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补丁摞补丁,上海这些道路为何坑洼不平?

王海燕 吴頔/上观新闻
2023-12-12 11:2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本文图片均为上观新闻 图

“上海的马路是在比谁乱打补丁吗?一个月挖好隔两个月再挖。”不久前,一位市民在小红书分享了自己在马路“补丁”上滑倒摔伤、坐上了轮椅的经历,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记者注意到,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时常有网友吐槽上海的路坑坑洼洼、反复维修、到处都是“补丁”……“这样的路真的是在大上海?”甚至有人这样问。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市区一些路段,发现路面不平整的现象的确不是个案,来往车辆、骑行者、行人、周边居民对此颇有怨言。

记者探访:两个红绿灯间,不下30处坑洼

案例一:昌化路(新闸路-海防路)

开店2年了,门前的路一直不平坦

从普陀延续至静安区的昌化路,是齐玮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必经之路,每次说起这条路,他都有一肚子苦水:“太颠了,我自行车坐垫在这条路上颠坏过两次。过坑的时候一不注意没有减速,猛地一颠,坐垫就塌下去了,差点摔倒。”

记者骑自行车沿着这条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发现部分路段不平整的现象严重,既有损坏留下的坑,也有临时铺上遮盖破损的钢板,还有一些维修后打上的“补丁”,不过这些“补丁”也并不平整,明显高出路面,形成了一个个“疙瘩”,甚至有一些“补丁”已经再次破损,让本就不平整的路面变得更加残破。此外,一些窨井盖与周边的路面也并不完全贴合,存在一定的高度差。

泰兴路武定路路口的补丁

以昌化路与康定路和新闸路交叉的这一段为例,短短两个路口,长度大约300多米的一段路,仅马路一侧就有不下30处坑洼或“补丁”,平均每10米左右就有一处,有的“补丁”甚至从马路这一侧横跨至另一侧,过往驾车或骑行的路人或多或少都特意减速慢行,避免过度颠簸。

“你自己看看,走一走,你觉得这个路到底怎么样?我来这边之后这路就没好过!”路边一家小卖部的老板面对记者询问,语气有些激动。她说自己来这里开店两年了,门前的路一直不平坦,有时候连顾客都会向她抱怨两句。

周边的老居民怨言更多。“三天两头有人来修,修完没多久又有人来修,这次埋电线,下次修水管,再下次又不知道是修什么东西,反正这两年就没停过。”昌化路淮安路路口的菜场旁,一家小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这里开店十多年了,原本这条路并不像如今这般残破,但是这几年施工越来越多,道路频繁开挖,每次都要修上十天半个月,修完没多久又开始挖,一年到头这条路上就没多少天安安稳稳的日子。“这一片很多居民都是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而且还有很多来菜场买菜的老年人,万一摔倒了后果不堪设想。”

昌化路康定路路口坑洼不平

这位老板介绍,这两年马路对面的地块正在开展动迁,不远处还有新楼盘开建,来来往往的大型车辆也络绎不绝,一定程度上也对路面带来了损伤。“白天晚上都有,这些车辆好像都是有证件的,可以在规定路线行驶。”说话间,门前又有三辆大卡车驶过。

案例二:天山支路(古北路-芙蓉江路)

修补疤痕延绵一路

从古北路拐到天山支路,一眼就能看到马路当中一个长条状“疤痕”,实际上这是路面修补的纹路,因为明显高出两边路面,显得有点突兀。

天山支路凹凸不平的路面,缝补的印记还在

天山支路长达数百米,这条“疤痕”几乎延绵整条路,马路中间的窨井盖处也是崎岖不平,一不留神很容易绊倒。而在路的一侧,走几步路就看到几道如刀割的印子,如一张毁容脸上的“刀疤”,这个“刀疤”也是延绵一路。

路面时不时就有这种“刀痕”

这条路位于市中心地段,周边分布错落着各式高档商品住宅,周边道路均很平整,即使有损坏,也修整得当。为什么单单这段路反差较大?记者发现,天山支路一路之隔是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商业项目“晶耀虹桥”,靠近芙蓉江路一侧是武夷建材家居城,可能来往车辆太多太密,造成路面损坏程度大,这里也是事故多发地带。“这样的修补实在过于潦草了。”一位快递小哥说,因为路面坑坑洼洼,每次骑经这里,他都会减速,“路面太抖,怕洒了汤。”

案例三:威海路(茂名北路-陕西北路)

