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文化志丛书:农耕生活里的文化展演
走进王金庄,村落的文化标志随处可见——绵延群山上的石堰梯田,纵横沟壑里的石庵子、储水窖,石板街尽头的山神庙、关帝庙,村西祈求风调雨顺的龙王庙,村东掌管牲畜性命的马王庙……这些都是村落从历史走来的物质见证;与之相应的,是那些活态的民俗生活,无论是三月十五的奶奶顶庙会,还是冬至驴生日时敬神的一炷香,这是农耕生活里重要的文化展演。此外,以二十四节气为节奏的农耕管理,是农民自己的时间刻度,“地种百处不靠天”和“地种百种不靠天”的经验总结,是他们藏粮于地的空间直觉。
《历史地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地名文化志》《石街邻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村落文化志》《食材天成: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文化志》书影
为一个乡村和梯田写“志”,2015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开始策划、编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文化志丛书”,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成立梯田协会对梯田进行普查,农民自己也参与到编写这套丛书的过程中。
2023年春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历史地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地名文化志》《石街邻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村落文化志》《食材天成: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文化志》三本专业文化志书,并于12月9日举办了新书发布会。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王金庄(下文配图来自摄影师 秋笔)
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发布会伊始,孙庆忠首先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这个概念。
这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计划,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26个国家的86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从2013年至今已经评审7批共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在2022年5月20日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它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集中分布在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的46个行政村,石堰梯田总面积2768公顷,石堰长度近1.5万千米,高低落差近500米。这里也因此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的第二长城”。2014年,该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典型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叠石相次,包土成田”的石堰梯田,以及与之匹配的“保水保土、养地用地”的传统耕作方式,是当地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世代累积的生存智慧,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是全球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典范。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见证,它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是在当地人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经由他们共同的记忆而形成的文化、情感和意义体系。
孙庆忠介绍,作为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核心区域,井店镇王金庄村占地面积22.55平方千米,拥有梯田436.98公顷,是“中国传统村落”。自2015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在此进行安营扎寨式研究,希望通过持续性的文化挖掘工作,与村民共同寻找一条家园营造之路。2018年,农民自发组织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进入实质运作的阶段。“为了让村民全面地盘清家底,理解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保护和利用的价值,我提出开展以梯田地名、梯田作物和梯田村落为中心的系列普查活动,并以文化志丛书的形式呈现。”孙庆忠谈道。
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如何向土地要粮食
丛书的第一本《历史地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地名文化志》以24个章节介绍了核心区域王金庄的24条大沟、120条小沟,详细呈现了岭、沟、坡、垴、洼、皎、硖、山、旮旯等9类地貌的420个地名。这些形象化的地名记录了人与土地的历史关系,其中凝聚了具有深厚诗意的祖先故事的描述。在这里,往事并未如烟,梯田地名一直是村民感知人与土地的互动关系、追溯村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
书中也介绍了每个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区域现状(包括梯田面积、植物、标识物),耕地类型、土质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代表性地点和故事传说,地块传承情况等,穿插极具文献和史料价值的地契,呈现了世世代代王金庄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向土地要粮食的生存智慧。
各种地契、文书和老照片记录着村落的历史与当下
《历史地景》记述着石堰梯田修筑之不易,“每当兴修一面坡时,有经验的老农总是先审视地形,从哪里扎根基,一面坡要修几块,每块堰要垒多高,需要几道弯,均需做到心中有数。不然,堰垒高了,渣土填不满,从远处运,又运不起;堰低了,渣土有剩余,还得往远处运,也不现实。所有这一切,均需做到因地制宜,提前谋划,依山就势,起高垫低,浑然天成。”
“当你漫步山田,品味这一人间奇迹的时候,会发现不少地块较长,转过三角两弯时,总要从地堰中间斜着往外插一串石头,形成一个堰中石梯,以方便行走。还会发现,有不少地堰上有拱券,这些拱券具有抗洪水、防倒塌的功用。还有不少地堰根、路边、地头有不少随地就势建成的地庵子和石庵子,这些本土建筑虽其貌不扬,但具有夏避雨、冬防寒、战躲难的多重功效。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少乡亲们就是躲在这些地庵子里转危为安。”
石堰梯田
王金庄,“天然的石头博物馆”
作为丛书第二册,《石街邻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村落文化志》则以十二个章节记录了村落的方方面面,包括代表性地形地貌、村落基本形态、垒堰筑田、砌石为家、家族谱系、山地农耕、风土饮食、能工巧匠、人世教化、村落仪礼、人神共居、梯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等,以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为载体,全面呈现了梯田社会一整套冬修、春播、夏管、秋收的农耕技术体系,浸透其中的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
孙庆忠称王金庄为“天然的石头博物馆”:“王金庄至今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600多幢,它们与2000多米长的石板街、500多条石砌小街巷,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构成了村落的基本形态。”
“天然的石头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王金庄的村民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人,他们总是给村落平淡的日常增添着美和尊严。王树梁、王林定等一批乡村知识分子,十多年前便肩负起编纂村志的重任。他们访故问旧、拓抄碑文,在忙农活的同时常年坚持写作。2009年刊印的《王金庄村志》,为这部村落文化志的写作提供了翔实的历史信息和深入探访的线索。此后,他们又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村落·王金庄》《走进王金庄》和《印象王金庄》等书籍。
“在他们的笔下,王金庄的沟沟岭岭拥有了诗情画意,即使是萧索的冬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梯田里温暖的气息。正是他们这份对家乡的炽热情感,才让无志可考的村庄找回了曾经失落的历史,才让刻在祖祖辈辈记忆里的文化基因转化成为一条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孙庆忠谈道。
王金庄的村民们
形塑当地人味蕾,认识地方风土,建立家乡认同
作为丛书第三册,《食材天成: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文化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构成二十四个章节,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带来了相应的农作劳动和代表性作物,又有相应的食材和特色食物的制作。
王金庄梯田内栽种和管理的77种农业物种中传承保护了171个传统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这些作物既是形塑当地人味蕾的食材佳肴的来源,也是认识地方风土、建立家乡认同的重要依据。
王金庄拥有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气候条件的耐旱作物及其农家品种,在遭受大灾之后仍有能够供人们抗击灾荒的食物资源。
明嘉靖《涉县志》记载的物产有:“谷: 粟谷、黍、小麦、大麦、荞麦、绿豆、黑豆、豌豆、小豆、秣、扁豆;果:桃、李、柿子、奈子、枣、软枣、核桃、梨、石榴;蔬菜:韭、葱、芥、菠菜、萝卜、菜、着迭、芹菜、蔓菁、藤蒿”,可食用粮果蔬菜共30多种。而“明永乐十年,枣二十七万三千一百七十二株,软枣七万二千四百九十株”,即人均枣树25.2株,枣、软枣是比较耐旱的木本粮食作物,在大旱之年能够帮助人们度过灾荒。
王金庄村民种子银行
发布会中也邀请了参与文化志编写的主要作者王树梁、贺献林、张金垚、尉韩旭,以及梯田协会的曹肥定、刘玉荣一起分享文化志写作背后的故事。活动现场同时展出摄影师秋笔的20余幅高清摄影作品,王金庄壮丽的旱作石堰梯田、勤劳的农人、四季轮回的农事、梯田上欢跃的驴精灵,以及石头村落……一幅幅图片尽显这一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之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