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家公祭日 | 94岁夏淑琴:我活着,就要为历史作证
原创 卢卢 婚姻与家庭杂志
文:卢卢 编辑: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首个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短短6周时间里,这座钟灵毓秀的六朝古沦为人间地狱,30万滚烫的生命从此变成了冰冷的数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沉痛的一页,亦是人类历史的至暗时刻。
那天,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被杀,8岁的她带着4岁的妹妹与7位遇难亲人遗体共存14天,最终活了下来。
事后,这惨绝人寰的一幕被当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约翰·马吉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并载入有关文献。在战后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夏家的典型事例成为控诉日军罪行的铁证。
夏淑琴是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并先后在中国法庭和日本法庭两次告赢日本右翼,开辟了从法律层面维护史实的路径。
这位没有上过一天学的老太太一生都在为历史真相奔走,成为了为历史作证、为和平代言的勇敢者。
01
新路口5号的惨剧
南京沦陷时,夏淑琴8岁,家里有外祖父母、爸爸、妈妈、15岁的大姐、13岁的二姐,还有两个妹妹,一个4岁,一个还在襁褓中。一家9口人租住在南京新路口5号。
1937年12月13日,一队日本兵凶狠砸门闯进了这个家。开门的哈姓房东最先被枪杀,房东太太手里抱着2岁的娃儿,身边拉着一个4岁的娃儿,见状号啕大哭。日本兵毫不眨眼就给了母子三人几枪,房东一家四口瞬间就没了。
夏父跪下来求日本兵不要杀害其他人,迎面也被枪打死。夏母吓得抱着襁褓里的孩子躲在桌子底下。日本兵一边发出狰狞的笑声,一边把夏母拖出来,夺过襁褓里的孩子高高举起,一把摔在地上。他们把夏母糟蹋后,又用刺刀将其刺死。
同一时间隔壁屋子里,夏淑琴的外公、外婆拼着老命想护住夏家四姐妹,也被其余日本兵一并杀死。大姐和二姐最终没能逃脱和母亲同样的命运,被糟蹋杀害后,尸体还遭日本兵侮辱。
夏淑琴和4岁的妹妹夏淑芸躲在被子里,被亲人的惨叫声、枪声吓得哭出声来。日本兵闻声对准被窝连刺三刀扬长而去。
被刺三刀的夏淑琴昏死过去,许久后才被妹妹的哭声惊醒。妹妹哭喊着要妈妈,夏淑琴一把捂住妹妹的嘴巴,生怕被日本兵听到。
她忍着疼痛艰难地从床上挪到地上,一一爬到血泊中的亲人身边,摇摇这个,又推推那个,可家人们再也没有醒来。
住在对面杂货铺里的日本兵来回走动的声音近在咫尺。大皮靴一响,夏淑琴就赶紧带着妹妹躺在死人堆里装死,待天黑没了动静的时候,才敢在家里找点儿吃的。
姐妹俩就着水缸里的冷水,吃剩饭锅巴度日。一开始,水缸里的水还够得着,到后来,小小的夏淑琴搭着板凳舀水都够不着了。
饥饿、寒冷、疼痛、恐惧笼罩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四周是死去的亲人,她们就这样挨过了14天,直到奄奄一息之时,才被邻居发现并获救。
1938年1月,屠城的惨烈局势稍稍平定下来后,在安全区避难的夏淑琴舅舅返回新路口5号,在邻居家找到了姐妹俩,并把她们带到安全区。
那个冬天的南京有太多的血雨腥风,但夏家姐妹的经历仍令人毛骨悚然,并很快在安全区传开。
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听闻后赶到现场,用摄影机拍摄下了夏家人遇害后的悲惨影像,为这场浩劫保留下了泯灭不了的凿凿铁证。
如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复原了夏淑琴一家当年遇害的场景。那里,永远定格了1937年寒冬的南京新路口5号。
02
为历史作证
“我活着,就要为历史作证。”这是后来夏淑琴无数次铿锵有力地说出的一句话。
当年陪同约翰·马吉一起返回新路口5号的是8岁的夏淑琴,那应该是她第一次向别人讲述自己的遭遇。
我们无法想象,那个8岁的女孩是如何一字一句回忆亲人的惨叫以及自己的惊恐,又要如何去理解暴行和死亡。无论如何,夏淑琴带着日军刺刀留下的3处疤痕和内心创伤,勇敢而坚强地活下来了。
1994年,65岁的夏淑琴踏上日本国土,成为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她说:“我去日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历史讲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第一次参加证言集会,夏淑琴把一头花白短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了一条素雅端庄的碎花裙子,“我不想被日本人当做受害者看待”。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伤痛有多深重,这位老人的家国尊严就有多强烈。
一遍遍诉说,一遍遍流泪,夏淑琴每一次讲述都强忍着剧痛袭来的折磨,她说这是自己的责任:“既然我活了下来,我就要为30万同胞说句公道话。”
但是,夏淑琴却遭到了“大屠杀否定派”的疯狂攻击。1998年,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东中野修道出版《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在书中,夏淑琴被描述成了“假证人”,说她“故意编造事实,欺世盗名”……
侵略者的抵赖行径让夏淑琴义愤填膺。
2000年,71岁的夏淑琴在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诉讼东中野修道名誉侵权案,首开在我国境内起诉日本右翼分子之先河。
然而,开庭日,东中野修道没有出现在被告席上。
夏淑琴在国内取得胜诉后的第二年,东中野修道竟然在日本对夏淑琴反诉讼。
