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董洪亮受邀来校举办人文沙龙
12月5日上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共同举办的“聚英萃华”人文沙龙活动在榆中校区举行。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编辑、甘肃分社社长董洪亮先生受邀参加,并向同学们以“如何面对新媒介”为题进行了分享。活动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主持。
董洪亮结合集历史、教育、新闻、行政于一身的知识结构背景,从新媒体如何对日常生活广泛介入、短视频之道的启示以及多读中国经典、细品其中三味三方面,向同学们做了分享。
“自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当今媒体的职责与使命。”董洪亮谈到,人民日报240个平台覆盖11亿多人,客户端用户自主下载量突破2.8亿,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董洪亮认为,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新媒体时代更应当警惕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弊端,青年学子尤其要学会掌控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董洪亮就短视频的制作原理与传统新闻稿件的写作进行了比较,指出新媒体作品应该达到的五个标准:理、情、知、趣、美。其中,应当将“理”放到第一位,即作品要表达出一定的道理和情理,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此外,作品的语言之美也不容忽视,于此,可以从四个学习源头,即中国经典、外国经典、网络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学习,以此来提高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其中,中国经典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道路背后的支撑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根脉。”董洪亮指出,要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一定要重新回归中国经典。而后,董洪亮向现场的同学介绍了阅读经典的技巧与方法,他指出读懂古书要重视四把“钥匙”:年代、地域、职官和目录。
董洪亮从个人多年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出发强调到,无论是何种题材的文章,都值得细细品味中国经典中的美感。随后,他补充道:“即便在没有新媒体、新媒介的情况下,书籍也是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留存了浩如烟海的书籍供人阅读,尤其是中国经典。同学们可以在此下功夫,选择性地去翻阅其中对自己有益处的书籍。”他将新媒体上的快阅读比作“快餐式阅读”,将中国经典比作采用多项复杂程序烹饪而成的大餐。从《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到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再到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开启慢阅读、慢生活,把它读透、读“烂”,则会体验到更多对个人的滋养以及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困难的启发,收获到更多丰富的营养。最后,他向同学们推荐了多部中国经典,鼓励同学们要有定力和恒心重新拾起中国经典文本,学习古人超越时空的智慧和见解。
“中国经典的阅读也是兰大学子正在努力提升学习的部分,董社长的分享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是一次很好的与实践接轨的学习。”陈声柏院长总结本次活动,同时他提示到“隔行不隔理”,面对新媒体环境,更应该保持定力与自控力,保持阅读中国经典,其中的历史经验仍能给予人们诸多现实启发。
萃英学院相关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赵楠教授参加了活动。
内容来源 |兰州大学新闻网
编辑 | 王文彬
责任编辑 | 彭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