“补丁”打成了大花脸

随着张园修缮落成,茂名北路开启为限时步行街后,这一带变得热闹起来,平日里就有不少潮人前来打卡拍照,道路也修整得干净整洁。但是从茂名北路拐到威海路,路况就有些不妙。威海路上集聚了很多小商户。沿街排列着馄饨店、羊肉店、咖啡店、宠物店、服装店、手机维修店等,其间还有一所中学、一所幼儿园,以及弄堂居民区的出入口。

放眼望去,两车道的路面还算平整,但是人行道却坑坑洼洼。从地铁12号线出口向西走,只见一条3米宽的人行道上打满了补丁。这个补丁是用水泥浇注的,分布在中间,而两侧是砖块,从“补丁”形状可以看出,这里的路曾经开挖过。“补丁”一路打到静安别墅弄堂门口,从补丁的形状、颜色、材料可以判断,是不同时期的作品。附近居民似乎对“补丁”已经见怪不怪,“能补上已经不错了,路面此前已经开挖过好几回了。”

威海路上的大补丁

而马路对面的人行道同样是坑坑洼洼,这条路上的来往行人很多,居民、学生、上班白领、家长等,走在这凹凸不平的道路的感受也可想而知。在民立中学门口,可以看出路面有反复修补的痕迹,修补路面与原路面颜色不同,由四种不同材料组成,东抹一笔,西糊一块,路面就似一个大花脸,有的地方还裸露着泥土,看得出施工的随心所欲。

周边居民似乎都习惯了这一段不平整的路,自嘲道,“总比‘开膛破肚’要好,过段日子可能又要开挖了!”

案例四:马当路(自忠路-太仓路)

弹格路好看却不好用

马当路毗邻一大会址,无论是街边建筑、还是市容绿化,均维护得当。这里的马路也很有特色,从自忠路开始,马当路的非机动车道变得古色古香。原来这里作了特别的修缮,将柏油马路改成了上海老城厢史上知名的“弹格路”。路面变得宽敞、别致,但是骑行者的感受并不太好,“一骑到这里,轮子就扑扑跳。好看却不好用!”

弹格路好看,但骑行体验不佳

旧时弄堂里的弹格路由卵石、块石铺就,这里的“弹格路”则是由马蹄石地砖铺成,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却对骑行并不是太友好。记者观察了一下,马当路从自忠路到太仓路这一段,双向路面都铺设了弹格路,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磨损,有的方砖之间已经松动,这让行驶体验更加糟糕,有的助动车甚至放弃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插入机动车道,速度是快了很多,但也增加了危险系数。

“马蹄砖适合在广场步行街使用,景观性强,但实用性不强,且维护成本比较高,很容易破损。”有市民建议,在景区广场上设置观赏性强的弹格路,将这里恢复成柏油马路。

原因分析: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平整的路?

上海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平整的路?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代表与市民。

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丽萍是土壤治理领域的专家。她说,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质。软土松散不稳定,易沉降,在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挖到地下10-15米,会引起土体变形,这就给路面修缮和维护带来一定难度。比如周家嘴路一带,因盾构掘进导致地基变形,路面就显得坑坑洼洼,“如果基坑离路面远一点,影响不大,但是很近的话,路面肯定会受影响,这需要做一定周期的维护。”

泰兴路上,一条“补丁”延续上百米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软土地质是造成上海路面修补容易出现凹凸不平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通过定期维护和管理是能够做到路面平整的。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车水马龙的路况是上海经济繁荣的指征之一,高密度的使用频次也更易造成路面受损。但是记者也发现,多数马路都有修补的痕迹,且修补得很细致,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马路失修,或修补潦草。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路面失修与“马路拉链”现象有关。马路被反复开挖,每次缝合都会留下痕迹,因前后所用材料、管理方式不一而出现了难看的“补丁”。

记者注意到,几年前就有人大代表就金门路的路面整修提过建议。金门路(人民路至金陵东路)是一条南北向道路,路幅宽约7米,路面有不少起伏、开裂处,市政管径也多处暴露,对行车、行人都有安全隐患,也影响周边城区风貌。代表为此建议对金门路路面进行整修,提升道路通行水平。黄浦区政府当时答复代表,将对金门路的路面进行全路段整修,确保路面平整。同时也提到,由于金门路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压力较低,自来水公司当年有计划对管道进行改造。为防止路面两次开挖对居民生活和交通出行造成影响,区建交委主动联系自来水公司,将该路段的上水管道改造安排改期,与路面整修工程同步实施。

