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35:华山道士与德国女摄影师

2018-10-25 0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华山西峰
华山奇险天下第一,中华、华夏因其得名,伴随着道家仙师的脚步,几成通天福地,留下无数传奇。同时,金庸的“华山论剑”之说影响了几代人,吸引了无数人造访,而我们能看见的关于华山最早的样子,这组1935年的一系列老照片,即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的“华山论剑”是什么样子?1935年的华山之巅有没有“东邪西毒”?这些问题都已经不需要再来回答。在这组照片里,有一群常年修行的道士,练武以强身健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孤处巅峰的道士演武的情形,以及他们平时的修行与生活。

华山论剑
这组华山1935年的老照片,网传源于乔治·恩斯特·默里逊博士(George Ernest Morrison)所拍。这位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1894年首次来到中国,以探险家身份,从上海开始徒步旅行中国南方,一直走到缅甸仰光,第二年,出版了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An Australian in China)。

正是因为这本书,他被英国《泰晤士报》赏识,聘为驻中国记者,1897年到北京,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记者生涯。其间拍摄了大量照片,而后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中国通”。

乔治·恩斯特·默里逊身着中国服装,在旅行中与中国脚夫的合影。
但在缓山查阅资料后发现,华山1935年的照片并不是他的作品,包括很多权威网站在内的信息同属以讹传讹,因为1920年5月底,乔治·恩斯特·默里逊就已逝于伦敦。

这组1935年的华山照片,则出自另一位默里逊,也就是他的儿媳,德国女性摄影家:赫达·默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之手。她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929-1931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摄影学院学习,毕业后曾在斯图加特和汉堡担任照相馆的摄影助理。

赫达·默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
纳粹势力在当时的德国日益膨胀,赫达同很多向往自由的艺术家一样,怀有去外国旅行、逃离本国政治环境的梦想。1933年,赫达·默里逊在报纸上看到德国 Hartungs 图片社招募一名女性摄影师前往北京任职,遂应聘成为他们开设的北京哈同照相馆的摄影师。

哈同照相馆地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内,因此有大量的外侨顾客。赫达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38年。1938年后,她离开哈同照相馆,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的职业生涯。1946年,与在北京出生的澳大利亚人阿拉斯泰尔·默里逊(Alastair Morrison) 结婚,其父即为著名的乔治·恩斯特·默里逊(George Ernest Morrison)。

走近华山 
结婚后,赫达随丈夫阿拉斯泰尔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工作、旅行、拍摄,直至1946年底离开中国。她曾拍摄过云冈石窟(1933)、河北正定(1934)、热河(1934-35)、陕西华山(1935)、河北(1936)、山东威海卫和青岛(1937)、河北保定(1940)、山东曲阜和泰山(1942)和南京(1944)。

赫达·默里逊的传奇之处在于受雇日伪政府拍摄《南京》画册(后因日本战败而没有出版发行),曾为蒋介石拍摄标准照,还帮助过斯诺冲洗在延安拍摄的包括有著名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胶卷。新中国成立后,赫达随丈夫移居东南亚。

茶棚中的华山挑夫
她主要的中国影像,包括五千多张中国照片,一万多张底片和28本像册(一说29)由家属捐给了哈佛燕京图书馆,供后人研究使用。赫达· 默里逊到1985年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集《老北京的摄影师》(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后,其摄影成就才开始为公众所认知。

坐在山崖上的两位道士

全文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