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次收购生物科技公司,欧莱雅瞄准“后生元”
12月5日,欧莱雅集团宣布已完成对Lactobio的收购。
公告中,欧莱雅集团全球高级研究主管Anne Colonna表示:“Lactobio与欧莱雅在高端研究领域的整合是高度互补的。通过联手,我们的目标是开发新一代化妆品,在配方过程中利用尖端创新,提供基于科学、具有新性能水平的精准益生菌和后生元产品。”
这是欧莱雅集团首次收购上游的生物科技公司。
事实上,在此之前,欧莱雅2023年已完成了三笔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
3月,欧莱雅与联合利华、花王两大国际美妆巨头,共同投资了一家由生物技术公司Geno主导的可持续原料合资公司,利用微生物技术,开发植物性新成分作为传统成分的替代品。
6月,欧莱雅通过旗下风险投资基金BOLD,对初创合成公司Debut Biotech进行了34万美元(约合为人民币240万元)的B轮融资,旨在利用其专有的Bio2Consumer 平台既能利用无细胞先进生物发酵方法,开发可持续理念的新产品。
9月,欧莱雅通过在中国成立的投资公司美次方,对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杉海创新进行了少数股权投资,旨在利用其超分子智组装技术,打破材料原油配方应用局限性。
更早在去年12月,欧莱雅还收购了Microphyt的少数股权,这是一家专注于微藻类天然活性成分研究的法国生物科技公司。
Lactobio被健康营养网站NutraIngredients命名为“2022 Probiota先锋”
而回到本次的“主角”,Lactobio这个诞生于丹麦的生物科技公司有何特别之处?如何能够在创立六年后,就获得了全球顶尖美妆公司的青睐?
01
主攻“后生元”
一家差异化的微生态研究公司
Lactobio由Soren Kj rulff 和Charlotte Vedel于2017年在哥本哈本创立,专注于皮肤、肠道等微生物群的研究,以创造新的微生物组织和微生物解决方案来针对痤疮和湿疹等病理。
可以说,各个领域研究微生态的公司很多,但Lactobio却有着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研究思路,而这也决定了Lactobio在这个领域绝对的差异化优势。
■ Lactobio相信肠道-皮肤轴内科学:肠道健康和皮肤健康息息相关。Lactobio的创始人曾在采访中表示,免疫系统调节是一种机制,而肠道在训练和调节免疫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负责从饮食中吸收营养,而如果肠道失灵,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会影响皮肤健康。例如,维生素、矿物质和omega-3脂肪酸的缺乏会影响干燥、痤疮和皮炎等皮肤状况。”
■ 相比于其他传统研究将重点放在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究上,Lactobio对“后生元”这个研究点更感兴趣,这也是其最主要的差异化研究战略。
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是微生态护肤的三大核心方向。而这三个方向,更像是一个互为表里的内循环。
其中,“益生菌”强调活菌作用,主要是提高皮肤机体的免疫力。“益生元”则是通过选择性刺激微生物群中一种或有限数量的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促使益生菌产生可能有益于诉诸的代谢物和微量营养素。
相较于前两种活菌,“后生元”则是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或者由益生菌释放的、对宿主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一类化合物。
益生菌裂解可产生透明质酸、脂磷壁酸、胞外多糖、肽聚糖、乳酸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故后生元除具有机体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多种特性外,还可改善特应性皮炎、疤痕、光损伤等皮肤问题。
不过,Lactobio选择后生元作为研究重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很难保持稳定性,而后生元作为“死菌”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具有高安全性(灭活菌)、快速发挥机能性(见效快)、稳定性更强(易保存)、用法更灵活(应用方便)等独特优势。
基于这些研发战略点,Lactobio开发出了三项后生元技术:LB356R 、LB244R 和LB606R ,针对不同皮肤问题进行专项护理。同时,公司还创建了一个专有的微生物组发现平台和筛选方法,以选择更有效和安全的菌株。据悉,菌株库包含1500多个新的非转基因菌株,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除了技术研究,Lactobio还推出了自有护肤品牌BAK,包含超过10种产品,针对过敏、抗老、粉刺、面红等多种肌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02
微生态护肤
“升级版”功效护肤
2019年6月,欧莱雅中国首次公开了集团在微生态领域研究进展。
当时,欧莱雅研发和创新中心对肌肤微生态已有超过15年的研究历史,对头屑、老化、特异反应性皮炎、污染、脂溢性皮炎、干燥皮肤、敏感皮肤、油性皮肤、痤疮、牛皮癣、腋臭、黑斑12个细分领域开展了超过57项临床研究,出版了45份科学著作,分析了超过1万份肌肤微生态样本,并识别了132种新的微生物,还携手东京大学、纽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顶尖学术机构完成了23项合作研究项目。
彼时,欧莱雅就已经开始探索将益生元和后生元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集团也一直有将在微生态护肤的最新研究成果用在旗下兰蔻、理肤泉等品牌的重要产品上。
有数据显示,十年间,全球益生菌市场增长了400%以上,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700亿美元。
事实上,除了欧莱雅之外,不少美妆巨头都已在微生态护肤领域押注。
2022年,宝洁收购了专注益生菌护肤的高端品牌Tula Skincare;同年,拜尔斯道夫收购了比利时皮肤微生物技术研发商S-Biomedic,资生堂也一举收购了英国的微生态护肤品牌Gallinee。2023年,联合利华旗下公司投资了以益生元成分为基础,聚焦改善头皮微生物组的澳大利亚头皮护理品牌Straand。
为什么微生态护肤在近两年开始被巨头们密切关注?
