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生活有关的事》:考古,美食,与烟火气

2023-12-19 13: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纪实类节目《与生活有关的事》 Figure联合呈现

关于中国人的共性有很多关键词,「民以食为天」总是能排名前列。甚至当我们高喊「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时,「美食」甚至还在「爱」之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探店达人们用镜头展示各种极具特色的美味、生活方式,抚慰着人心,链接起他乡与故乡、当下与往昔、现实与梦想。

《与生活有关的事》由Figure联合呈现,邀请传统媒体人刘仪伟,以回访探寻当初探店达人发现城市隐秘角落中店铺和店主的故事,呈现这个新职业群体对「附近」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通过三者奇妙碰撞,带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将世间烟火与温暖热血展现。

第一集,刘仪伟闪现六朝古都南京,找一找《骨子里的烟火气》。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谁能想到,作为曾经的美食节目「顶流」,刘仪伟与本集探访主人公、美食探店博主张良仁初见时,居然带着些许拘谨。

这位今年7月下旬才开始发布短视频的「新手」,张良仁外表看上去与「美食探店」四个字缺乏关联:瘦削身材,两鬓斑白,鸭舌帽、黑色半框眼镜加学究风穿搭——如果一定要用比喻形容的话,他更像是刻板印象中的高中教导处主任。

今年54岁的张良仁,本业确实是老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考古学习与工作已经36年,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之前的工作生活极其简单,「教学」「研究」「学生」——张教授用这么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而现在,他给自己短视频账号@张良仁教授写下的个性签名,透着一种与时俱进的俏皮:「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张教授笑言,自己称不上是一个「吃货」,「如果在1-10分之间打分的话,我会给自己打6分」。然而翻阅他的短视频账号,京华汤包、白斩鸡、芋泥香酥鸭、糯米八宝鸭、东坡肉、鸭血粉丝、柴火馄饨……单看标题,各种美味佳肴就扑面而来。

点开视频,你更会发现「精神食粮」也极其丰富:尝一块芋泥香酥鸭,他引申到光绪皇帝的宫廷菜谱;点一笼汤包,他可追溯蒸笼近7000年的漫长历史;夹起一口鸭血粉丝汤,他「遗憾」粉丝汤「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话锋一转,用江苏句容土墩墓里出土的一罐鸭蛋,证明「江苏吃水禽的传统,从2500年前就开始了」……

上下数年前的冷门历史知识,结合张教授颇具网感又不失严谨的「烹饪技法」,变得生动可爱且更具烟火气,迅速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也难怪他能被网友称之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大家都喜欢去博物馆,喜欢看遗址、看文物。而考古学既是打开历史真相的一把钥匙,也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入口。」张良仁说,「通过现代的美食,来介绍各种饮食习惯背后的历史知识、考古知识,能讲观众不知道的,这是我们(做美食探店)的优势。学术问题要与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有关系,我们盛产知识,但是不能垄断知识。」

其实,很多「高冷」知识并不冷,只是与普罗大众之间缺少连接,才变成「高不可攀」。与单调的文字、繁复的表格相比,借助生活类短视频影像传播知识,用最有趣的方式,播撒知识的种子,受众终于可以通过一方屏幕,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中,满足「受教于大方之家」的心愿。

知识含金量带来大流量

张教授毫不讳言,之所以产生做短视频的念头,一方面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另一个初衷则是想「扩大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考古的价值,用更多的方式支持考古研究。

他曾经想过很多方法,但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直到去年,张良仁无意间翻到一本上世纪70年代的专著《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该书主编张光直教授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也是张良仁导师的导师。

从先秦到汉唐元明清,这本书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解读:农业社会的特点是怎么影响这片土地上的食物演化,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方式如何决定中国人的烹饪和就餐习惯……

师门渊源给张良仁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一箪食一瓢饮之间,也能一览千年。以美食为切入点,他决定尝试做视频自媒体。