“可见,道路反复开挖,将大大增加道路特别是人行道不平整的概率。”许丽萍代表曾就马路拉链的问题提过建议,经她经调研分析,道路反复开挖的主要原因是挖掘道路的计划制定不够周密,不同部门或行业安排敷设或维修地下管线计划时,未有效统筹;加之掘路施工现场问题发现不及时,监管及后期处置也不到位。

为解决“马路拉链”现象,许丽萍建议,实施掘路审批“一网通办”,重构道路施工相关业务办理流程,推动多部门联动审批,严把道路挖掘“入门关”。

目前,浦东新区正在推进联合审批,先行锁定一年不开挖道路157条、新建道路五年不开挖的113条,统筹掘路计划涉及的道路91条(项目246个)。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参照浦东新区道路挖掘监管系统模式,在“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平台”开发“马路拉链治理”场景,计划在全市层面推进。“如果联合审批能够全市有效推进,马路拉链现象会大大减少,也就相应减少补丁式道路的出现。”许丽萍说。

而既有路面的失修失管,依然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一位曾在市政领域工作多年的干部认为,路面维护管理,要有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管部门,避免推诿扯皮。记者采访中发现,有的道路是区里管的,有的是市里管,一些靠近街面的道路,单位也有维护责任,而往往那些归属不明的道路路况最差、维护最少。

枣阳路上一处路面

枣阳路上有一段路,人行道上铺设的是灰砖,不少地方破损,歪歪斜斜,路边树木的石板护栏悄悄裂开,马路中间也有不少开裂处,未见修补,凹凸不平。靠近城怡养老院的一段,却一下子变得平整,原来这是护理院新铺设的砖路。走在这条路上,前后不过几十米,新旧反差却很大。

路面出现破损,如何及时维护?洪程栋等代表建议,加强对道路的日常管理,落实市政巡查和检查机制,要及时发现问题,更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虹口区胡家木桥路靠近通州路处,有一段路面下沉明显,过往车辆行经此处会“前仰后合”,如果车速稍快甚至有腾空感。据周边居民反映,此处紧邻沙泾港河道,沉降已不止一年,但不知何故一直未修复。

采访中不少市民提出,道路的使用者是市民,道路治理应该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应该多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道路精细化管理的热情,及时回应办理市民的意见与建议,并在道路掘路计划、绩效评价方面邀请市民代表参加,一起构建路面整治的社会共治新格局。

记者手记:

用心呵护好城市的“脸面”

“骑行者的噩梦,肾结石患者的福音。”看到一位网友的调侃,记者忍不住笑了——多么痛的领悟。

在许多人心目中,上海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的道路精致而富有情调,城市治理的水平也应当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可市区这些坑洼不平的路,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我半年前刚来上海,没想到这里的路还不如我老家县城开起来舒服。”在和一位网约车司机的闲聊时,他这句话让记者感到有些刺痛。

如果要为这些道路的残破寻找原因,当然可以找到不少:上海人多车多,道路的使用率高,更容易折旧损坏;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高楼大厦在新建,施工影响难免带来一些“阵痛”;城市的基础保障响应很快,一旦水电气等管线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投入维修;甚至不得不承认,连土质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路面材料的寿命……

可在这些客观原因之外,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城市的管理者们思考:道路的开挖维修或许不可避免,但能否有更科学的协同规划,而不是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今天补完明天又要挖?一处工地从拆迁到新建,前前后后少说两三年,施工期间除了让来往市民无奈忍受施工带来的道路损坏和通行不便,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这些问题或许都可以有更优解。

“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当道路发生损坏时,相关部门能否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对治理水平和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如果管理者常常到自己负责的街区走一走看一看,想必不难发现这些道路问题。而随着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被投入使用,要快速捕捉到这些情况甚至不需要人工巡查。记者在以往的采访中,就曾了解到有些区已经可以通过摄像头画面叠加人工智能的算法,来识别道路上的破损或其他异常。所以,这些大大小小的坑洞、“补丁”能够长期存在,多少有些讽刺。

一座城市的路是否平整,似乎不算大事,但对许许多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以及来到这里差旅的过客而言,路面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的“脸面”。对每个管理者来说,也需要像呵护自己的脸面一样,在每一个不起眼的细微之处维护好城市的良好形象。

(原标题为《上海的马路为何坑洼不平?记者实地走访市区一些路段》)

    责任编辑:郑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