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睡觉时突然腿抽筋,就是缺钙吗?错,或与3种疾病有关
“你这腿抽筋的情况,吃再好的钙片也没效果。”医生对着刘先生如此说道。
刘先生今年刚好60岁,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身体一直都很硬朗。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他却感觉走路或者晚上睡觉时腿抽筋得有些厉害。
一开始,他觉得可能是年龄上来了,缺钙才总抽筋,于是就到药店买了一些钙片,三四百元一瓶,还让家里人炖骨头汤。
补了好几个月,刘先生抽筋的情况没有丝毫改善,他这才到医院看病。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刘先生,他的腿抽筋并不是缺钙引起的,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
这是下肢的血管粥样硬化严重,斑块不断堵塞腿部的血管,腿部缺血从而引发肌肉痉挛。
01
睡觉时突然腿抽筋,
是因为缺钙了吗?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晚上睡着睡着,腿部肌肉忽然收缩、无法动弹、疼痛难忍?这就是抽筋了,大多数人在晚上抽筋时,总是会首先想到缺钙,这有道理吗?
这个想法并没错,但是不全面!钙不仅仅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还可以维持肌肉的正常兴奋程度,如果钙太少,肌肉就容易“失控”。临床上发现血液中的钙离子如果低于2.25毫摩尔/升,稍微一点外力刺激,就可以让肌肉痉挛。
然而能导致肌肉痉挛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缺钙,过度运动、寒冷刺激、过于劳累、特殊药物等因素也都可能会引起抽筋。
有时候,抽筋还可能是一些疾病发出的信号,不能一味当成缺钙。
首先就是前文中刘先生碰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为下肢血管堵塞而导致下肢肌肉组织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抽筋。
其次,要当心帕金森病。别以为帕金森的表现就只有手抖,它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减少,影响了人体对运动的控制,同样会导致腿部肌肉出现不由自主的收缩以及僵硬。
最后,腰椎间盘突出也可能会导致抽筋。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引起麻木、疼痛的表现。而到了晚上,肌肉处于休息之中,压迫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02
夜间出现5种情况,
小心癌症或疾病的信号
除了腿部抽筋之后,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需要注意,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不要一味当成小事。
1、睡觉打鼾
不要以为打鼾很正常,如果鼾声比较轻、不影响睡眠和呼吸,属于单纯性打鼾,一般没有危害。但是病态打鼾足以要命,即打鼾伴有憋气(呼吸暂停)。
临床上有一种病叫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此类患者在睡觉打鼾的过程中,可以暂停呼吸数秒乃至数十秒,长期以往可以引发心血管疾病,还可能会窒息而亡。
2、经常半夜醒来
半夜总是自然醒,需要警惕抑郁症。抑郁症会导致褪黑素的分泌减少,到了晚上,患者容易出现频繁醒来、睡眠缩短等情况。
3、出现潮热、盗汗
潮热和出汗是女性更年期常出现的症状,但是肿瘤、甲状腺疾病、肺结核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的症状。比如甲亢,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身体产热过多、体温上升,汗液也会变多。
4、夜尿增加
如果饮水正常夜间排尿超过2次,需要当心是不是泌尿系统(肾、膀胱、前列腺等)出了问题。泌尿系统出现感染、结石刺激、肿瘤等,都可能造成排尿过频、尿量增加的情况。
5、夜间骨痛
癌症骨转移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夜间骨痛,疼痛一般呈间歇性、牵扯性、肿胀性的特点,比如肺癌骨转移,常常造成脊椎痛,如果甲状腺癌骨转移,疼痛最常出现的部位在胸骨、肩膀前这两个部位。
当然了,以上的表现不一定就是疾病导致的,但是如果症状严重,对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建议及时到医院做一下检查,明确诊断。
03
最佳睡眠时间出炉:每日7小时最健康
都说一天要睡够8个小时,但是最新研究却发现,最佳睡眠时间可能并不是8小时,而是7小时。
2022年4月,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收集了近50万人的基因、照片、行为等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了睡眠时长认知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的关联,结果发现对于中老年人来说,7个小时的睡眠时长是最佳的,过多和过少都和较差的认知和精神健康相关。
如何才能睡出健康来?九叔建议大家避开以下4个误区:
一是没睡够时间的睡眠,白天或者周末补回来。补觉的作用其实没有那么大,经常白天补觉,可能让人养起晚睡晚起的恶习,而周末补觉,更是会打破平时的睡眠节律,降低睡眠质量。
二是认为喝酒能睡得更香。酒精确实有略微麻痹神经的作用,但是酒精也可以抑制人的呼吸,让人难以进入深睡眠,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睡不安稳,实际上睡眠质量非常差。
三是认为提前入睡更容易睡着。这是这种行为更容易引发失眠,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入睡,大脑其实很容易胡思乱想,越来越兴奋,也越来越难以入睡。
四是认为睡前运动、阅读一定能促进睡眠。睡前大量运动,可能会让肌肉、大脑也变得兴奋不已,并不能起到助眠的效果,如果阅读的是一些情节比较紧张的情节,带着兴奋的大脑更难以入眠了。
一个良好的睡眠,应该是时间充足的、连续的、稳定的,同时第二天起床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如果在睡眠的过程中出现不适,要及时找出原因,避免损伤健康。
参考资料:
[1] Li, Y., Sahakian, B.J., Kang, J. et al. The brain structure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 Nat Aging 2, 425–437 (2022).
[2]《警惕!这3大睡眠问题,背后隐藏着多个疾病信号!》.科普中国.2023-04-07
[3]《如何提高睡眠质量?知识点都在这里,快来学!》.健康中国.2023-05-2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