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百余篇论文能“404”,但学术不端不能没个说法
一篇《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与她“404”的论文》,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推向了风口浪尖。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调查,在过去几年里,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120篇中文文献,陆续被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删除了。
而另一面,年仅39岁的梁莹,长期以来都是“杰出学术人才”的人设,不仅是南大教授,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尽管梁莹以“早期所写论文水平太低”等类似理由解释删稿动机,但有足够证据显示,删稿行为与其学术不端有直接关系。媒体调查发现,这位教授要求数据库删掉的论文当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
如此看来,梁莹要求撤稿的举动,很难洗清“毁灭证据”的嫌疑。毕竟,她很清楚,学术不端,对一个大学教授而言意味着什么,不仅是道德上的不光彩,更直接关系到学术生涯乃至个人前途命运。更何况,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已被教育部列为重点严肃处理的对象,各大高校也陆续出台严厉的惩戒机制。尽一切力量压缩学术不端者的生存空间,已成为共识和现实。或许,梁莹删稿的举动,正是出于对以往行为的担心。
不过,若结合她的说法和态度来看,删稿又似乎不奇怪。梁莹面对媒体承认自己学术不端行为,但又称“错误属于早期不应该过多追究”,具体地说,就是国家层面是在2005年底才开始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规范的,在此之前的“错误”不应再旧事重提。显然,这样的理由并没有说服力。学术不端的事实,不会因为乱象与治理的先后顺序而改变;对学术不端的打击,也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追究与不追究的分界点。退一步说,如果梁莹真的像她所说的那么理直气壮,又何必要删稿呢?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吗?
此外,梁莹在教学中,还存在敷衍课堂和学生、让学生做私活和教育工作态度不端正等师德缺失的问题。面对质疑,梁莹回应了一句,“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或许,她确实付出了很多,但打苦情牌与搞道德绑架并不能消解背后的荒唐逻辑。试问,她所经历的艰辛,是学生和大学课堂造成的吗?有何理由将自己的艰辛转变为对教学工作的不负责?
再要深究一步的话,当时给梁莹评教授、“长江学者”等职称和荣誉的机构,是否也需要给公众一个解释,及时反思是制度有漏洞还是执行不力,必要时启动追责问责?媒体记者能调查出的真相,为什么这些权威机构却不能及时发现?要知道,这本该是他们的工作啊。
今天,南京大学表示目前校方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这固然让人欣慰,但也不能忘记,梁莹学术不端与敷衍教学的行为,早就有教授及学生向校方反映,但至今没有反馈结果。有必要问一句,这是为何?另外,报道称,梁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但她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也都已被删,这是否意味着她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两所高校也应当一查到底了。
梁莹先发论文后又删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有任何一个机构、部门能更严谨审慎地对待,或许都不至于酿成今日的局面。有必要重申,一所大学出现个别学术不端或有此嫌疑的老师、教授,都不是不可见光的“家丑”。明智的做法是及时表态、扎实调查、坦诚公布真相。实事求是地回应公众关切,不会毁了一所大学的声誉,沉默、拖延、含糊其辞却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