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梁莹之病,不能头痛医头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学术品质堪忧,难觅人文情怀的人,却完成了学术论文、职称和学术荣誉的“大满冠”,成为青年文科学者中的佼佼者。
讨伐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者”,不仅要将矛头指向个人的学术不端、心思不正,还应该反思大学唯论文、唯奖项、“帽子满天飞”的人才评价机制。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说的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目前,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正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在“四唯”的急功近利的数字化指挥棒之下,学者、科研工作者难于“板凳甘坐十年冷”,而是将学术任务、学术方向引向功利化、短期化,急于刷论文、出成果、“戴帽子”、主持项目,忙得不亦乐乎,而这些论文、“帽子”与物质利益息息相关,甚至有些学者自嘲,如今学术行政化管理,学术评价已成了“数豆子”、算“母猪下崽”。
其实,不适当的指挥棒,难免会诱发“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于科研成果、对于人才的评估机制不合理,就难免被人钻了漏洞,去刷积分跑流量,投机取巧。这和一些网店“刷钻”“刷皇冠”,搞虚假交易,实质是一模一样的,不过这坑的是国家的学术资金,毁的是社会对于象牙塔斯文的敬畏之心。
像梁莹教授这样哪怕评上教授,戴上了“青年长江学者”的冠冕,论文等身,但是相关的研究、著作漫说传之后世,就是当下也鲜有人愿意去翻一翻、看一看。一位社会学学者直接将梁的论文当成负面典型,直言“此人虽然发文很多,但全都是粗制滥造”,甚至她自己的学生都说论文水平差。
但是,梁莹这样的学者,恰恰是一些大学科研处的“最爱”,一个人可能就把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给刷掉了。这样的论文闻起来臭、读起来水,但一些学校“吃”起来还是挺香的,并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中。当初南京大学聘用她,正是看中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
相对梁莹涉及的学术不端问题,其对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的市侩态度,社会危害更大。彻底纠正大学里的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还要改变“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指挥棒。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