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靖康之耻”到“绍兴议和”:宋高宗的屈辱议和路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提起他,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昏君”,因为他在对待大金的入侵上,积极地推行逃跑主义政策,是坚定的主和派,为了议和,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并最终和金朝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在南宋军队越战越强之际宋高宗为何一意求和,如何评价宋高宗的对金策略等,历来有很多解读。知名历史学家陶晋生在《宋代外交史》中细致梳理了宋高宗统治前期的求和过程,也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作者: 陶晋生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同人
书系:华章大历史
出版年: 2021-9
即位之初议和无门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初,金国两路大军包围汴京。二十五日,金兵登城,汴京失守。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人班师,掳徽、钦二帝,押解百官、学者、后妃、宫女、太监、工匠,宫中和政府的礼器书籍,以及搜括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北还,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后,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于五月一日在南京(归德,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即宋高宗。
赵构政权建立之初,军事和经济上都无从与金抗衡。高宗即位之初,就屡次遣使求和,但见不到远在东北的金朝皇帝。高宗派去的使者只能和两位拥有军政大权的金帅接触,即在河东的左副元帅宗翰(即粘罕、宗维)与右副元帅完颜宗望(即斡离不)。
为了直接与金朝皇帝接触,宋廷再派迪功郎胡蠡假通直郎宗正少卿、承节郎黄钺假门宣赞舍人为高丽国信使和副使,希望能够通过高丽到达金境,但是高丽王王楷不许宋使通行。胡、黄不得要领而回。
遣使至金,请求放回徽、钦二帝
建炎元年(1127)五月,高宗任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二日,李纲上十议,其一议国是,重点是“今日之事,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莫若先自治,专以守为策”,主张“莫若一切罢和议,专务自守之策”。
至于对金遣使,李纲认为此时应“枕戈尝胆,内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国强,则二帝不俟请而自归。……今所遣使,但当奉表通问两宫,致思慕之意可也”。于是高宗以傅雱为大金通和使、马识远为副使,往河东金军前通问徽、钦二帝。
傅雱等带有国书和礼物。国书的称谓是“大宋皇帝致书于大金国相元帅帐前”,请求宗翰放回徽、钦二帝。八月,傅雱等见金左副元帅宗翰、左监军完颜希尹、右监军耶律余覩等。
完颜希尹等差大理寺卿、昭文馆学士李侗馆伴。傅雱与李侗长谈,李侗透露了几个要点。一、自古以来中原与夷狄相争,“盛衰固自有时,强弱亦自有数……能变守改节,即于盛衰强弱之中,常使生灵不坠涂炭,免得此一段杀戮”。意在对高宗君臣招降。二、请归徽、钦二帝之事,需要问朝廷,在军前不能商量,而且不是一次请求就会有结果的。三、二太子(斡离不)曾与国相商量放回钦宗,但因有人反对作罢。
确立对金的基本政策——和议
建炎元年(1127)八月,李纲因杀主张张邦昌就皇位的宋齐愈,被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私意杀侍从及买马招军之罪。张浚说李纲杜绝言路,独擅朝政。高宗遂罢李纲。
从新政权的建立到李纲罢相,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宗和主和的黄潜善、汪已经决定了宋廷对金的基本政策就是和议。高宗不理会宗泽和李纲的呼吁,不肯回汴京,一面派遣外交使节求和,一面不断地退让,从南京退到扬州。后来即使因汪、黄的错误,害得高宗狼狈南奔,高宗仍继续对金求和。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同月,高宗遣朝奉郎王伦、门宣赞舍人朱弁为大金通问使副,见完颜宗翰议和。王伦等至次年五月才渡黄河。两人虽见到宗翰,却被金人拘留。金朝大将一意灭亡高宗的新政权,所以对于宋人的求和置之不理。
