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如懿传》历史顾问 | 一场戏剧与历史的拉锯战
文/刘虹 陈宇祺
前有《甄嬛传》“高压”,后有《延禧攻略》“示威”,尽管《如懿传》“低开高走”,好评回归,终难逃一波波探求历史真相的唇枪舌战。
作为《如懿传》历史顾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师孙晓莹、常彧,乐于摘下“史诗巨著”的标签,还原荧屏内外,这场戏剧与历史的拉锯战。
记者:身为历史顾问,参与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孙:《如懿传》的前期筹备很早开始,拍摄时有各种细节问题要修改,就前两天我都还在忙。我的工作主要是和编剧对接,查阅大量像《清实录》、《清会典》、《国朝官史》以及故宫院长实录等资料,并对一些错误或偏差做出修正,然后线上沟通。我主要负责内务府部分,比如皇帝的“小金库”,每年有很多人参的库存,以什么渠道进入库房,怎么分级储存,依什么制度赏赐出去。大多数人确实在这方面了解不多,像原来剧本中错误地安了个太监做内务大臣,我赶紧着手把它改了。
常:历史顾问能够参与的部分相对有限,因为原本就有很好的小说基础。我对内亚文化和乾隆相关的历史很感兴趣,就帮助团队梳理了与官制、政治党派和弘历人物背景有关的东西。例如弘历这个人物,剧本中已经很丰满,我们就结合了具体史例帮助团队梳理历史脉络。例如前朝和后宫的联系如何影响弘历的心境——当一个帝王人近中年,死了好几个子嗣,打仗也遇困境,经历各种不顺时内心可能的悲凉。把这些呈现给编剧和制作团队,他们会有更好的历史和戏剧想象,故事会更精彩。
《如懿传》历史顾问常彧记者:在影视作品中,戏剧与历史会有什么冲突,该如何协调?
孙:小说基础框架在那,要呈现的东西在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允许范围内将“尊重历史”做到最好,取得一个平衡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以当代视角去看古代史,我们做任何研究都很难摆脱主观影响,尤其是影视剧,怎样都会带有现代色彩,只是程度的问题。现在历史剧做女性主义题材的也不少见,要迎合现代人对两性观念的认识,才能达到动情效果。但有些历史剧过度忽略史实,随意突破历史框架才遭人垢病。如果不想照顾那么多史实的话,不如就写一个架空剧,现在架空剧也很流行。
常:从史书中得到的信息与团队想在剧中呈现的信息往往有差异。历史关注实质性内容,并不关注环境、装饰,但拍摄团队就需要去考虑这些细节。例如人物走路仪态、房间装潢、人物吃的药品,不同药的吃法等,这些在史书上都是非画面,在文字上被忽略的。再者,影视更注重戏剧性、文学性,历史性倒居于其次,好的历史顾问应该秉持“玉成其事”的态度,当编剧想要在某一方面打通剧情时,基于历史经验提出建设性建议,而不是挑刺。
不惧对比,但拒“史诗”标签
记者:怎么看待观众对《如懿传》与《延禧攻略》的比较?
孙:两部剧的确有对比和争论。像对令妃的不同刻画。从史料看,她在后期比较得宠,但没有任何一条能证明她一定是好的或者坏的,也可能是做了坏事没让发现。这就给戏剧创作带来了空间。但大家不能接受把一个妃子写得那么坏,尤其是多数人对整个人物的认识是从《还珠格格》中来的,觉得令妃一定要温婉善良。
《如懿传》剧照 李纯饰令妃魏嬿婉常:二者是不同的戏剧制作模式,《延禧攻略》是典型的“爽文模式”,一环扣一环,情节像短兵相交,紧张刺激。但看戏剧作品稍老练的人就会发现里面人物没说“人话”——某种身份的人在某种处境下不可能说这种话。例如大臣在皇帝面前应该用的语势语态、皇帝对臣子的回应等都不太符合人物身份和处境。《如懿传》在这方面处理得相对较好。
记者:最引争议的乾隆与富察氏的人物关系,真相究竟如何?
