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理解城市|“徽京”想象: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隐喻

陈良飞
2023-12-08 16:3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笑谈真的成了现实。

深圳市福田区法院在执行裁定书中将“江苏省南京市”写成了“安徽省南京市”。在媒体公开报道之后,法院迅速纠正并追责。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但是,如果你再想一想,“徽京”错误的背后不正藏着一个“徽京”想象吗?

“徽京”想象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它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隐喻,也是长三角地区交流、协作逐渐深化的一个注脚。

一则笑谈的背后或许就藏着正在发生并日益深化的现实。

人们以往对“徽京”的想象更多是历史的。

比如,江苏、安徽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同属江南省。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才正式撤销江南省,分设安徽、江苏两省。所以南京真的做过安徽区域的省会。

但今天再谈“徽京”就不仅仅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到安徽马鞍山出差还比较多,有时候时间比较急,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回上海。马鞍山的同志就建议我不要从马鞍山东站出发,而选择从南京南站出发。

我原以为时间会比较长,但马鞍山的同志跟我说,从马鞍山开车到南京,最近的地方只需要18分钟,远的地方也只需要一个小时。

马鞍山人早就用车轮走出了一条“融入大南京”的一体化之路了。人们总是在私下场合或者网络舆论场上说,“马鞍山是南京的”,马鞍山人似乎也没啥出格的反应,也不会以为有太大的冒犯,或许早就习以为常了。这里面的“马鞍山”一词甚至可以置换成“滁州”、“芜湖”等安徽东部的多座城市。

前两年,如同“安徽省南京市”一样,一则“马鞍山发布”发出的信息也引发了舆论场的关注和讨论。

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旗下官方微博账号@马鞍山发布 2021年11月4日发布一则“友情提示”:省内返马不用核酸检测。省外返马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按照报告落款时间算),没有证明的话可以在东站出站口当场排队做,做完即走,报告大概第二天出来,手机上可以看到。

@马鞍山发布 还特别强调了一句:“特别提醒:南京是省外,要做的。每日通勤往返的人隔一天做一次即可。”

2021年11月4日,“马鞍山发布”发出的“友情提示”。 网络截图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位于马鞍山的安徽工业大学读书,毕业后就定居在了马鞍山。有同学问他现在在哪工作的时候,他一般就回答:在马鞍山工作。

这样的回答其实是需要修正的,真实的情况是:他把家安在了马鞍山,老婆在马鞍山上班,孩子在马鞍山上学,但是他自己“每日通勤往返”马鞍山和南京。早上坐公司班车去南京上班,晚上再回来,年复一年,他早已习惯。

这就好像我的好几位同事一样,每日通勤往返昆山和上海、嘉善和上海,早已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践行者。

“用脚投票”是舆论场上的常用语。

2013年年底,我刚到上海的时候,第一次去松江区九亭镇。一个朋友笑着跟我说,你去“安徽省的九亭镇”啊。

在那之前从未在上海久居的我一脸迷惑:安徽九亭?经过解释我才了解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起初,一些在上海打拼的安徽人选择了在九亭购房(租房)定居;后来他们更多的亲友也选择了在九亭区域聚居,久而久之,九亭区域的安徽籍居民占总居民比例越来越高,“安徽九亭”之名不胫而走。

和郭富城结婚前,来自安徽芜湖的方媛就长期在九亭的青年城租房居住。

区域之间发展有先有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人先到上海来求生存、求发展,有能力之后再返乡创业或者投资,回馈家乡。这几乎是长三角区域平衡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无关是否热爱家乡。

只有在区域发展趋向平衡的过程中,人才的流动才会逐步由“孔雀东南飞”式的单向流动转向“原子无规则运动”式的双向流动。这一趋势正在显现。

简单来说,就是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流动不再具有很清晰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前阵子,我们一个同事群里面讨论起了一个问题:蔚来汽车是上海的还是合肥的?

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是,拥有哪吒汽车品牌的合众汽车是上海的还是浙江桐乡的?

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复杂的:蔚来既是上海的,也是合肥的;合众既是上海的,也是浙江桐乡的。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曾在央视《走进大咖》栏目中展示了自己在上海市长宁区租住的小公寓,房子不大,一月租金大概1万多,李斌感慨“房子虽然小但挺贵的”。

数年前,蔚来汽车又与合肥市政府达成一致,落子合肥。所以不少时候他又会在安徽合肥工作、生活。

今年3月19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来到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听取园区规划建设及蔚来汽车发展等情况介绍。他说:“蔚来的发展路子走得对、走得通,蔚来一定大有可为!”李斌就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

3月19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来到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听取园区规划建设及蔚来汽车发展等情况介绍。左一为李斌。 安徽日报记者 杨竹 图

