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涩谷Parco 50年:一部东京潮流媒介史 | Tokyo Flash
编者按:
上个月,我们在香港M+博物馆,看到了Parco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广告海报出现在展馆里,非常惊讶,没想到会在文化艺术馆里看到一个商业地产的身影;但细想确实合乎逻辑,Parco似乎天然就扮演着一个非商业的角色,它见证了日本一代潮流品牌走向国际舞台,自己也成为这股潮流下iconic一般的存在。
所以,如果我们对它的认识只是「公园商业」,那就太可惜了。
今年是涩谷Parco的50周年,我们借此机会与播客《东京脱线时间》其中一位主播周三完成了这篇内容的共创。她从东京居民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涩谷Parco,它与众不同的原因,以及走过半世纪后的当下,它正在努力做些什么。
撰文丨周三
编辑丨锐裘
来东京,
“一定要到访”的涩谷Parco
每当来东京的朋友问到推荐的去处,“涩谷Parco”,这个名字一定会出现在对话里。
涩谷Parco,属于日本连锁百货店Parco;因地理位置在涩谷,因此叫“涩谷Parco”。除了它之外,在东京,还有吉祥寺Parco、池袋Parco等。
和其他两家分店不同,涩谷Parco除了是个商场之外,它还有一层「文化含义」。我曾和在日本文具店工作的店员聊天,工作人员40岁左右,对话里提到涩谷Parco,他就聊到文化相关的话题:
“20世纪70年代,涩谷Parco就代表东京,现在也希望它能够在文化上占据一席之地。”
△ 1970年代的Parco
近两年来,东京城市更新的速度在加快。
在城中,开业了很多新街区,类似涩谷Parco的商场也有一些,生活在这里,隔段时间就能听到哪个地方又换了新面貌。当下,在这片土壤上去做出一个富有金钱或者含有先进理念的街区,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但涩谷Parco不以这些出名。
它除了代表文化,在东京,它还意味着“有趣”和“生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向无数来东京朋友推荐涩谷Parco的理由,首先在于:它比其他的商业实体更令人“难忘”。
涩谷Parco把“孵化”“街区创造”“传递信息”写入它的公司目标,在许多分析中,人们顺理成章地提到,它也承担社会责任,在城市发展中要扮演重要角色,仿佛涩谷Parco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功能。但当我们回溯它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些附加在涩谷Parco上的“流行文化代表”、“东京潮流中心”,是它主动塑造而成的结果。
它首先是一家百货商场,但它同时还具有另一层属性:超越了“百货商场”这一概念所代表的传统含义。因为这种超越,让今天的涩谷,以及今天的东京,都从中获益。
打开涩谷Parco的小红书,它在置顶笔记里介绍:东京次世代潮流地标。
口号式的愿景有时让人畏惧。但从涩谷Parco这里听到,又感觉好像没那么空虚。上世纪70年代涩谷Parco爬上过高峰,如今,它仍然想要把握这块文化阵地。
这是涩谷Parco的愿景,但我想,它也并不夸张。
令人难忘的,
Parco的媒介哲学
涩谷Parco在1973年开业,到2023年,正好50年。在涩谷Parco的第四层,有一个展览空间叫做PARCO MUSEUM TOKYO,2019改修开业以来,一直定期做新锐的现代展览。今年11月,这个展览空间内开了一个小展,日文名称为“パルコを広告する”,直译可叫做:为涩谷Parco做广告。
△ 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是Parco 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部分,今年,Parco为它的50周年连续做了诸多活动,不像其他百货商场,到了周年庆主要是促消费,Parco更像一个艺术家,在此期间办了各类艺术装置和展览,还在Parco旗下的剧场举行了庆典。
△ 庆祝涩谷Parco开业5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海报
最后一个揭晓的活动是Parco商场里入驻品牌和Parco50周年合作推出的周边,从三宅一生到MM6,从少女品牌到美术手贴,很热闹。
