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录片《地球脉动III》第七集:与人共舞

2023-12-11 14: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

《地球脉动 III》

承袭《地球脉动》系列对大自然的敬畏感、美感和温暖基调,《地球脉动III》将围绕“海陆之间”、“波涛之下”、“广袤之地”、“滴水之源”、“林木之中”、“极端之境”、“与人共舞”和“家园卫士”8个不同主题,探索地球上众多令人称奇的栖息地,生动呈现自然界最壮丽恢弘的奇观与野生动物们不可思议的生存传奇,揭示大自然发生的惊人变化及深远影响,感受生命的延续与轮回。

《与人共舞》简介

人类文明与动物王国的碰撞

人类建造城市,种植农田,我们的世界已经扩展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全球各地区的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野生动物必须学会调整和适应。

一些动物选择直面这些挑战。巴厘岛上的食蟹猕猴学会了通过偷走游客的贵重物品来换取自己喜欢的食物,年长的雄性食蟹猕猴更加执着,不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它们绝不会把手机还给你!

然而,对许多动物来说,保持低调才是正道。茶色蟆口鸱是深谙伪装技术的大师。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它们是猫科动物的猎物,不过它们自己也可以借助路灯找到更多猎物,所以生活还算不错。现在很多城市里的茶色蟆口鸱种群密度都已经超过了周围的乡村。

有些动物非常大胆,根本不屑于躲藏。印度犀穿行在尼泊尔索拉哈的街道上,只是为了去城镇的另一端寻找食物。在美国的太浩湖,美洲黑熊会在冬眠之前翻找城市里的垃圾箱寻找食物,这里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体重比乡下的同类重了50%。

对野生动物来说,适应环境的挑战之一就是跟上人类的变化速度。铺道蚁是纽约市最常见的一种蚂蚁,这座城市的铺道蚁数量已经达到人口的1000倍左右。它们成功的秘诀是其强大的消化系统,人类不断变化的饮食习惯似乎不会对它们构成影响,如今铺道蚁90%的食物都来自人类的餐点。仅在百老汇大道,它们一年的进食量就相当于6万个热狗。

但如果是人类惧怕或迫害的动物,生活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仅在印度一个国家,每年就有大约6万人因蛇类咬伤而死亡。但在一个印度村庄,孟加拉眼镜蛇甚至可以在居民的住房里捕猎。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这种共生状态导致了孟加拉眼镜蛇的行为转变:它们的行动速度变慢,受到惊扰时的攻击性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另一方面,当动物进入人类世界与人类争夺资源时,双方经常会发生冲突。在肯尼亚,雄性非洲象会在太阳落山之后冒险进入番茄田中攫取大量的食物,它们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动物,于是驱赶非洲象就成了当地居民一项危险的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当野生动物与人类捕捉同一种猎物时,并不一定导致双方发生竞争。在离温哥华岛海岸不远处的大海上,大翅鲸栖息的海域已经出现了过度捕捞问题。大家可能觉得大翅鲸的出现会造成鱼类数量的进一步减少,但令人吃惊的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虽然有些动物可以在人类世界中繁衍兴盛,但我们的很多行为还是给野生动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人类的命运与野生动物休戚与共。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大自然,那么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将承受灾难性的后果。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就是重新思考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妥善保护所有地球生物。

食蟹猕猴

巴厘岛乌鲁瓦图寺

摄制组拍到了食蟹猕猴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们会偷走游客的手机然后以物易物,而且它们知道更有价值的物品可以从游客那里换到更多奖励。这种动物实施盗窃和“以物易物”的现象只出现在巴厘岛南部的乌鲁瓦图寺,至今已经存在了30多年。食蟹猕猴甚至会将这种行为在族群内部代代相传,这也是灵长类动物群体中出现文化现象的一个例证。

总制片人迈克尔·冈顿(Mike Gunton)说:“我们亲眼见到一些年轻的食蟹猕猴盗窃游客的太阳镜,然后索取一根香蕉作为回报,但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些年长的食蟹猕猴——这些动物在谈判时非常狡猾,它们知道可以用有价值的智能手机换到更多东西 ……”

孟加拉眼镜蛇

印度西孟加拉邦

孟加拉眼镜蛇单次咬食释放的毒液就可以杀死10个人

印度村民对孟加拉眼镜蛇敬若神明,这些动物似乎在那里感到非常舒适。科学家认为,人类对孟加拉眼镜蛇的包容使它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它们行动速度变慢,受到惊扰时的攻击性也没有以前那么强。这种人人惧怕的动物在这个印度村庄里得到了接纳,与当地人和谐共存,甚至已经登堂入室。

尼尔·斯托普福德(Niall Stopford)调研员:“经验丰富的爬行动物学家维沙尔·桑特拉(Vishal Santra)和当地村里一位研究眼镜蛇多年的牧师迪曼·巴塔查里亚也加入了摄制组为我们提供帮助。对拍摄人员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就是捕猎即将开始的时候,而安全提示的作用就是为了确保眼镜蛇开始捕猎时大家不会有突然的举动——所有团队成员都要小心自己的手或脚不被眼镜蛇错当成逃跑的蟾蜍!”