常:这就显示出从历史书写角度看历史的重要性。现存史料中一百多首哀悼诗似乎显示了乾隆对富察氏的深情,但也不排除是乾隆希望通过塑造一段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来包装自我形象的可能,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历史书写。毕竟在利用文字来包装自己的嗜好方面,乾隆不逊色于任何其他时代的皇帝。
《延禧攻略》中秦岚饰富察氏;《如懿传》中董洁饰富察氏孙:后宫之事史书上基本没有过多记载,册本上都是官话、套话。后人大多通过记载的子嗣数量、所得赏赐、册封频率判断是否得宠,但无从得知后宫的人物关系到底如何。从史料看,乾隆和富察氏这对年少夫妻可能感情很深,但给一个更丰富的人设也未尝不可。《如懿传》中表现了她身居后位的复杂心境,既要母仪天下,又有对乾隆年少感情的眷恋,对儿子地位的担忧。剧作可能为了突出主角的感情主线,削弱了富察氏和乾隆的感情,这也是故事情节的要求。
记者:如何看待《如懿传》中弘历与如懿的人物感情?
孙:两个人的情感线是一开始很要好,好到顶峰突然直转急下。流潋紫想要表达的感情很深刻,她把“一对一爱情”的现代观点代入,才会有如懿对爱情一以贯之的追求。而对于清代女子来说,虽然有“一对一”被爱的愿望,但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要求。她会明白在她所处的环境和身份下,皇帝有那么多嫔妃,处处留情是很正常的事。如懿希望能争取更多的爱,但也许并不是剧中所表现出的样子。
记者:热门影视作品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讲好故事?
常:所有影视作品都不是历史,无论团队号称请了多厉害的历史顾问,参考了多少史书。基于此,我认为影视作品首先要在大的历史层面不犯错,历史顾问要帮助团队为剧本把关。其次,我也建议制作团队不要宣传自己的剧多大层面地“还原历史”,有时候打出“史诗巨著”等名号却做不到,往往会有反效果。
一帘“清”梦,归来仍是观众
记者:《如懿传》播出后是否会观看?面对观众对剧情、史实方面的热议如何回应?
常:当然会看!前几天还在和朋友讨论木兰围场的戏,这个场景受到了“业界大佬”的好评,我立马就截图发给了制作团队!(笑)我自己也会追剧,虽然不会夸张到在豆瓣注册十几个小号,换着“马甲”留言,但也会开着弹幕看剧,多少了解大众观感吧。
我在给意见时是工作人员,看剧时也是个观众。每个人都会有观剧的立场,即使是历史顾问也不该以权威角度去驳斥他人,我们都会以相对宽松的心态去对待。
孙:现在有很多清史粉丝看得很细致,提出争议,也给了大家学习的契机。但电视剧并不是完全的历史呈现,对剧作来讲网络上很多的异议是较真,我并不觉得较真不好。但可怕的是,当一个剧作建立在真实历史背景中,大家误以为里面的东西是真的,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希望,大家看完后若觉得有意思,能够去多读点书,而不是从剧中学历史。
记者:如何评价荧幕上的最终呈现效果?
孙:看剧和看本子的感觉不一样,演员的表演非常重要,本子上写的只是台词,但演员呈现出来的更加鲜活,更好看!
常:从戏剧角度看,我会打高分。《如懿传》的故事如果换个人物名称、故事背景,即使放在中国元朝、日本宫廷甚至沙俄时代都可以成立,这就说明作品本身的戏剧性是足够的。但它不具备历史的唯一性,只是借助历史框架,尽可能体贴历史进行戏剧想像。纵览古今,这种现象很常见,《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间也是如此。
(刊载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第100期新新报,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zhanghan@szu.edu.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