“成分类功效护肤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如果欧莱雅们能靠微生态护肤这个新概念,做出新一代跨越式护肤品,这些巨头又能以技术占领行业高地,掌握绝对的科技话语权。”一位研发领域的业内人士向BeautyNEXT分析。
“微生态护肤,就是升级版的功效护肤。”
而相比功效护肤和合成生物主张的“外在干预”,微生态受到追捧的原因还在于,它符合现在大健康趋势的一个重要底层逻辑——内在健康的和谐统一。
微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即信息)相互交流的统一的生物系统。
进阶版的皮肤微生态,则强调不同部位皮肤的菌群协调,以及皮肤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协调配合。
在这样的逻辑下,微生态护肤讲究的是根据皮肤、身体器官微生物习性,来调理皮肤微生态,延缓不可抗拒的衰老自然规律。
“皮肤微生态的科研,将掀起全球化妆品创新的又一场革命,支持我们通过前所未有的视角,来突破功效的极限。皮肤微生态立于化妆品、生物学、医学等研究领域的交叉路口。”欧莱雅亚洲肌肤微生态科研负责人Tarun Chopra曾公开表示。
可以说,这种主张“调和”以及横跨“多学科”的特性,让微生态护肤充满了魅力与潜力。
2020年,欧莱雅与荷兰生物技术公司Micreos签署了合作协议,获得了Micreos的噬菌体和内溶素(Endolysin)技术。而此次,与Lactobio的深度绑定,更表明了欧莱雅要多方面夯实微生态技术研究,打造全面的微生态护肤研究体系的决心。
除此之外,中国作为欧莱雅全球六大研发和创新枢纽之一,也是集团肌肤微生态科研的重要腹地。此前,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也已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及其他皮肤学专家共同开展研究。
欧莱雅还曾表示,针对中国消费者中典型的头屑和污染暴露问题,由中国团队牵头的污染暴露研究将有望为突破挑战提供启发。
03
巨头“军备竞赛”加速向上
中国成为主要战场
近年来,加码上游原料企业、科研型公司似乎成为了巨头们筑高研发壁垒的共识,而巨头们在微生态上的布局,也成为这个巨大版图上的一块拼图。
“近年来,不论是全球疫情还是通货膨胀等,都曾频繁导致上游原料涨价、断供。加之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需要适应美妆市场如今的快节奏,这些都使得供应链整合成为趋势。”有业内人士分析。
而还有一种说法称,当前,化妆品产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精简转型。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当然是越早进行供应链整合越好。
还有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向BeautyNEXT谈到,对于这些上游技术企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管理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往往最好的归宿就是能与大集团绑定。“不然就很可能像Amyris那样,在风头最旺的时候因资金链问题宣布破产。”
而关于美妆集团的上游布局重点,欧莱雅北亚及中国研发与创新中心副总裁马斯明曾做过详细介绍。
“就欧莱雅来说,我们放眼未来美妆,关注包括美妆科技,由人工智能提供支持或者驱动的个性化美妆工具和设备等;我们也关注生物科技领域,包括绿色合成生物技术,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有很好的技术和发展,这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可以合作共创的机会。同时,我们力争打造一个更加绿色环保的未来,我们计划到2030年,欧莱雅集团配方中95%的自然成分将源自生物基或丰富的矿物质。目前,这一比例已达到61%,仍有提升空间,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如今,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绿色可持续,成为美妆集团布局上游的三个主要方向。而在这一投资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凭借其成熟的科研技术实力,获得了美妆集团们的投资青睐。
不管是欧莱雅在今年9月对杉海创新的投资,还是早些时候资生堂和LVMH旗下首支人民币基金对创建医疗的投资,都显示出了中国美妆产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