建炎二年(1128)三月,高宗遣两浙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杨应诚、韩衍为大金、高丽国信使,从杭州登海船至高丽,欲通过高丽往金境,直接与金主交涉,迎接徽、钦二帝。但高丽国王王楷不允协助他们入金境。杨应诚等在高丽留六十四日,不得已而还。
五月,高宗以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杨可辅为大金通问使,又改名为祈请使,但被金人拘留。十一月,高宗遣原为太学生的魏行可为奉议郎假礼部侍郎充大金军前通问使,右武大夫、果州团练使郭元迈为副使。后来两人都被拘留。
苗刘兵变的影响:更倾向于议和
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护卫高宗的苗傅和刘正彦两将不满奸臣误国、主将王渊擅权及内侍干政,发动兵变,杀王渊及内侍康履等人,要与金人议和,逼高宗退位。二将认为高宗不当即大位,将来钦宗回来,不知如何处置,遂立年幼的太子,而以太后垂帘听政,并遣使与金议和。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等发兵勤王。韩世忠领军讨伐苗、刘,终于捕获两人,分别处死。
苗、刘之变对于高宗来说,应是一次心理上的严重打击。从此,他似乎认为敌人的威胁远不如近在身边的军人的叛变严重。苗、刘之变也是南宋初年削夺武将兵权的先声。
高宗求和:自降身份,愿为金国附庸
建炎三年(1129)八月,高宗另遣朝散大夫、京东路转运判官杜时亮充奉使大金军前使,进士宋汝为充副使,持书向金主请和,且致书左副元帅完颜宗翰,言辞非常卑微。
高宗在给完颜宗翰的信中求金帅“见哀而赦己”,说金人“天命有归”,“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请金人“赐以余年”,可说卑微至极。
建炎年间,赵构政权风雨飘摇,一面扺挡金兵,一面则对金朝元帅说出这种卑微之话,等于是自愿将自己放低,成为金朝的附庸,连皇帝的名称也愿完全放弃(“削去旧号,无有二上”),承认金国是大国,自己是小邦,承认金人侵略契丹和中国是吊伐,于歌颂金人用兵之妙外,乞求“赐以余年”。
高宗对金人的这种态度,对内并不讳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曾用御笔写下这样一段话:“朕嗣位累年,凡可以和戎息兵者,卑辞降礼,无所不至。”后来,高宗甚至下诏愿意改用金朝年号,成为金朝的藩属:“朕纂承以来,深轸念虑,谓父兄在远,而兵民未抚。不欲身陷于锋镝,故包羞忍耻,为退避之谋,冀其逞志而归,稍得休息,卑辞厚礼,遣使相望,以至愿去尊称,甘自贬黜,请用正朔,比于藩臣。”
黄天荡之战让金人改变策略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国大将完颜宗弼率兵陷建康,十二月,攻明州,建炎四年三月追逐逃奔海上的宋高宗五百里,无功而还,遂退师。
完颜宗弼班师北返时在长江中遭遇韩世忠的水师拦截。宗弼被困在长江南岸四十多天,难以突破韩世忠的阻挡。此即为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四月,完颜宗弼以火攻焚烧宋军兵舰,突围北返。宗弼自此深知华南水道纵横,骑兵不能施展,加以宋人以水军见长,所以他没有再试图渡江南侵。
金人见南下灭高宗政权不成,而君臣尚无直接统治黄河以南地区的计划,遂再择人建立新政权。建炎四年七月,左副元帅宗翰和完颜昌选择投降的济南守臣刘豫建立新政府,国号齐,将黄河以南的地区交给齐国。
金人建立齐国后,南宋的对金外交更加困难了。南宋与齐没有使节来往,齐初时不许南宋遣使假道至金。
秦桧:金人和谈的一颗棋子
建炎四年十月,秦桧夫妇南归,自称从完颜昌军中逃回。当时人怀疑秦桧夫妇被完颜昌放回,而不是脱逃。秦桧原是北宋末年的太学生,靖康之难时,赴金营请求放回徽、钦二帝,被金军扣留,后来被留置在完颜昌军中,和完颜昌建立关系。建炎四年,秦桧和妻子王氏南归,有人质疑何以他和王氏带着从人和行李安然脱险。而从秦桧一意主和的行为来看,秦桧似是被完颜昌放回,成为金人和谈的一颗棋子。
秦桧对高宗说:“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 遂建议讲和,且乞上致书左监军完颜昌求好。
绍兴元年(1131)二月,高宗以秦桧为参知政事,八月,擢秦桧为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由此任命可见秦桧主张和议的想法与高宗契合,所以回来后不久就得到高宗的重用。
