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学与做人:梁任公在苏州谈教育

2023-12-19 0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苏城隍

主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3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百年前的12月27日,梁先生来苏州做了一次演讲,地点在苏州民治路万寿宫(苏州学生联合会原址),做了《为学与做人》的演讲,专门为苏州学界的人员谈教育问题。其中饱含了他对广大苏州学子的谆谆教诲。除此以外,组织大名鼎鼎的梁任公、政坛前辈来苏州演讲,也是对当时苏州学界的一次大练兵,综合展现了当时苏州教育界的综合运作水平。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 图源网络

众所周知,梁先生不光有满腔的爱国赤忱,也有高明的教育理念与技巧,他的一生在教育上成就极高,向来为中外所瞩目,学生中文学家有“再别康桥”的徐志摩,政治家有“矢志共和”的蔡锷,军事家有“中国有数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学生之外,家庭教育中更是培养出了“近代建筑学之父”梁思成、“中国考古学奠基人”梁思永,成就辉煌。

梁启超像 图源网络

梁任公在近代教育中贡献突出,表现优异,他这次专门谈教育问题,自然受到近代史、教育史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的内容也曾经被深度解读。在演讲中,梁公认为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应该先教授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能唯“成绩论”。时隔百多年,沧海桑田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先生对教育的理解,仍然值得当今社会学习借鉴。

《重订分类饮冰室文集全编》 梁启超 1903年
江门市博物馆藏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公早年以“中国极南之一岛民”自诩,投身到政治浪潮中,参与了维新变法、立宪运动、民国创建、护国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一份力量,晚年淡出政坛,潜心学术,其一生著述1400余万字,汇总成148卷的《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著中华书局 栖心图书馆藏

著述之外,梁任公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喜爱公开演讲,以期望启发民智,事后常常整理成集出版,达到演讲与写作的相辅相成。比如1922年,他应全国各地学校的邀请,先后演讲近40次,涉及济南、南京、上海、长沙、苏州等城市。在苏州的那场演讲可谓是他的年终总结,是其教育思想的荟萃,福泽深远,不得不提。梁公在演讲开场说道: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所谓“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1918年,随着北洋政府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梁启超对当时的政坛彻底失去信心,转而西游欧洲,希望开拓视野。期间他辗转多地,全面考察欧洲的学校、工厂,深刻了解西方的一战后的社会问题与强盛的工业、艺术、思想活力。游览欧洲结束后,梁启超来到南京讲学,期间被社会各界邀请演讲,此为背景。

梁启超在法国巴黎 1919年 江门市博物馆藏

“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演讲)”,到底是谁邀请梁启超来苏州演讲,今日的资料已经不明确,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止一批、一个团体。最终使得任公苏州之行落地的是“苏州学生联合会”。在五四运动中,苏州城区12所学校联合成立苏州学生联合会,这12所学校既有中学,也有大学,涵盖了当时苏州地区中等以上学校。当时首任的会长为沈炳魁,他愤慨于时局的艰难,积极学习,追求进步,并且常常组织学生活动,号召学生相互支持,推翻卖国政权,后来他又在恽代英的介绍下,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当时的联合会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东吴大学为主,在体育场组织全市师生4000余人参加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自此苏州师生勇敢地担当起社会变革的重任,积极探讨救亡图存的道路。可惜当时外来思潮过多,他们难以辨析,急需人指点迷津。在这一情况下,联合会多次且急迫地向梁公发出演讲邀请。

除了最终邀约成功的“苏州学生联合会”,另外最有可能向梁任公发起讲学邀约的是王朝阳先生,毕竟学生虽然一腔赤诚,年纪尚小,人脉一般,很难直接给梁启超先生去信。王朝阳,著名教育活动家,江苏省常熟市人,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曾任常熟县教育会会长,主编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作为民国时期苏州地区屈指可数的教育家,不太可能眼睁睁看着各地邀请梁启超先生讲学而无动于衷,而且他作为江苏议员,常常有机会去南京开会,身份上也能与梁先生当时的社会地位相互匹配。他当时担任着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张罗场地、学生也有便利条件。