作为Parco50周年的倒数第二个大活动,如同它的名字,内容全部来源于过去涩谷Parco所做过的广告宣传内容。其开头导言提到:“广告是一种宣传手段,在企业经营当中很常见。但涩谷Parco的宣传广告,早已经超出了宣传的范畴,有了跨越商业,引领社会的意义,因此有了这次展览回顾。”
在日本,用广告为百货做宣传,传递出百货的经营理念,现在已经不是一种新鲜的举动。
但是,回望1970年代,那时候的广告远远没有今天这般重要。当时涩谷Parco用广告打开自己的知名度,怎么看,都不是一张安全牌。但分析与它相关的基本事实会发现,这也许是一条必须走的路。
JR涩谷站是涩谷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商业竞争激烈之地。以它为核心画出商圈范围,最近的百货商场,是东急百货。徒步2分钟,便是另一家百货商场西武百货。今天的涩谷的商业界面更为复杂。东急百货刚开始进入改修,另一头,占据天际线的新大楼SHIBUYA SCRAMBLE SQUARE拔地而起;它的正对面则是宫下公园,一个三井集团主导开发的新商业街区。
这些百货公司紧紧围绕着JR涩谷站。
而涩谷Parco,距离涩谷核心地带仍有一定距离。尽管多年以来涩谷站附近已经多次改修,但从JR站前往到涩谷,步行路程需要15分钟左右,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容易就被分走注意力。
涩谷Parco在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只有传统媒介的年代,商场若不在车站旁边,基本非常惨淡。于是,他们采取了策略,弱化地理空间带来的劣势。
这一策略到现在已经被系统地称为Parco的“印象策略”,第一点先从改善周边做起。
虽然涩谷Parco离车站远,但是在地理位置上,它是前往东京代代木公园的道路之一。涩谷Parco把自己门口的路改名为“公園通り”,公园大道,暗示这里是前往代代木公园的道路。同时,公园在这里也有另一个暗示含义,“Parco”在意大利语里是公园的意思。当时,人们正陷在学习欧美风情的热潮里。这一取名也就更加易于传播。
△ 从公园大道仰视涩谷Parco
商场的另一面,则给它们命名为“スペイン坂”(西班牙小道)。涩谷地区地势斜坡多,小道多。涩谷Parco就在一个地势的高地上。若从JR站出发,爬过斜坡,也能到达Parco。斜坡取名为西班牙小道,制造街区氛围,涩谷Parco先从地理标识上做了改变。
△ 西班牙小道一侧的涩谷Parco
百货公司的核心经营逻辑也因此得到创新。传统百货公司出租店面,吸引连锁品牌入驻,而涩谷Parco却尤其关注新兴且有创意的小品牌,它们面向当时的年轻人,其中很多没有在路面开店的经验——这一方法被称为“孵化”,也成为Parco的核心品牌战略之一。
通过向潮流的年轻小品牌提供店铺空间,整个涩谷Parco商场内,仿佛一条商店街。只是它比通常在日本城市内看到的商店街要年轻很多。
配合入驻的年轻时尚店铺,涩谷Parco还给予了更长远的支持。他们创立了《ACROSS》,开始了“定点观测”项目,从1970年代开始,在涩谷街头记录当下年轻人都在穿什么。以今天的词汇来解释,这本杂志是1970年代开始的街拍。2023年的现在,在《ACROSS》网站上也能浏览到相关内容。我们还可以检索时间,看到过去的时空中人们喜欢穿什么。
△ 《ACROSS》杂志
这种观测方法人为地把涩谷街头变成了另一种“媒介”。可能被拍或者渴望被拍的想法,对于年轻人来说,走到涩谷附近的商圈,进入潜意识的是:期待被他人看到。而这样的期待又滋生出观看他人的行为。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在分析东京作为都市文化的研究中认为,1970年代,涩谷Parco在涩谷制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的街区概念里,“看见/被看见”构成了核心内容。
当人们提到百货,把它附近的街区当成一个可以去展示自我,遇见诸多可能的大型媒介,最初,涩谷Parco因为地理位置离车站远而带来的劣势,在这种观看中,被最大化地消解了。
远距离前往Parco,从那时起已经不再是一条单一且具象的道路,它反而更像是一个邀请消费者走进主题乐园的请柬,这次的主题是“最新”。你能在这里看到新鲜和丰富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你也深知,你完全有可能变成制造新鲜可能性的那一个人。
涩谷Parco历任最高经营者都提到,街区是由人组成的。潮流的街区,本质也是人的集合体,要制造潮流,人需要聚集到一起。