岳飞庙 河南安阳
恰值金将完颜宗翰与完颜昌竞争对南宋的交涉,先下手,放回建炎初使金的王伦,打开和谈之门。当时左相吕颐浩与秦桧不和,秦桧因和议时机尚未成熟而去位。
北伐受挫,重新议和
绍兴四年三月,完颜宗弼自宝鸡进攻仙人关,为吴玠所败。五月,岳飞复郢州、襄阳,六月复隋州,七月复邓州。
九月,金三员大将率兵五万,与伪齐刘豫的儿子刘霖合兵南下,南渡淮水。十月十三日,韩世忠败金人于大仪。
南宋将士在战场上多次取胜,所以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去世后,完颜亶(即金熙宗)继位,南宋将臣多主张趁金国新君即位,基础不稳,而宋军军势正盛之际北伐,收复失地。但不幸发生郦琼叛乱,使得宋高宗的对金政策又回到议和上。
宰相张浚用兵部尚书吕祉往淮西抚谕诸军,而军中将官郦琼与王德(?—不和,吕祉请罢郦琼。八月,郦琼反叛,杀吕祉,率四万人降刘豫。高宗于是罢免张浚。这是高宗对金、齐最积极的北伐计划,结果反而成为一大挫折。于是高宗重用秦桧为右相,一意对金议和。
绍兴八年的和议
宋金和议,众人所知的是绍兴十一年的和议,绍兴八年的和议多被忽视。其实后者奠定了前者的基础。
绍兴七年(1137)年,金大将完颜宗翰去世。完颜昌在中原大权在握,为了保有他在华北的势力,他与吴乞买之子完颜宗磐、宗隽连手,说服金熙宗议和。
绍兴七年十一月,金朝废伪齐,置行台尚书省。绍兴八年(1138)四月,宋使王伦见完颜昌,说明高宗主和的决心,又见金熙宗,谢金废刘豫。金廷于五月遣太原少尹乌陵思谋、太常少卿侍庆克与王伦同至宋廷许和。
金使南来,群臣大多认为和议不可深信。高宗对反对的意见“往往峻拒之,或至震怒”。宰相赵鼎建议说:“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至仇,今乃屈体请和,诚非美事。然陛下不惮为之者,凡以为梓宫及母兄耳。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非有他意,不必以为深罪。陛下宜好谓之曰:讲和诚非美事,以梓宫及母兄之故,不得已为之。议者不过以敌人不可深信,但得梓宫及母兄,今日还阙,明日渝盟,所得多矣。意不在讲和也。群臣以陛下孝诚如此,必能相谅。”
为孝敬母亲而求和,是宋高宗反驳群臣反对议和的有力借口。他常对大臣说:“太后春秋已高,朕朝夕思念,欲早相见,故不惮屈己,以冀和议之成者,此也。”
上疏反对“屈己求和”的大臣很多,有张焘、晏敦复、魏矼、胡铨、李纲等,而诸将韩世忠、岳飞也都反对和议。胡铨用开国的祖宗来教训高宗,用三尺童子来比喻高宗君臣,最后主张斩秦桧、王伦、孙近。高宗大怒,将他窜斥。
绍兴八年和绍兴九年,宋金互派使者,最终达成“金人归还河南地,宋廷收复汴京,宋每年对金岁贡银绢五十万两匹”的条件。不过由于主持和议的完颜昌被完颜宗弼告密谋反而被杀,绍兴八年的和议没有生效。
绍兴十一年的和议及宋高宗的评价
绍兴十年(1130)五月,金帅完颜宗弼占领汴京,继续向南挺进时遭到刘锜和岳飞的奋力抵抗。六月,刘锜和陈规败金兵于顺昌,七月,岳飞败金兵于郾城和颍昌。 绍兴十一年(1141)春,宗弼率大军渡淮南下,攻占濠州,不久退师。于是,秦桧召回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三大将,夺其兵权,不再出师。
而金朝方面,完颜宗弼见对峙之局不易改变,高宗又屡次卑辞求和,遂允许进行和谈。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条件为:(1) 宋对金奉表称臣。高宗自称“臣构”,称宋为“弊邑”,称金为“上国”。(2) 两国国界,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邓二州予金。(3) 每年宋遣使贺金帝正旦及生辰,与金使至宋廷礼节不同。(4) 宋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于金。
绍兴十一年的和约,对南宋是屈辱的。高宗没有恢复中原、报君父之仇的大志和野心,是一个怯懦而自私的人。他不羡慕汉唐的武功,很佩服宋仁宗。他屡次说主张和议是为了让百姓免于战祸,实则很怕和金人作战。
高宗私心里只希望接回他的母亲,而且担心金人把宋钦宗放回。绍兴十年,南宋的兵力已经可以成功地抵御金兵,但是高宗不愿意进一步北伐,高宗认为有效地控制诸将比打败敌人更为重要。
总之,高宗惧战、自私,只想巩固自己的皇位。秦桧深知高宗的心理,从而迎合他,使自己取得大权。和议的达成,违反了多数人的意见。诚如金毓黻引李纲所说,能战方能和。南宋能和,是因为岳飞、韩世忠等能战。
原标题:《从“靖康之耻”到“绍兴议和”:宋高宗的屈辱议和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