王朝阳先生的教学理念较为先进,注重学生“自动学习、研究精神”之培养,“持续修养习惯”之养成。这种重视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兴趣的培养方式,非常接近现在社会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模式。在王朝阳先生执教期间,他曾请大教育家杜威、孟禄、胡适、陶行知来校考察和演讲,让学校与世界接轨,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他还将教育推向农村和社会,创办了省立一师农村分校,其思想深深融入省立一师的精神血脉里了。

除此之外,时任东吴大学的校长文乃史先生也有类似的条件。文乃史先生,原名Walter Buckner Nance,美国人,东吴大学第三任校长。他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将54年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中国,对东吴大学更是满怀深情。

文乃史(1868-?)图源:苏州大学官网

他们作为苏州学界代表人物,应该多次向梁启超先生发出了邀请。

讲完前来演讲的背景,梁先生马上又说: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的期望哩。

这段话粗一看来,似乎是讲课的先生比较谦虚,怕效果达不到预期,上来借口身体抱恙,提前找个台阶下。实则不然,原来早在11月21日,梁启超先生就已经伤风得病。好友张君劢以“先生的生命是四万万人的”为由,让梁公停课停讲一星期。可是想到苏州学生殷切的期盼,病体稍愈的梁公,与张君劢约法三章,决定于12月27日赴苏演讲。这段行前波折,他详细写在与女儿思顺的家书中:

我的宝贝思顺:你勿惊,我到南京后已经没有吃酒了,这次因陈伯严老伯请吃饭,拿出五十年陈酒来吃,我们又是二十五年不见的老朋友,所以高兴大吃。……我后日又要到苏州讲演,因为那里学生盼望太久了,不能不去安慰他们一番,但这一天恐怕要很劳苦了。

“双涛园群童”合影之一 摄于日本
1908年 江门市博物馆藏

梁思顺(1893—1966年),梁启超长女,出生于广东新会,诗词研究专家。从“五十年陈酒”一词可以看出,梁公是因醉酒才生病,阐述了病因。“你勿惊”一语,展现出一个关心女儿的父亲形象。后面的解释更是分外有趣,既说来南京后不喝酒,又说遇到老友后喝陈酿。前后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

长女梁思顺与丈夫 图源网络

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他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1897年,陈邀请梁公到湖南,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推行维新思想。从“二十五年不见”一句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两人就此分别,直到1922年才在南京相聚。久别重逢,情难自禁,梁公破例痛饮。

张君劢(1887—1969年),字士林,号立斋,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1906年,张君劢赴日留学,结识梁公,从此一直在其门下奔走。宝山原本属于苏州,张君劢实际是苏州人。梁公将该年最后一场演讲放在苏州,大概有几分源于张君劢的缘故吧。当然,苏州作为一个有浓厚教育传统的城市,梁公如何也不应当错过,毕竟“那里学生盼望太久了”。

《晨报副刊》1923年1月15日

致完歉后,梁启超先生用设问的方式,将问题引申到学问上,并提出先学做人,再求学问的演讲主题。他在演讲中提到: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当时新旧思想交替,演讲方式半旧不白。比如,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就掺杂较多的文言文。梁公此次演讲,全用白话文,表明他支持白话文运动,希望将思想更好、更方便地传递给国人。可是上述几段文字,读起来颇为拗口。这与梁公长期留日的经历有关。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与汉语存在较大差距,二者的文法表达顺序不一样。日语是主宾谓结构,汉语是主谓宾结构。他不仅居日多年,更是翻译了很多日本作品,不知不觉间行文受到影响,令人觉得别扭。此处梁公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句,形象生动阐述了三种教学理念的特点。梁公引用儒家经典《论语》的举动,表明他在新旧文化之间采取居中调和的态度,想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

《清代学术概论》书影 图源网络

自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论战。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有一段提到: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