「我是懂考古不懂新媒体,写论文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是写脚本我就不太擅长,所以就找专业的视频创作团队合作。」在拍摄之前,团队会先进行踩点,选择合适的主角——美食,然后查找资料、撰写脚本。在脚本写完后,先由张教授对其中涉及的专业历史知识进行审核,然后才进行拍摄环节。最后由团队后期进行剪辑、修改和打磨。

尽管在视频中的形象幽默亲切,但张良仁摆手自嘲,自己就是个「老学究」,一下子要面对镜头介绍美食,出镜是个大难题。

「你们第一次拍,拍了多长时间?」聊天中,刘仪伟好奇地问。

「我们第一次拍的视频,(到现在)还没发出来。」张教授的合作伙伴,视频团队负责人戴总说,「等于拍废了。」

                                                                         张良仁教授探店视频拍摄现场

「从某种方面来讲,我是不应该做视频的。」张教授补充说,「我在镜头面前就不会说话了,表情也十分的僵硬。所以我练普通话练吐字,练各种技能……干了两个月才慢慢适应。」

如今,尽管还有些青涩和局促,他已经能直视镜头,清晰地道出美食背后的历史,甚至能做一些搞怪的表情和动作,与屏幕外的观众们互动。「我要了解老百姓的喜好,选择以怎样的方式来和他们对话,以及呈现在镜头前的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直到现在我还在学习的过程中。」

凭借「独门绝技」,入驻短视频平台短短四个多月,张良仁就收获了7.6万粉丝、52.6万个赞,在社交媒体中也算是小有名气。

但与迅速增长的流量数字相比,更使他高兴的,是在留言或私信里见到越来越多与考古和历史相关的问题,「更多人对我们考古学感兴趣了」;是探店视频真真切切地给小店带来了增益。

「对我店的营业额和知名度增长,都有帮助。」张教授曾录制过探店视频的汤包点老板,用一口南京普通话说道,「张教授来过之后,互联网宣传的力度太大了。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他们手机转发一下,就不得了了。而且视频还能不断地传播,日积月累。」

「烟火气是从哪儿来的?」

「选题有什么选择的标准吗?」刘仪伟又有了新的疑问。

团队给出的答案看上去挺简单:与张教授能讲的知识相结合,能够跟考古嫁接到一起,「我们希望知识的传播更下沉一些,让知识更有烟火气一些」。

对于中国人来说,美食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有抚慰人心的效用。「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蔡澜曾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很多时候,我们记忆的是一种联系,与家人的联系。如前述汤包店里一位十几年老顾客所说,「我奶奶以前也包汤包,她过世以后,就一直没有吃到那种(味道)……这里有家里边的味道。」

「书里面经常讲的炊烟袅袅,那就是烟火气。」张教授补充说。走入都市里的小店,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走入到他们的生活日常吃喝的地方,烟火气就在那里,「顺便还负责食其所以然」。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熟人社会,曾经「我们有邻里,我们有亲友,我们相互走动,相互来往」,刘仪伟感叹,「从探店的角度来看,我们想吃一个好东西,过去我们只能够找熟人探听,现在我们只需要打开手机,然后看你在社交媒体里的熟人」。

当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森林里,被琐事与焦躁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还好,屏幕后的那一方美食天地,有如张良仁教授这样的人,带着千年历史沉淀出的从容,聊名人雅事,讲市侩世俗,谈风土民生,重新带着你领略「附近」生活的日常美好,「去追求心中属于自己的烟火气」。

这未尝不是视频时代的一份特殊馈赠。

纪实类节目《与生活有关的事》,由Figure联合呈现,12月18日起全网上线,从资深美食节目主持人刘仪伟的视角,探寻当初达人发现城市隐秘角落中店铺和摊贩的故事,呈现这个新职业群体对「附近」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三段不同的人生故事,将世间烟火与温暖热血展现。

导演|万晓璋

撰稿|鲜 于

编辑|许 静

出品|FigureVideo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原标题:《《与生活有关的事》:考古,美食,与烟火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