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区委书记|打造更优的长三角G60科创生态,上海松江如何发力?
“松江要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
主题教育进行时,上海各区如何直面矛盾,办实事,解难题?
2023年12月,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推出《2023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本期对话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
拥有9个站台、23条轨道的松江枢纽将如何带动区域功能提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制度上如何扶持“从0到1”的基础性、策源性研究?
发展“轨道上的长三角”
松江枢纽包含客运枢纽和松江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以下简称“松江枢纽”),系铁路客运+货运“复式枢纽”。作为服务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的上海西南门户枢纽,未来如何助力该地区科创能级更上一个台阶?
松江枢纽效果图 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松江区 供图
在松江枢纽建设工地,巨大的候车大厅屋盖框架拔地而起,上百台桩机和塔吊不断运转着,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2024年,这里就将建成通车,届时将拥有9个站台、23条轨道,预计年客流量将达到2500万人次,将有效带动和激活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功能提升,形成功能多元、开放融合的“城市客厅”。
站在工地现场,程向民介绍,松江枢纽是松江区域发展的关键节点,但它不仅仅是松江的枢纽,也是服务于上海、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支点,是谋划“十四五”发展关键性的、具有重大牵引的战略性基础项目。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构建1小时城市圈、2小时城市圈,实现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等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我们必须发展‘轨道上的长三角’。松江枢纽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勾画、脱颖而出的,它的功能定位是‘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可以通达长三角80%以上的城市,改变时空的配置效率。”程向民说。
据介绍,松江枢纽将实现零距离、高效率、低成本、深度融合的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以沪昆铁路、沪昆高速为纽带,将上海的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通过铁路和高速公路直通云南省磨憨、磨丁口岸,深入东南亚腹地,推进亚太跨区域资源高效流通和配置。
此外,松江还将加快形成“一核、两翼、三区”的空间布局,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逐步优化的理念,优化物流枢纽总体空间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近年来,上海松江着眼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卓越科创生态,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一体化新一轮发展触发新动能。其中,在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今年以来,松江人才落户增长42%,留学生落户中一半以上毕业于QS世界排名前100院校。
G60科创云廊。
G60科创生态是什么样的生态?程向民表示,它是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科创生态,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科创生态,是开放共享、共建共生的科创生态,是具有持续科创动力的科创生态,是具有更优营商环境的科创生态。
“‘来来来到G60,去去去到G60’,只有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我们作为G60科创的策源地,叫做‘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里面的要素沉积,包括人才的流动、要素的流动。”程向民说,上海松江是一个肥沃的创新土地,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高地,“我们在‘一揽子’政策服务中,更加注重的是科创人员和企业的落户,让他们享受到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便利性和创新环境。在要素配置上,不仅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一个立体、高效的地面交通网络体系,还加强了为人才服务的人才公寓建设。”
程向民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
程向民相信,越来越多的有志者来到松江,来到G60,尤其是青年科技创新创业群体,会在这里成就他们的新时代梦想,“去年,我们的海归人才数量相比前年增加了442%,这一数据也充分显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策源地的魅力所在。”
先“从0到1”,再“从1到10”
近年来,松江着眼“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全过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重点扶持“从0到1”的基础性、策源性研究。数据显示,松江最新R&D投入强度达6.79%,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持全市前列;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1219家,位列全市第二。
程向民在郑颂国实验室。
在上海交通大学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程向民与该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郑颂国一同参观了郑颂国实验室,了解其团队在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听取其需求和对提升科创环境的建议。
谈到免疫细胞,郑颂国有理由自豪,因为在人体免疫大军中的4个主要亚群T细胞中,比较重要的“诱导性调节T细胞”——CD4细胞主要就是由他及一群中国科学家发现的。
不仅如此,郑颂国及其团队长期从事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创新免疫治疗研究,有着国际原创性成果,并且有极大的转化价值。这间位于松江的实验室,不仅是助力上海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精英力量,也是显示松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G60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高新技术落地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首先致力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在‘从0到1’的基础性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搞急功近利,为此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来支持它完成‘从0到1’的重大创新,再来引领‘从1到10’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在程向民看来,如果没有“从0到1”的重大基础性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立于创新的前沿和潮头。同时,还要及时转移、转化“0到1”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科技创新成果的裂变,产生产业集群,其背后正是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及治理逻辑的深度有机统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