在这段简短的文字背后,实际上是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5月,李大钊在国内宣讲社会主义。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掀起论战。李大钊当即发起反驳,表明问题与主义是不能分开的,只有想明白中国应该走哪条路,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近半年的讨论,学界更倾向于李大钊,认为“一切的主义,都在物质上经济上有他的根源”,只有将最根本、最基础的主义选择好,才能建设好中国。

《每周评论》1919年7月20日

梁启超先生当时身处欧洲,未能发表争论发表看法。可是从“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一句,梁公似乎偏向于胡适,认为要一点一滴往前进步。这与他对社会主义的观念有所冲突。早在1903年,梁公避难北美时,就已经关注社会主义,是中国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之一。当时,他对社会主义认识尚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句,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主义因素。等到十几年后,他亲眼目睹社会主义在欧洲开花结果,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这些想法集中体现在他的《欧游心影录》中:社会主义,自然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国内提倡新思潮的人,渐渐的注意研究他,也是很好的现象。……欧美学者,同在这面大旗底下,已经有无数派别。……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整有无,目不必管,却最苦的是择不着准处。

从“最有价值的学说”一句可以看出,梁公是深深认可社会主义的,是相信社会主义有助于中国,能够挽救中国。“也是很好的现象”一句则表明,梁公认可当时国内学者研究社会主义、希望从中汲取养分的举措。在前半部分,梁公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也肯定了国人通过社会主义探索治国理念的努力。可是在后半部分,梁公以“无数派别”为出发点,表明社会主义思想的多样性。最后更是以“没有工业的中国”一句,得出中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举措,需要对症下药,找到准处。梁公可以说是最早一批基于中国国情,提出将社会主义本土化的学者。在这一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社会革命将会是20世纪史的唯一特色,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归国后,他在《改造发刊词》上,主张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不能无限制的发展,否则必有贫富不均之现象,因此劳动者的权力必需要扩大,要保障其权益。

本次演讲中,梁公的着眼点是“为学”。他希望学生能够扎实自身根基,做到《礼记·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能有所收获,哪怕只有一点点。因此梁公只是认同了胡适严谨扎实的求学态度,在思想上还是支持社会主义,希望它能改变死气沉沉的旧社会,开创出一个美好灿烂的新时代。

梁启超自用毛笔两只 江门新会区博物馆藏

梁启超文房二宝 江门新会区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梁启超先生也提到了蔡元培的教育改革: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

民国初年,传统教育僵而未死,新式教育成而未长,在转型的档口出现了许多问题。民国时局多变,教育系统受其影响,也不得不发生转变。比如,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在舆论鼓吹的同时,还要求学校尊奉孔孟,以儒家思想为主开展教育。对此乱象,蔡元培痛心疾首。因此在1922年3月,他发表了《教育独立议》,在这篇文章当中,提出教育如果想要独立,首先要经费、行政、学术以及宗教四方面的独立。

这前三点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独立的经费,就没有独立的行政,更不会有独立的思想。因而将经费独立放在第一位是极为恰当。现代人对于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就颇为费解了。这实际上与当时中国盛行的教会学校有着极大的关系。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建设了许多教会学校。比如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就是一所典型的教会学校。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教授的课程中,有许多与基督教神学相关,是在奴役国人的思想。因此蔡元培特意提到教育要独立于宗教。

蔡元培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的地方,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提到的“贩卖知识杂货店”就是这一概念的转用。梁公用半吐槽半嘲讽的方式,揭露当时学校只重视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与思想建设。只能依靠学生自身的意志,抵抗外界的干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是学生本人尚处于懵懂之中,很难抵挡社会的诱惑。因此在原有的教育条件下,他们最多得些片断的知识。但一个人只有知识,没有德识,会非常危险。人心向善,知识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人心向恶,知识越多对社会破坏越大。因此梁公非常支持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希望能扭转教育界陈旧风气,达到“三育”并重,为社会培养出德智双全的人才。