医疗业内人都熟悉的是,国内心内科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院士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的是,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尽管他的工作重心还会在上海,但是这样的任职必然会促进沪皖两地医疗领域的交流、协作,提升安徽地区医疗水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陈诗一曾前往安徽大学,担任数年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之前担任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的朱红军现在已是安徽财经大学校长。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孙培成之前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也在位于上海的多个研究机构担任职务。

借用“合众”汽车的这一品牌:“合众”不是单向的流动,是相互的流动,最终达成一个无规则的“复杂模型”,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个体的一体化还是个性化的,而非制度化的。

20多年前,我曾在安徽滁州短暂居住过。那时候的滁州人已经自发地和南京融合了。当地人很喜欢订阅在南京出版的报纸,比如《扬子晚报》或者《金陵晚报》,结婚前购买礼物喜欢去南京新街口。就连我外甥患阑尾炎住院,都跑去南京儿童医院开刀,而不是选择位于合肥的安徽省儿童医院。

但这只是一种基于距离和信任的自发行为,长三角一体化要深入,制度化的建设可能更具意义。

从自发行为到自觉战略,“徽京”的想象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在这件事情上,安徽省展现了少有的宽容与支持:它毫不介意东边的多个地市公开喊出全面融入大南京的口号。

它甚至在战略上予以明确: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在皖北,它也鼓励宿州、淮北两市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也成为我国最早跨省共建的都市圈,除了江苏区域之外,它还囊括进了隶属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四市。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推开也让长三角一体化更显深入。只有互惠互利,关系才能水乳交融。

近日,安徽省政府与江苏省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皖苏两省在长江干流和滁河流域正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更早的皖浙两省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已是典范之作。

在试点之初,补偿资金“总盘子”为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3亿元,安徽、浙江两省各出1亿元。浙皖双方约定:只要安徽跨界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安徽补偿浙江1亿元。2015年第二轮试点时,两省补偿金额调整至2亿元。如今,这一补偿机制早已行进到第四轮试点,补偿方式也早已迭代升级。

这就跟一个家庭里的几个兄弟一样,你出钱,我出力,最后就把一个好看、好住的家给建起来了一样。

行政界线的阻隔能力其实超越我们的想象。

它既是一条有形的行政区域分割线,也是官员权力和责任的界定线。

这一界线最显著的表征就是省界之间的“断头路”。以前,大家的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就是:一到两个省份交界的地方,路况就会变差,有的道路更是修到边界的时候就没有路了。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

近年来,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断头路”打通开始提速。

最新的数据显示,近日,上海、江苏省界断头路项目新胜路跨吴淞江大桥(新胜大桥)、外青松公路跨吴淞江大桥通车。至此,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历时5年打通9条省界断头路。

近日,省界断头路项目新胜路跨吴淞江大桥(新胜大桥)通车。该桥以吴淞江省界线划分,南接上海市青浦区已建成新胜路,北接江苏省昆山市香榭丽大道,通车后对花桥-安亭-白鹤城镇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海发布”微信号

这样的成绩当然令人欣喜。但是,一个显著的事实是,长三角地区省界之间还有很多的“断头路”尚待打通,新的桥梁有待建造。很多时候,“断头路”之所以为“断头路”,缺的就是一座连接两省的桥梁。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叫博园路,它一直往西延伸到昆山市花桥镇,但是在两省份交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原因无他,连接界河两岸的桥梁属于危桥,车辆无法通过。如果要从博园路到花桥,要么走北边的曹安公路,要么走南边的京沪高速。

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们该如何评价下一个5年长三角一体化的成就?一个很直白的标准就是,如果5年后,长三角地区的省界断头路难觅之日,就是一体化高度深化之时。

需要一体化的还不仅仅是“断头路”。这些年,我一年总有几次行进在G50(沪渝高速)之上,每次一从浙江湖州境内进入安徽宣城的时候就突然发现道路变窄,双向八车道猝不及防间变成了双向四车道。

最新的消息说,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改扩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计划2024年完成建设。2024年也就是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

长三角一体化一定包括高速车道数的一致化。

结语

当“徽京”、“安徽九亭”等时代名词越来越多涌现的时候,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隐喻。

伴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和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深入,一个有关“长三角人”的画像油然而生:ta可能住在江苏,每天往返上海上班;ta也可能住在安徽,每天往返江苏上班。Ta的地域身份和地域认同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的长三角可能才是国人心向往之的绝好地方,更多的人才也将欣然奔赴。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理解城市”专项写作计划主理人,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

“理解城市”项目是澎湃新闻2023年新春伊始推出的一个城市观察专项计划。我们不仅依靠数据去理解城市,我们更用心去理解它。您有任何建议或者意见,都可以给我们写邮件:chenlf@thepaper.cn。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