美洲黑熊

美国太浩湖

印度犀

尼泊尔

全球的野生印度犀数量据估计仅存4000头左右

与制片人兼导演弗雷迪·德瓦斯访谈实录

1. 有些动物似乎已经为了适应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了行为变化——像印度犀这样的动物会穿行在尼泊尔索拉哈的街道上寻找食物,这说明我们对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看到这些,你会不会感到悲哀?

看到动物为适应人类社会而改变行为模式,我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有些动物已经成功融入人类社会,比如纽约的铺道蚁,它们的种群之所以能不断壮大,是因为它们强大的消化系统可以分解人类丢弃的食物。当然,还有很多动物跟不上地球在人类影响下的变化速度,它们的故事就非常伤感。看到尼泊尔索拉哈街道上的印度犀,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伤心的是,城市环境正在逐渐侵占野生动物的世界,但我同时也很钦佩当地人的态度,他们非常尊重这些野生动物。我认为只要我们能适当考虑野生动物的生存问题,哪怕是印度犀这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动物,也完全有可能与人类和平共处。

2. 你在印度拍摄孟加拉眼镜蛇在如此靠近人类的地方捕猎的场景,当时是什么感受?

我觉得在印度村庄里拍摄孟加拉眼镜蛇捕猎,是摄制组所有成员都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没有多少人愿意走进有眼镜蛇的房子,如果这条蛇还会捕猎,大家会更加抗拒,但摄制组人员必须跟随眼镜蛇进入房间,架起沉重的摄影装置,尽力捕捉当时的场景。他们感到非常惊讶的一点是,当地人对这些剧毒蛇类包容度很高。与摄制组一起合作的专家注意到,这个村子里的眼镜蛇行动速度比较慢,受到惊扰时的攻击性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专家认为其原因就是村民表现出的包容性。这个不寻常的案例表明,人类也可以与高度危险的动物和谐相处。

3.这集展现了垂直农业等创新科技可以给野生动物带来一些好处。人类的聪明才智可以对世界各地的物种生存和栖息地保护发挥多大作用?

人类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当然我们未来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依然满怀希望,因为我们已经设计出了很多出色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进一步扩大规模,可能就会带来积极的变化。我们在美国的洛杉矶拍摄了一家农场,这是个很好的范例,或许那也是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农场。这家农场采用垂直种植技术(使用机器人),全室内环境,据说这座农场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传统农田的350倍,同时灌溉用水量可以减少90%,而且不使用农药,因为农场位于市中心,还减少了食物运输里程。类似这样的创新,或许能帮助减少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让野生动物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是在农场开放的第二天进行的拍摄,因此这是第一次有人进入这座高科技垂直农场拍摄里面复杂的运作流程。我们要在室内封闭的环境中,在那些不停移动的机器人周围操作多台无人机,这不仅要求技术设备的先进性,还需要世界一流的操作员来进行操控。

4.这一集最扣人心弦的画面之一就是一头印度犀走在尼泊尔索拉哈的街道上。你是怎么捕捉到这个镜头的?

我以前见过犀牛走在街道上的视频,但来到这座城镇后,我还是很难想象真的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和寻找,我终于透过热成像双筒望远镜看到了一头犀牛,它走出丛林,径直朝我走来。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我在随后的三周一直在回忆那个场景。拍摄快结束时,这头印度犀走在熙熙攘攘的柏油马路上,经过繁忙的商店和咖啡馆,我当时在想,这头印度犀一生经历的变化肯定比前几代印度犀都要多。对我来说,这种野生动物就像是恐龙的活化石,如今竟然已经走入现代社会。据我们所知:这是野生动物类节目第一次播出犀牛走在尼泊尔繁华街道上的场面。这段视频是用超高清低照度摄像机拍摄的。

5.这集有一组镜头表现的是鲸类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你们是想表达未来充满希望,那么鲸类的影响能在其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最近的一项发现表明,大型鲸类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种叫作浮游植物的小型生命体需要铁才能生长。鲸的粪便正好富含铁元素!鲸在海面上排便,浮游植物吸收粪便中的营养,于是数量激增。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随着数量的增加,它们会越来越多地将大气中的碳元素吸收到体内。然后它们又会被其他动物吃掉,碳元素沿着食物链一步步转移,当这些动物排便或死亡时,粪便或尸体内的碳元素就会下沉。如果这些元素可以到达1000多米的深海区,它就有可能被封存在海底千年之久。这一系统现在被称为“鲸泵”。

值得注意的是,鲸的粪便是一种高效能的肥料,不仅有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吸收大气中的碳元素,一头鲸的粪便吸收的碳元素相当于30000棵树木!自从1986年全球禁止商业捕鲸以来,很多鲸类的种群数量已经开始恢复,我觉得每一头鲸类幼崽的出生都相当于海中种植了一片新的树林。

6.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你希望观众通过影片了解哪些知识呢?

野生动物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栖息地的破坏,而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农业用地占全球可居住土地的一半,有些食物比其他种类占用的土地更多。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农业用地被用于饲养牲畜,但牲畜只为人类提供了大约20%的卡路里和40%的蛋白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对自然界影响较小的食物,有些食品制造商也开始采取行动,因此选择植物性食品的人群正在迅速增加。如果我们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或许可以在恢复地球环境方面前进一大步。

纪录片《地球脉动III》

12月10日 21:30

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原标题:《纪录片《地球脉动 III》第七集:与人共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