2006年,77岁高龄的夏淑琴以被告身份和律师团队亲赴日本应诉。她走进法庭,为自己作证,为历史作证。
“不赢官司,誓不罢休。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不但为被日军屠杀的家人,也为身后30万的死难同胞。”
这位不识字的老人,誓用法律维护家国尊严,捍卫历史真相。
这场无比艰难的、举世闻名的案件历时9年之久,直到2009年才以夏淑琴胜诉告终。
这年,夏淑琴80岁。
这位耄耋老人不仅是历史的勇敢证人,更是历史的坚定捍卫者。
03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我活到现在,只要和平,世世代代和平,永远和平。"战争带来的痛楚,让和平成为夏淑琴最持久的夙愿。
当年,夏淑琴姐妹俩被舅舅找到后,舅舅舅妈给了她们一个新的家。她们喊舅妈王芝如二娘,舅妈把她们当自己女儿一样来抚养。
然而,舅舅家靠做麻绳、卖菜勉强糊口,家中本就有3个孩子,再添上夏淑琴姐妹,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战乱连绵,赖以糊口的生计也难以维续。夏淑琴在舅舅舅妈身边长到12岁左右,不得不被送到另一个亲戚家,妹妹则被送往一个慈善堂。
战争让夏淑琴过早体会到了离散漂泊,很早就开始自谋生计。生活艰难,但和失去外公外婆、父母姐妹的痛苦相比,又算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后,夏淑琴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在1954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曾经参过军、打过仗的丈夫育有3个孩子。
一生经历那么多磨难的夏淑琴,中年再遭丧夫之痛。她一个人把3个孩子拉扯大,却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夏淑琴说自己是从死人窝里爬出来的,活着就是天大的幸福。
如今,94岁的夏淑琴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她仍然无法忘记自己的另一个“家”——玄武湖畔的“哭墙”上,有外公、外婆、父亲、母亲、两个姐姐和小妹。“哭墙”上回不去的家,是夏淑琴心底永远的痛。
因为这份侵入骨髓的痛,直到今天,夏淑琴依然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的各种宣讲。“幸存者越来越少,作为当时的亲历者,虽然我每讲一次都心如刀割,但只要我多讲一次就会多些人了解这段血泪史。”
曾经的劫难于夏淑琴而言,已经化为了恒久的坚持和沉甸甸的责任。
2011年日本地震,这位背负历史之痛的老人捐款援助,日本援助会的年轻人对她特别热情友好。
夏淑琴感慨:“(日本)人民跟我们人民还是一样,为什么你们国家就不承认呢?但是,日本军国主义给我们带来多少灾难、多少伤害、多少痛苦?”
夏淑琴说,虽然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但是我们也不要仇恨,不要打仗,就要和平,全世界和平。
04
传承记忆,永续和平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们是我们走进那段历史的引路人,是历史真相的捍卫者。
86年过去了,那些历史的证人逐渐凋零离去,截至目前,曾经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38人。
2022年8月15日,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夏淑琴老人的外孙女夏媛以及夏媛12岁的儿子在这13人之列。
夏媛说:“我看得出来,外婆很想忘掉痛苦,但她又说,如果我都不讲出来,就会有人忘记暴行,美化战争。外婆年纪越来越大,她也希望我可以代替她去讲给更多的人听。”
尤其听外婆说有一次在大阪做完报告,一名日本男子“咚”的一声跪在她面前谢罪:“我今年都30岁了,我都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老一辈都没跟我讲,杀死了那么多的人……”这让夏媛更加坚定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而她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去纪念馆当小小讲解员。
这根浸润血缘的精神纽带,同那段承载着城市之殇、民族之恸的家史一起,世代相传。
不敢忘,不能忘,期盼天理昭然,是高龄幸存者最深的执念。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可慰在天之灵,可安执念之心。
今年8月15日,第二批10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再次接棒上岗。
时间会带走证人,但时间本身就是永恒的证人。
生生不息的记忆传承,不为延续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珍爱和平,吾辈自强!
参考资料:
1.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
2.人民日报: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
3.贵州共青团青春黔言:“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
4.新华社: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首批上岗!
作者简介:卢卢,无事喜静坐,读点书,想点事情,写点文字,于纷扰熙攘中品时光静好。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 津
三审:赵海旭
原标题:《86年前,她带着4岁妹妹与7位遇害亲人共存14天!94岁夏淑琴:“我活着,就要为历史作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