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廉政明德苑】清风廉历 | “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历任罗城知县、合州知州、黄州知府、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等职。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对他的故事比较熟悉。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45岁时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广西柳州罗城知县。
罗城地处万山丛中,偏僻荒凉,虎狼昼行,瘴疠肆虐,加之长年战乱,城乡破败,民生凋敝。亲友为于成龙担心,劝他不要赴任,但他明知前途多艰,仍选择接受任命,只为“天理良心”。
来到罗城后,情况比预想的更糟。县无城墙,城内居民仅六户;衙无门牖,仅茅屋三间。于成龙插蒿棘为门,以土砾为几案,立即着手办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同来的四个仆从死的死、逃的逃,于成龙却扎根于此,扶病理事。他召集流民、剿灭盗匪,制定保甲、宽减徭役,鼓励耕种、发展生产,又整修民宅、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几年后,罗城“禾穗被野,牛羊满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于成龙在罗城期间,辛劳勤俭,洁己简约,除朝廷俸禄外分文不取。老百姓怜其清苦,有时凑少许银钱,让他购买盐米,他均婉言谢绝。他说:“我一个人,何须这些,拿回去孝敬你们的父母,就如同我接受了一样。”
有一年,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看望父亲,在返回家乡时,他没有什么给儿子,只能把厨房里的一只咸鸭割下一半给儿子带在路上。这件事流传开来,人们都称他为“半鸭知县”。
公元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不久,又升任布政使。布政使掌管全省户籍、田亩和赋税,虽然手握大权,但他本人却一贫如洗,衙署里连薪米都无法按时供应,不得不典当衣物来买。朝廷派来的使臣进入于成龙的衙署,发现室内布满蜘蛛网,几案上竟然有老鼠活动的痕迹,房间的陈设仅有一个贮藏官服的竹笥,两口煮饭的锅,文卷、书册数十束,此外别无一物。
公元1680年,于成龙擢升直隶巡抚,后又升为两江总督。于成龙深知贪官污吏是“害民害政之本”,“必按事而渐除之”,因此在任上,他把整顿吏治放在首位。
在任黄州知府时,一上任,于成龙就着手清查庸劣的官员,责令各属速行揭报。有一年中秋,于成龙管辖下的一位县令送来一份厚礼,美其名曰“遵循旧习”而已,他不仅当场严词拒绝,更是张榜颁发了一份《严禁馈赠檄》,明令所属官员一律不准送礼行贿,如再有犯者绝不宽恕,以此惩一儆百。
于成龙赴任江南,入境即微服察访,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和官吏操行。针对官府积弊颁布《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项弊病,并采取措施大力革除。同时,他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于成龙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皆望风改操。康熙皇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作为一品大员,于成龙待人非常随和,没有官架子。公务时间,衙署大门始终敞开,官吏有事找他,可以直接进入。江南生活富足,许多官员以奢靡享乐为荣。于成龙却每日只吃粗粮青菜,被人戏称为“于青菜”。遇上荒年,全家更是以糠屑杂米为粥,客人来了也不例外。有人问他何必这么清苦?他说:“多留一些米,就可以多赈济一些饥民。”
在于成龙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江南各地的风气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僚、巨商都脱下绫罗绸缎,改穿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横行乡里的恶霸,也都悄悄地避居外地。
于成龙执法严正,务实清廉,在为官的20余年中,三次被举“卓异”,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1684年,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僚属们为他清点遗物,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几只瓦罐里盛着一点粗米和豆豉而已。消息传出,百姓皆巷哭罢市,家家绘像祭祀。
于成龙治家律己,形成“勤、俭、学、善、廉”的家风,其子孙也多以“仁存正德、乐善公益、博施济众”而闻名乡里,受人称颂。
◆二十三载为官路,四十五年修身功。于成龙以天下为己任,兴利除弊,恪尽职守,严以自律,康熙皇帝称赞他:“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维宏)
来源 | 啄木鸟
原标题:《【廉政明德苑】清风廉历 | “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