虚拟街区之外,涩谷Parco最大化地利用了当时可能的宣传手段:广告。当时的媒介都传统且有诸多局限性,1970年代能够聚集大家目光的就是刚刚在日本普及的彩色电视广告。涩谷Parco商场内还有一些看板,用于贴上海报。但对于大规模宣传来说,这样的手段能不能造起潮流,并不是一个可知数。
Parco的宣传广告先从广告的核心入手:文案。
“すれちがう人が美しい”(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都很美)作为它的开业广告语被公开,这一描写大胆又写实。借着广告,涩谷Parco也营造出一个梦境,意即:如果你愿意,你能在这里找到符合你想象的那些未知。
而后,季节广告、促销广告,涩谷Parco所挂出海报的每一条,与其说文案精彩,不如说,更像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
今天《为涩谷Parco做广告》的展览开篇,就从1970年代讲起。面对最初的1970年代广告,2023年的涩谷Parco邀请女性主义研究代表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女性相关话题作者来对谈,挑选出她们视线内的广告。
△ 女性主题海报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暗合,早期的涩谷Parco广告就是由诸多女性作者制作。那时,从设计师石冈瑛子到插画家山口はるみ,她们的视线和考量也成为了广告的一部分。而当时恰逢日本社会思潮涌动,涩谷Parco的广告抓住了涌动的潮流,吸引到先锋青年的注意。
比如“模特不能只有一张脸”“ 时尚要只是模仿就完蛋了”“再见故乡,时尚不存在国界一说”“女性,为明天而燃烧”;这一时期的广告,被上野千鹤子评价为“广告的黄金时代”,理由是:它制造了与日常完全不一样的符号世界。
而观看广告就能发现,光有摄人心魄的文案,也不能保证极致的广告效果。出色视觉设计和颜色的精准拿捏,这些都构成了让人过目难忘的要素。
也是从那时起,涩谷Parco的宣传广告就集结了时代中最顶级的创作者。为它服务过的名字至今在各自领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设计师石冈瑛子和佐藤可士和、现代美术家日比野克彦、佐藤可士和,文案糸井重里,版画家宇野亚喜良….
然而这还不够。涩谷Parco的负责人堤清二和増田通二两人,还把广告搬到了街区里。在涩谷Parco公园大道旁边,他们呈现壁画,借用广播播放音乐,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处处打上来自涩谷Parco的LOGO。
在这种氛围的营造下,一个虚拟又梦幻的街区就此诞生。这种做法被人认为仿佛仿造了东京迪士尼乐园,它自然形成了一个封闭街区,而前来的消费者在这里,走入的不再是街道,而是舞台。他们成为了表演者。
渐渐地,在最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当中,大家开始有了涩谷就是最潮流的地点的印象,好像所有的流行趋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借此,Parco所代表的文化真正开始扎根。
站在50年之交,
面向未来的改变
刚刚我们说的是初代Parco如何突破距离瓶颈,通过与小创意品牌站在一起,用媒介方式为自己开创潮流神话。但到了今天有一个不得不回避的事实是,这个潮流神话确实已经走过50年了。
△ Parco 50周年主视觉
50年里,Parco并不是没有遇到过低沉的时刻。2016年关店改修,对于涩谷Parco来讲,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重要时刻。人们能看到,自从2000年代以来,Parco 不再像1970年代那样,一直站在潮流最先端,它有点老了,在时代的新浪潮中,看上去和其他百货商场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渐渐人流量当然就少了。
在1990年代,就有日本社会学家提出,涩谷文化已经衰落,在90年代以后,Parco也因此死掉了。这一结论未免残酷,但东京城中,新鲜文化一直在迁徙,这也是现实。
在流行文化转移到涩谷之前,它先聚集在了银座,接着年轻人们从银座迁到新宿,接着是原宿和涩谷,而之后,随着城市发展,一段时期的涩谷也开始无法跟上年轻人。
涩谷Parco在2016年选择关店改修,它意识到并且承认潮流不再,而后,它做出了改变。2010年代,媒介大变革,人们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分散,百货商场早已不是唯一去处了。而涩谷Parco仍然先是一个百货商场,它得把消费者拉到线下去,同时,在这个信息乱飞的时代,在纷繁的信息中,它还想保持顶级文化符号的位置。
