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死去活来:地铁高架桥下“边角料”空间大有可为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3-12-15 18:1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上海邢家桥南路东宝兴路公共绿地提升项目完工。这块绿地,是位于地铁高架线下的口袋公园。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无数缺乏利用价值的消极空间,高架桥或跨河桥的桥下空间就是其中典型。这些被美国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称为“死去的空间”正在“活”起来。

2021年,上海提出对内环以内高架道路、越江大桥、跨河桥梁等市政设施的桥下空间进行整体形象提升。次年,住建部推动全国城市“口袋公园”建设。

近两年,上海的桥下空间和口袋公园开展了哪些“联名”行动?具体有哪些做法?未来“桥下空间口袋公园化”还有哪些提升潜力?带着这些问题,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调研了地铁三四号线高架部分的两侧,即东宝兴路、海伦路至宝山路之间、宝山路、上海火车站的“3站半”地区。

东宝兴路站以北:桥下可以打造“公共客厅”吗?

本文制图均来自 赵忞

基本情况:地铁3号线东宝兴路段大体呈南北垂直走向,这就形成了一条特别的“阳光走廊”。高架西侧是宝山路主干道,东侧因为过于贴近多伦路地块的住宅区,只留有一条消防通道。

主要问题:消防通道两边虽然有绿化,但物种单一,也没有椅子可供落座休息。两侧高架和住房会遮挡10—14点的阳光,晒不到太阳,冬季体验很差。虽然在夏季伏旱天,具备遮荫的优势,但“简单粗暴”的绿化与无可落座处,导致人们匆匆经过,不会停留。

多伦路数块街区与3号线形成的桥下空间和社区入口。本文照片均来自 赵忞

优化建议:未来这条狭长的地块可与多伦路社区的空间优化协同考虑,在景观设计与保留消防安全、电动车通行的同时,作为旁边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使用,例如增加健身设施,为老建筑街区一些开窗靠北、采光很差、家中空间也很小的居民服务。

东宝兴路站:“绿色死角”可以如何优化?

基本情况:东宝兴路地铁站下主要由三处空间构成,海伦西路和俞泾浦间带有绿化圈的停车场、靠近四川北路一侧的河滨绿地,以及两者之间的“绿色死角”。

主要问题:停车场与河滨绿地间有一条狭窄通道相连,但十分隐蔽,不走到跟前几乎不能发现两者能够联通。但其隐蔽性反而吸引了“就地救急”的过路人。探访时,很容易遇到随地小便的人。夜晚途经时,更是令人感到不安全。

从停车场与俞泾浦四川北路绿地相连的狭窄通道,不到跟前根本不知道是联通。

优化建议:纵观三号线高架桥下空间,主要是不可进入的绿地和停车场。建议未来进行更精细化更新,即使停车场功能不变,也可以升级为“绿色停车场”(保证停车位的同时,增加环境舒适度),以及增加容易发现的公厕指引标识、道路引导标识。

东宝兴路/海伦路—宝山路站:两区交界处,如何让“治理死角”变成“热点”?

基本情况:东宝兴路/海伦路—宝山路站3、4号线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截然不同。4号线虬江路地铁高架桥下空间为茂密树林和篮球场,但同站的3号线桥下却是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两网融合中转站”,即垃圾分拣中心。

主要问题: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两网融合中转站位于3号线下,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的市容环卫所和中转站也位于同一片区,两个垃圾处理中心夹着正在建设的川公创业园区和宝珀公寓,虽然管理很好,没有异味和垃圾外放,但布局着实有些尴尬。这其实是两个行政区域交界处的治理死角。

4号线桥下为篮球场,3号线桥下为垃圾中转站。

优化建议:此站点的优化更需探讨两区规划协同,让“治理死角”变成“热点”,平衡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实现垃圾集散不扰民,绿地可停留。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建议,位于两个垃圾中转站中间的川公创业园区地块一角,有一片面积不小、但不可进入的“绿化”三角地,未来它可参考虹口区虬江路公共运动场或静安区宝虬绿地市民球场,让虬江路上的高架桥下体育空间可以“串珠成链”,服务更多市民。

与川公创业园区这段相比,4号线刚升出地面旁的邢家桥北路口袋公园是优秀的改造案例,在红色遗产、商业办公和住宅区的混合地段,植被茂密,且提供遮阴避雨设施,环卫人员与周边白领都愿意在此停留。

邢家桥北路口袋公园,冬季晴天的上午实拍。由于植被比较茂密,冬季不适合晒太阳,但是夏季却可以成为很好的遮荫和避雨场所。

宝山路站—上海火车站:常年未更新的居民与厂区亟待释放活力

基本情况:由于属地部门的关系,此段高架两侧几乎全部被铁路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和老居住区占满。可供探讨“桥下空间”的地方,只有铁路北侧宝山路地铁站边可以眺望上海铁路博物馆的一处工地、西藏北路隧道上方的一块绿地,和地铁降至地面时的交通公园。

主要问题:高架桥下周边用地常年未更新,老居住区开放度低;有部分高架桥下聚集着亟待更新的厂房和已经空置的企业;有个别断头路,不可停留也不可进入,空间破败,独自行走会感到不安全。

空间破败的桥下空间。

优化建议:更高效地使用桥下空间,例如老旧厂房与公司可以“腾笼换鸟”或“工业上楼”,释放出新的土地资源用于后续开发升级。同时,拿出部分土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聚集人气,为新开发的场所带来社会和人文增量。

总结

本次调研的“三站半”地铁高架桥下空间,几乎汇聚了城市“剩余空间”的各种问题——低效占用、“不洁”、不可进入、不可停留、绿色死角等。但与此同时,这些高架桥周边拥有大量的居民区,居民对活动空间增加,生活配套设施改善,都有很大的诉求。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认为,这“三站半”的桥下空间,可以口袋公园为抓手,优化高架桥下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健身设施、可停留可避雨的空间、公厕、辨识度高的道路标识等,让城市“边角料”空间也大有可为。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