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藏粮于民意识有待提高→
原创 刘慧 经济日报 收录于合集 #粮食大事 71个
居民家庭存粮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家庭参与的社会化储粮方式,发挥藏粮于民作为粮食安全重要补充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粮食关系百姓一日三餐,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引发不小关注。近期浙江义乌倡议居民保持10天以上存粮,再次引发热议,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粮食不够吃了。义乌倡议居民多存粮不过是当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储粮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发挥藏粮于民的作用,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没有必要过分渲染、过度解读。
我国历来有藏粮于民的传统,居民家庭存粮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库存粮食包括政府储备粮、企业经营性库存和居民家庭存粮,其中,国有粮库库存占比超六成,粮食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存粮意识下降,不少家庭甚至“零存粮”。为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机制,引导居民多储粮,督促指导单位食堂增加储粮,严格核定粮食经营企业最低库存等办法,推动粮食储备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藏粮于民”转变,企业经营性库存从10天至15天增加至1个月至3个月不等,城乡居民家庭存粮普遍增加,有的居民家庭存粮够吃10天至半个月,有的农户甚至够吃一年。目前来看,我国粮食储备结构更加多元、层次更加丰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增强。
居民家庭存粮可以起到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缓冲阀”的作用,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法宝。有时,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而是消费者恐慌性抢购导致粮食短缺、价格暴涨。我国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各个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粮食送到居民手中,但在紧急情况下物流可能会出现阻滞,导致粮食无法及时送达。如果城乡居民家庭存粮较多,就不会盲目抢购囤粮,可以为粮食应急供应争取缓冲时间。
北京市朝阳区柳芳公交场站东北角的“公交便民驿栈”。任超摄(新华社)
藏粮于民,有备无患。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加剧,地区冲突不断,极端天气频发,粮食危机愈演愈烈,今年爆发的世界大米危机波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缅甸等众多国家,直至现在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我国一定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藏粮于民意识,进一步调动居民家庭存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云南、浙江义乌等地陆续出台藏粮于民的措施,不断拓宽藏粮于民的渠道,鼓励餐饮企业和集中用餐的机关、学校、部队、其他企事业单位食堂等消费单位,以及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化储粮,共同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不过,民间储粮条件有限,存粮数量不必过多,以城乡居民家庭保持10天以上存粮、各单位食堂保持15天存粮为宜。
藏粮于民,关键是要科学储粮,确保粮食储存安全,降低损失浪费。从目前民间储粮来看,绝大多数家庭缺乏基本的储粮知识,没有专门的储粮装具,粮食简单地放在塑料袋、编织袋里,或者放在瓦缸、木桶、竹筒等传统储粮装具里,很容易发潮变质生虫,造成粮食损失浪费,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藏粮于民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储粮意识,调动家庭存粮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普及家庭储粮知识,推广科学、小型、安全的家庭储粮装具,推广绿色保鲜储粮技术和真空包装技术,推广小包装成品粮,确保家庭储粮储存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人人有责。如果民间多存一些粮食,粮食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各地要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家庭参与的社会化储粮方式,发挥藏粮于民作为粮食安全重要补充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慧),原标题《藏粮于民意识有待提高》
监制/顾阳
原标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藏粮于民意识有待提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