改修从彻底建造新大楼开始。在改修大楼期间,整个外立面被大友克洋的《Akira》占据,这是它在改修期间的项目,叫做「AKIRA ART WALL PROJECT」,把大友克洋的原稿放在原本白色的建筑施工外挡墙上。
△ AKIRA ART WALL
改修后的大楼根据Parco的野心设计,既然涩谷所处地势谷多,斜坡多,那么设计师索性把这一横剖地形纵向搬到涩谷Parco上。环绕大楼修出了环形步道,可以让前来的人沿螺旋形的斜坡走道而上,直接从底层上到四楼商场。同时,螺旋形的设计也让消费者可以在不同品牌内自由穿梭。
△ 环形步道
其次,Parco的每一层都针对目标不同的受众群体邀请不同的品牌入驻。其他百货商场里,楼层和品牌的概念面目模糊,但每次走到Parco,总会很清晰地知道:我需要哪一种类型的事物,我必须得去哪一层。这一种针对流行文化的分类,现在比较起来,按照细分程度,几乎囊括了流行文化能够想到的方方面面。并且,Parco的设计并没有只停留在囊括它们,每一种文化下对应的内容都具有深度,丝毫不卡壳。
△ 入驻涩谷Parco的品牌门店
比如,想要看先锋艺术,空间艺术家集团Chim↑Pom在这里开了POP-UP Store。这是前年受到森美术馆邀请开了半年大展,近年来极为知名的艺术家团队。
比如,喜欢二次元,喜欢宅文化,任天堂首家线下店就在Parco。开业这几年,据小道,任天堂的店铺不管哪一天都是人最多的。很多时候必排队。对于游戏的关注也并不只是停在任天堂这样的老牌公司。除了任天堂之外,还有卡普空,刀剑乱舞等超人气二次元游戏。我的二次元朋友来东京,第一天去秋叶原,第二天问去哪,说要去涩谷Parco。
△ Parco六楼的任天堂首家线下店
在Parco的楼层里闲逛,也有点像方块式探险。尽管去了很多次,Parco里的动线还是感觉走在一不小心会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迷茫边缘。但奇特的是也从来没有因为这种迷茫真正迷路过。
传统百货公司,从门口到另一侧,道路是笔直的,店铺是一览无余的,但是涩谷Parco,你会曲折地穿过店铺,沿着折角的线螺旋式浏览店内。一些楼层里,Parco干脆不在楼层内建多层墙壁,以橙色水管搭建起区隔。
这种混搭也带来了新的探险。在东京的其他百货商场,看到优雅的女装品牌,感受优雅的购物气氛,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其他的百货商场,你很难想象,一个少女服装的隔壁,是古灵精怪甚至不是商品的Pop-Up Store,而它们正在试图用这种销售方式来和你探讨社会问题。
转到拐角,你可能还将碰到只在博物馆里出现的设计家具店,对面的店铺里挂着初出茅庐的手作者灵感迸发的作品。
这一切在涩谷Parco,2019年以后,每一天都在发生。
△ 今天的涩谷Parco
2019年11月,我第一次去改修好的Parco,遇到在里面出店的文化品牌店员。他像商场的主人一样,邀请我多来Parco“玩”。他用的是“游玩”,而非买东西这些词语。
他觉得对他的成长年代而言,涩谷Parco代表的文化意义非凡,他也很希望,涩谷Parco能够继续成为坚实的文化符号。
一晃四年快过去,涩谷Parco究竟有没有实现它当初的愿景呢?
就像开头所说,东京有很多好玩的商场,在这里似乎永远不缺崭新的街区,新生的故事,美好的愿景,动人的符号。但时间过去,我发现我把印象里的街区排排坐时,永远能够感受到鲜活感的,还是涩谷Parco。每次前往,比起逛街,更像是一种探访,想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同时,也对这里似乎生出了一种信赖:它能给出的,很难让人失望。
在日本的社会语境里,会有“若者文化”这一概念,中文可直译为年轻人文化,仿佛是在强调那些文化制造者的年龄足够轻。但我经常会感受到,在日本看到“若者”,比起年龄大小,更多时候,年轻意味着生命力和创造力。
涩谷Parco所抓住的文化也是如此。在世界更加开放,又瞬息万变的社交媒体时代,它仍然在呈现那些真正的“创造”,我想,它在定义潮水的流向。以及,对一个东京居民而言,它的确是现在我最难忘的东京商场之一,一个月大概会去个10次吧。
以及,我为什么会给来东京旅游,只有一天时间的朋友推荐涩谷Parco的原因:你很难找到,把那么多平面横切面的文化,全都浓缩在一栋楼里的商场了。
Parco仿佛一个巨型文化都市,而进去逛街,是走过这个都市的每一个模块,性价比体验,值得大家拥有。
原标题:《涩谷Parco 50年:一部东京潮流媒介史 | Tokyo Flash》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