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治史唯真”陈铁健
癸卯初冬,陈铁健先生走了。晚年他旅居琼岛五指山,年虽耄耋,然他常年手持羊毫,写得一手好字,笔力不减,我总以为人倚山居则为“仙”,百岁无碍。三月前,还在整理着他的“九十文录”的书稿,走得太急促了,不想麻烦他人,走得又那么静悄无声……从他所在单位治丧小组发出的讣告得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干部陈铁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23日7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一个对瞿秋白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独特贡献的标志性大家突然撒手而去,是对瞿秋白研究的重大损失,不可估量!真是让人伤到心了,只能北向京城,欲哭无泪,泣不成声了!
提起陈铁健的名字,在20世纪70年代末可谓如雷贯耳。瞿秋白因写了狱中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陈铁健“站在政治与学术的交叉点上,以坚持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勇气和胆魄,率先竖起了科学研究瞿秋白的大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上,发表了他的《重评〈多余的话〉》,阐明该文“光辉是主要的,灰暗是次要的”论说,顿时哗然。当时瞿秋白尚未平反,仍是学术禁区,百余篇讨论文章,一时成为热点,既有针锋相对的批判文章,同时也赢得了茅盾、丁玲等历史见证人的交口赞誉:“持论极公正。”
1979年5月,陈铁健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借到中纪委第八组,参加瞿秋白被捕就义问题的复查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随复查组赴上海、常州、南京、杭州等地访问,走访了茅盾、丁玲、陆定一、周扬、刘英、萧三、罗章龙等同时代人。在上海分别召开了由老革命和学者参加的两个座谈会。访问了宋希濂等所有与瞿案有关的人员;秦城狱审戚本禹,遍读公安部从1954年至1964年间办理瞿案的全部卷宗,最后他执笔起草了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所转发的中纪委《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指出《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把《多余的话》作为瞿秋白同志叛变投敌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瞿秋白终于平反昭雪,中组部拨款,重修八宝山在“文革”中被砸的“瞿秋白同志之墓”。
《重评〈多余的话〉》是陈铁健冲破禁区、研究瞿秋白的奠基之作,也是瞿秋白研究史上的里程碑;《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为党中央替瞿秋白平反,提供了确凿可信的证据,功不可没!查阅密档,遍访亲历者,1981年参与编辑14卷《瞿秋白文集》,坚实可信的史料,为他撰写“瞿秋白传”夯下了牢固的基石。《瞿秋白传》的问世,“标志着瞿秋白研究进入全面、系统、综合开发的新阶段”。由此而奠定了他在瞿秋白研究史上独特的地位。秉笔直书,治史唯真,30余年来,他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大学者。
陈铁健著《瞿秋白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87年,我调到瞿秋白纪念馆任职,第一本读的书就是陈铁健著《瞿秋白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1995年更名为《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重印,2009年修订,由红旗出版社再版)。它可谓“师”,引导我学习、了解、思考,逐渐进入瞿秋白和他那个时代。正如“传”中所说,瞿秋白“精神品德之纯粹,人格操守之高洁,都已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他属于这样的人,光明磊落,毫无矫饰,风骨挺拔,神采俊秀,使人望之俗念俱消,油然生敬慕之情”。
2021年6月,陈铁健先生(左)与作者在常州瞿秋白故居合影
我与他初次见面是在1989年10月,全国纪念瞿秋白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这次会议由温济泽领衔发起,陈先生参与筹备,征集论文,纪念馆承担了在会议期间的秘书处工作,并根据他的建议,向全国知名书画家沈鹏、赵朴初、华君武、谢稚柳等募征150余幅书画,会议期间举办了纪念瞿秋白诞辰90周年书画展。他竟然安排我作大会发言,真是受宠若惊。以后,他支持在常州成立瞿秋白研究会,馆里编辑出版《瞿秋白研究》(年刊)和编印《瞿秋白研究信息》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和点拨。提到研究,他总是说,“你掌握多少资料,就说多少话”“史学重实证,把事情真相搞清楚,再下结论”“以论带史不可取”“研究切勿炒冷饭”……点点滴滴,教益良多。退休后,总是收到他惠赠的新书《寻真无悔》《治史唯真》等,交谊深邃,亦可谓亦师亦友了。
1999年1月瞿秋白纪念馆新馆落成之日,秋白女儿瞿独伊(中)、陈铁健先生(左)与作者(右)合影
陈先生1934年生于黑龙江安达。个子不高,在他身上不见东北汉子的粗犷和豪放,尽显祖籍绍兴江南才子的风采。内敛的他总是笑容多于言语,温和儒雅,外柔内刚,透过眼镜片闪烁着思想者睿智的目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陈独秀、西路军……“心中始终不能忘却的,还是瞿秋白研究。”为了瞿秋白,他与常州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来常州11次:
第一次,1979年7月,随孙克悠率领的中纪委第八组来常调查。
第二次,1980年,抵常州博物馆查资料。
第三次,1983年4-5月,随《瞿秋白文集》编辑组瞿独伊、丁守和、瞿勃等人到常州、扬州、无锡三地访秋白故地和亲友。
其中有三次是参与由温济泽领衔发起、筹划在常州召开的全国纪念瞿秋白学术讨论会(即1985年6月瞿秋白就义50周年和1989年10月瞿秋白诞辰90周年及1999年1月瞿秋白百年诞辰)。
第七次,2005年6月,应邀参加了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在常州召开的瞿秋白就义7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八次,1997年5月,应纪念馆之邀,与雕塑家童太刚商讨瞿秋白铜像雕塑事宜。
第九次,1997年10月,偕马连儒、王桧林、王琪等专家来馆参观。
第十次,2013年3—4月,为避京城雾霾,由我安排,来常州小住竞月,撰写《中国近代史思想家文库·瞿秋白卷》“导言”。
第十一次,2021年6月,应纪念馆之邀,为他捐赠的3000余册藏书所设立的“铁健书库”举行落成仪式。
2021年1月,陈铁健先生为瞿秋白纪念馆题写寄语
陈先生九岁始写毛笔字,多次赠纪念馆手迹墨宝,清雅飘逸,挥洒自如,神满气足,别有韵味。瞿秋白123周年诞辰之际,再次为纪念馆题写了寄语:“瞿秋白研究任重而道远,寄希望于后之来者。”最后的遗言,殷切的期待。
陈先生人辞世了,他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人世间,也就是他的思想永远活在他的著作里!我想陈先生了,不能当面求教,就到他的遗著里,寻找思想的火花。他的遗著《瞿秋白传》经受了数十年的时间考验,已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的传世佳作,我坚信一代又一代纪念馆新人,会把陈先生的遗著《瞿秋白传》,作为入门必读的书目,瞿秋白的坦荡人格和革命精神会传播得更久更远,我想陈先生在天之灵是会感到欣慰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