跻身于世界城市之林。从老挝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愿意和中方交流和学习,和学界来沟通,更好地考虑能通过哪些途径提升城市的形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她说。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吕永和也来到了论坛现场,分享了西双版纳建设文化品牌的经验。他介绍说,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很早就提出了“生态绿洲”的战略,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我们西双版纳先民傣族很早就有这么一句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话道出了我们的生态文化观,”吕永和说,“我们有全国最好的热带雨林,如果这片热带雨林毁坏了,整个西双版纳就不存在了。因此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的心中就有了保护生态的意识。”

同时,西双版纳有12个少数民族,因而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包括饮食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在此基础上,西双版纳也非常注重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澜沧江-湄公河经过六个国家,我们在边境一线,和边境国家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中国和周边五个国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我们每年都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通过这样的节庆活动来推动我们与周边国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吕永和说。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从创新全球化与城市文化创新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品牌和城市形象的发展。他指出,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了创新全球化的阶段,它震撼了全球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结构,也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在创新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中国城市不但要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更要把我们重要的资源集聚到创新的意义上,来带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发展,”花建说。以上海为例,作为与伦敦和纽约一同名列世界会展城市前三强的城市,上海需要依托自己会展优势,来提出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议题,来引领文化的发展。“比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花建举例说,“去年年末,由上海国际艺术节发起,成立了有几十个国家、124个艺术节加盟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艺术节联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更好的整合世界各国艺术节的资源,让丝绸之路盛开艺术节之花。”

2018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中企万博(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