梁启超先生关注公共教育,也重视家庭教育。在智育上,一门三院士,满门俊秀、数代风流,很让人羡慕。在情育上,往大处讲是爱国,七个子女都曾留学,最后均学成回国;往小处讲是家庭和睦,其子女对爱情都是很忠贞的,他们的婚姻家庭都是美满和幸福的。在意育上,他们不拼爹,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谱写了灿烂的人生。梁公的《为学与做人》演讲,实际上也是其家庭教育思想的总结,是知行合一实践的结果。

梁启超的九个儿女 图源网络

梁启超先生半生都在政坛摸爬滚打,因此其演讲中,总会不自觉影射到政治。他在演讲的结尾提到: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告学生先修好自身道德,养成独立人格,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实际上则是在影射胡适提出的“好人政府”。1922年5月,胡适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好人”加入政府,就能从内部改良中国。有16人在文章上署名人,李大钊名列其中。早先胡、李两人因社会主义而其争端,可是现在他们又摒弃前嫌,希望通过“好人”,让中国实现富强。

1922年9月,王宠惠出任国务总理,罗文干、汤尔和、顾维钧等入阁,分任财政、教育、外交总长。王、罗、汤、顾等人品格高尚,被时人所赞誉,因此该届内阁被称为“好人内阁”。可惜这届内阁仅“浮起”72天即告“沉没”,“好人”们成了封建军阀的牺牲品。这也表明在军阀割据、列强环伺的情况下,中国无法通过几个“好人”实现自强,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不适应于中国。

梁公痛心于该次尝试的失败,将希望寄托在后辈学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德才双全,能够为中国的富强,挥洒自身的汗水与鲜血。

隶书七言联 梁启超 1927年 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梁任公在苏州的这次演讲影响深远,但是因为资料的流失,今日具体谁在现场听过演讲已经不可考。不过考虑到梁启超身上的多重超级光环,他的到来令苏州万人空巷想来不难,进步学生即使无法现场聆听,也会从后面的报纸感受梁公的魅力。

苏州师生也不负梁公的期望,在苏州引领并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步浪潮。比如,苏州中学的华有文、张建初组建了社团“人社”,提出:“做一个像人的人,做是人做的事”。“人社”是苏州第一个直接结识陈独秀的团体,为后续的苏州革命事业打下了基础。东吴大学的尤敦信把矛头直指封建旧礼教、旧道德,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进行社会教育运动,开办民众夜校,在苏州宣讲日本侵略中国情形,揭露其阴谋。东吴大学的盛振为一直执教东吴法学院。二战后东吴法学院的讲师教授,大都参与到东京审判中,凭着对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为受害者伸冤报仇,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嚣张气焰,清算了对方犯下的累累罪行。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文章中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江门市博物馆藏

除了学生外,在场的众多教师也大受震撼。比如,在市立小学任教的汪伯乐先生,就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一边不忘启迪民众、帮助贫民的初心。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地下工作。1926年底,他被反动军阀秘密枪杀,成为苏州为党捐躯第一人。1927年夏,苏州各界人士募集资金,建立了一所用汪伯乐的名字命名的中学。在苏州中学担任教师的顾容川,接替了汪伯乐的遗愿,担任中国共产党苏州支部书记,领导地下工作。1930年9月,顾容川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志坚如钢,不为所动,最终在1931年2月牺牲于监狱中。他们用热血谱写出灿烂篇章,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

挽梁启超联底稿 章太炎 1929年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藏

从目前的资料看,梁任公一生只来过苏州一次。但不能认为这次演讲影响甚小,其中的哲人巧思,今天看来仍有很多营养供我们后人回味。回首眺望,百年前梁先生的话语,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拜访苏州。他对苏州学生的教诲,穿透了历史的阻隔,至今仍然有益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苏州师生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梁任公。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2. 梁启超:《梁任公学术演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3. 梁启超:《梁启超演讲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 梁启超:《梁启超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5.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蒋广学:《梁启超与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胡洋:《梁启超晚期文化观研究》,东北大学2017届博士论文。

8. 梁俊涛:《梁启超晚年讲学讲演活动研究》,苏州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9. 吴敏霞:《清末民初教育转型弊端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为学与做人:梁任公在苏州谈教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