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报:多地中小学试行长短课,是探索也是考验
没有上下课铃,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放学时间,也没有全校统一的课间操,替代的是一张张长短不一的课程表,这是部分中小学试行长短课模式后所呈现出的改变。
在这些学校中,学生们的一节课不再是惯有认知中的“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而是以15分钟、30分钟,甚至90分钟,抑或是各种不同时长的“面貌”出现。其中短课时多用于微班会、书法、英语等需要高频“输入”的课程。长课时则多用于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程,比如需要充分热身的体育课、需要思考创作的美术课以及需要小组讨论的科学课等,都可以拉长一些时间以保证学生们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一年级新生在学校人工智能馆观看3D打印机打印的作品。新华社记者 邢拓 摄
因材施教,不再是单单根据学生个体去调整,也在从更根本上的课程体系本身做出调整,这可以说是学校课程管理方面很积极的一个改变。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本身就是要看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灵活调整以匹配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结构。
此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
一些中小学依此做出的课程实践,也正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性,探寻一种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也更适合各学科讲授规律的学习样态。所谓“15分钟要有15分钟的精彩,90分钟要有90分钟的意义”,灵活自主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节奏,显然正在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具象的逻辑,适应着当下课程结构和知识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在一些更表象的区间内,长短课的优势也凸显出来。据了解,由于各班上下课时间不同,课间学生冲撞出现安全事故、集中上洗手间造成拥堵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也因为操场利用率的提高而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课程改革并非那么容易,很多现实问题也依然需要得到正视。比如排课过于困难和复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易以及现行评价体系并未同步更新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多多调研,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学校用好自主权先行先试,在看似杂乱的课表中总结出一个共性科学的标准,积累出更多经验。
一张小小课表的改变,最直观的感受是从老师和学生那里得来的。因此更应该要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老师们是否觉得长短课更能创造优秀的教学环境,又有何更为具体的挑战?学生们是否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体系?学习效果是否有相应的提高?这些问号都需要在实践中被拉直。
小学生利用课间时间玩平衡木。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实行长短课,对学校的管理同样是不小的考验。该如何更科学地规划课程流程,确保不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时长的课程能够并行不悖、有序运行;该如何对老师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培训,让他们打破固有的工作惯性适应新的课程规划;又该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避免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负担,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但有困难不代表就不做了。在鼓励学校用好课程自主权去探索创新经验的同时,教育体系的配套更新也需要合理的规划。比如具体的长短课教学指引、复杂课表的智能化排课、评价“指挥棒”的转向等。这些努力不仅是在解决当下的难题,也是在为未来的教育储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